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同情伦理学对同情的认识有两种取向,一是将"同情"视为一种自然的天性,二是借助一定的想象力或自我反思能力形成的与当事人相类似或一致的心理倾向。同情被认为具有理性较少具备的作用和价值。尽管如此,同情的有效发挥却是有条件限制的。教育直面多样的、具体的生命,这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积极的情感交流、互动成为必须,同情则可以在其中发挥有效的作用。同情伦理学的同情观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个体间人格的差异,将主体性推至极端。从同情伦理学中汲取其合理成分,需要基于教育的立场,重新理解同情的内涵,辩证地认识同情的教育意蕴,并帮助教育者拨开同情的迷雾,在实践中展现同情,体验同情带给人的生命的价值感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大卫.休谟是18世纪西方伦理学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代表人物。他在构建其情感主义伦理体系时,首次将"同情"概念广泛应用于伦理学研究,使他成为同情伦理学的先驱。休谟认为,同情是人性的一种自然禀赋与生存需求,是道德的基础与判断的标准。但由于休谟的同情原则是建立在其人性论的基础上,因此,他想调和个人情感的特殊性与道德原则的普遍性的努力是很难能成功的。  相似文献   

3.
同情是一种涉及关心、责任、尊重与理解的心灵关怀,是教育的内在品性。同情的蒙蔽与教育内在价值的偏离不无关联。要彰显同情品性,教育的实践过程应体现以下几个关键点:教育者身体力行的责任意识、教育参与者基于平等与尊重的关系意识、非暴力性的沟通与交流、认知与体验的并立与统合。  相似文献   

4.
同情性理解是一种开放性的、温暖的认同心理或意向,是将他者、它物吸纳于自我心灵,又把自己融入他者之中的理解和接纳的方式。同情性理解以同情作为约束条件,它往往意味着一种关心,一种爱护,一种兴趣,一种助益意识。教育实践中的认识误区与行动偏离往往导致三种困境,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困境、教师规定性角色与日常生活角色的协调困境以及受限的教育与多元、不确定的环境的顺应困境。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待参与教育活动的人其态度、思维和方法的转变。同情性理解则在其中显现了其独特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5.
“同情”是一种审美现象,在休谟的美学思想中占有一定比重,但未引起美学界的足够重视。本文试从同情与同情心的区别,同情与审美、与功利以及与审美趣味之关系的分析,客观评价休谟的“同情与审美”的美学思想,及其对后来美学流派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关于自我与他人如何合群共存的探讨中,休谟和卢梭提供了两种内在一致且可协同生效的同情方案。作为典型的现代理论家,他们对同情的关注和这种关注对道德情感的共同倚重体现了现代伦理生活对人性与道德的内向探索和对日常生活的肯定。从这些共同的问题意识出发,两种世俗化且平等化的同情观着意强调了现代人能够基于自然的心灵内在构造而发挥道德情感的力量,葆有同情这种自然美德并坚持一种关照人类、超越立场和利益的普遍主义式同情姿态。进一步就具体的同情机制而言,休谟式同情体现为对一切苦乐感受和赞责评价的“同感共鸣”,卢梭式同情体现为对他人痛苦的“设身处地”,前者着眼于悲悯而冷静的旁观,后者着眼于自顾却热情的行动,它们共同导向了正义问题,有待当代阐释者甄别两种同情观的转型意味并由此探索如何借助同情改善社会。  相似文献   

7.
在价值多元的背景下,培养儿童的宽容品质尤为重要.宽容作为一种社会性价值可以从人原初的价值意识中找到它的基础.同情作为人类原初的价值意识可以引发宽容.价值教育可以在激发个体同情的基础上培养儿童的个体宽容意识,可以在社会同情和人类同情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儿童的超越宽容意识.  相似文献   

8.
幼儿园教师要培养幼儿的同情心,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做一名有同情心的老师;其次,要重视幼儿同情行为的建立;最后,要营造一个温馨友爱的班级氛围。作者对同情心的概念与意义进行了分析讨论,并从幼儿教师角度对有效培养幼儿同情心的途径与策略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徐洁 《文教资料》2012,(16):23-24
四幕喜剧《樱桃园》体现了俄国社会当时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契诃夫对俄国社会变化所持的掺和在一起的复杂情感导致他用同情和讽刺的笔调塑造了其中的贵族阶层。在此篇文章中,笔者试图分别从社会精英、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这三类人物的塑造来分析剧作家契诃夫对于这些贵族阶层既寄予同情又给予讽刺的矛盾心态和人物刻画。  相似文献   

10.
《老王》所倡导的人道主义精神的真正内涵是: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幸运者要关心、帮助不幸者,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关系。有了平等的关系,你才会去尊重他,进而尊重他的一切。只有这样,不幸者才不会再遭受生活之外的精神苦楚;有了平等意识,才会感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才会生出"我却拿钱去侮辱他"的"愧怍"。杨绛对自我人性缺点的批判是勇敢的,彻底的,是真正的勇士;她的"愧怍"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更深地愧怍。  相似文献   

11.
12.
《送冰的人来了》是美国伟大悲剧作家尤金奥尼尔代表作之一。剧中"白日梦"(p ipe dream)概念的运用,表达了作家对人性的同情和怜悯。但不同于现实主义的教人们认清现实,努力争取自己的命运的"同情";作家认为真正的同情是对人性的包容和忍耐,服从命运的安排。本文借分析"白日梦"概念在《送》剧中的运用,试图揭示作家独特的同情观。  相似文献   

13.
苏霍姆林斯基同情教育的核心是以同情之心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培养儿童的善意感。同情教育主要包括:融合关心、尊重、理解和责任的教育爱的释放;敏锐的情感感知和体察能力的培养;把儿童引到复杂的人际关系世界中去,让儿童"心中有他人"。苏霍姆林斯的同情教育表明,在教育中爱是一种心灵的参与,是对儿童的同情和对教育的信念。  相似文献   

14.
意明 《高中生》2011,(16):32
19岁踏上中国的土地时,日本人加藤嘉一一无所有。在北京大学攻读7年后,现在的他拥有10种身份和面孔:制作人、策划人、主持人、媒体评论员、专栏作家、图书作者、同声传译者、日语教师、退役优秀运动员、中国通。在国际青年日到来之际,记者采访了这位戴着光环却不认为自己"成功"的年轻人,想了解一下他是如何看待中国年轻人的。中国年轻人最缺什么1947年6月,北京大学一名大一学生给胡适写信诉说自己的苦闷,信中提出几个问题:国家是否有救?救的方法为何?国家前途是否还有希望?若  相似文献   

15.
对他人不幸遭遇的同情是儿童道德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的一种道德情感,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同情却是一个令儿童倍感纠结的问题。尽管一般地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但儿童在具体的情境下选择拒绝同情或表现出虚假的同情却是比较常见的。虽然很难对儿童的同情现状下一个悲观或乐观的结论,但儿童的同情正日益失落,这种现象值得我们认真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相对于2008北京奥运会,2008北京残奥会给人的冲击和感受更为强烈。如果说常规奥运会是身体健全者的竞争,体现的是基本国力和国家的凝聚力,那么残奥会则是肢体残疾的精神强者的竞争,体现的是人类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国家对国民的服务意识。它带给世人的是奥运精神中最激动人心、最能启迪良知的部分,为北京送来了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教育财富。  相似文献   

17.
汉语句子中的宾语有些是复句充当的。本文提出了某些语法论著的分析失误,进而找出这类句子的形式标记。  相似文献   

18.
张亚萍 《考试周刊》2012,(66):24-25
亚当·斯密认为语言是人类实现指挥他人欲望的工具。语言被理解为一种“行为”工具。而语言作为“表征现实”的工具时所具有的“模糊性”又会反作用于人们对现实的感知。在语言使用中对“语境”和“想象”重要性的强调,以及指出道德哲学体系阐述的最重要任务也是激发人类对崇高情操的“激情”,无疑体现了亚为·斯密对语言“诗性”一面的深刻洞见。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数学课程标准(2011)》的颁布和实施。我国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教材版本百花齐放.教学方式、方法多种多样.课堂开放了,学生的自主性增强了……与此同时。新课改对教材编写人员、教学研究人员、教师等都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教学实践中的困惑纷至沓来,新理论、新探索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20.
雷桂敏 《文教资料》2021,(3):126-128
《道德情操论》作为亚当·斯密的代表作品之一,同情观贯穿始终,对今天进行道德建设仍具有启发性。“同情观”启示我们:对大学生道德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加强学校教育和大学生自我教育,建立公正的奖惩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