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校公民教育的主体是包括学生、教师以及行政服务人员在内的学校共同体,即"学校公民",此三者共同构成了公民教育的实施主体、目标主体以及服务主体。学校公民的主体特性是主体性与公共性的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学校公民与学校自身的共同发展。学校要在明确公民教育主体以及学校公民主体特性的基础上,从理念、制度以及物质三个层面入手,促进学校公民教育的主体养成。  相似文献   

2.
公共生活为学校公民教育提供了生活实践的基础和公共伦理的基础,使得学校公民教育能够在具有公共性的生活实践和伦理氛围中形成和发展。以公共生活为根基,学校公民教育可以更有效地培育学生的公民德性品质、公民民主品质、公民理性品质和公民行动品质。学校公民教育有必要建构一种以公共生活为核心的学校生活实践体系,包括协商对话、社团自治以...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的公民教育存在着一系列的弊端,在教育理念上,把思想品德与政治教育等同于公民教育;在学校教育课程设置上,缺乏对公民知识教育的系统规划和设计;在教学方法上,现行学校公民教育对公民政治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目前,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公民教育.应把重点放在加强权利意识教育上,同时科学、合理、系统规划和设置我国的学校公民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4.
公民教育与小学社会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个体的社会化基本是自发完成的。直到学校教育出现,社会化过程的部分任务才由学校这种专门的社会组织承担。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学校教育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从对象、任务、标准等各个方面,始终在变化,到了现代社会,促进每一个受教育的社会化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其基础与核心就是进行公民教育。今天,我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迫切需要学校通过公民教育,使学生具有公民意识、公民态度、公民行为能力等一系列重要的公民素质。进行专门的公民教育的社会课,将小学作为基础和开端,不仅理论上可行,在实践上也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并且将为学生在今后接受更多以原理、制度为内容的公民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公民及公民教育之所以成为社会和理论关注的焦点,正是我国现代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发展对参与这些发展的实践主体——公民的素质在教育领域的反映。这就是要求创造一个有利于公民教育的社会环境;公民教育要特别突出权利意识教育和创新教育;在学校中建设包括公民教育和公民训练在内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6.
公民受教育权利内容的不确定性已成为司法救济乏力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分析国家义务层面、政府义务层面、学校义务层面、社会义务层面、监护人义务层面的公民受教育权利及司法救济路径,可以解决学校义务层面的公民受教育权利司法救济路径不畅的问题。学校应当考虑在尊重中国现行司法体制的基础上,借鉴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建立教育争议仲裁机构,并将其作为学校义务层面的公民受教育权利争议纠纷司法救济的前置程序。  相似文献   

7.
我国公民教育应从多方面展开:各种教育机构及教育团体应引导、敦促家长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平等和睦的家庭环境;各级学校需根据学生公民意识形成的规律构建完善的学校公民教育体系;政府应主动推动公民社会的发展,支持民间组织引导公民参加公共事务的管理实践;大众传媒需在公民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美国学校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公民意识培养、个人道德品质、权利与义务教育、价值观教育和历史教育等;实施的主要途径有课堂教学、服务学习、课外活动等;实施的主要模式有开设独立的公民教育科、设置社会科和把公民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和学校的其他活动中实施等模式。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公民教育历史性复兴的现实反思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中国公民教育的当代复兴是历史延宕的必然反弹,有其三大背景性因素和两大结构性因素。公民具有身份平等、公共生活实践品格和公共精神、权责效能三大本质特征,完整的公民教育应包括公民伦理教育和公民权责教育。公民教育的实施和开展应注重现代家庭文明建设、学校教育和类似的公民实践活动、学校后成人教育的补课,充分发挥媒介的引导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0.
胡少伟 《中学教育》2011,8(2):120-128
本文剖析了香港于回归前后公民教育的发展.因受前殖民地教育的影响,回归初期,香港中小学生的建构新国民身份教育进展不大;近年特区政府逐步加强推行公民教育.作为一个国际城市,在全球化的情境中,香港学校要以全球、国家和本土等三个层次向学生推行公民教育,以应对学生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1979至2010年间,我国以“学校公民教育”为题的专题研究论文,从总体情况来看,数量在逐渐增多,研究内容也逐渐丰富,不但涉及到我国内地学校公民教育,也涉及到西方国家和我国香港地区学校公民教育.但相对于公民教育整体研究日趋繁荣的现状而言,我国学校公民教育研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研究滞后,研究规模太小,本土研究匮乏,研究...  相似文献   

12.
参与式公民教育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它是发展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维护个体权益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公民教育成效的根本保障。为此,学校应注重课堂教学生活、学校管理生活、社会公共生活的参与式建构,为学生积极创设参与公共生活的机会和平台,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公民品质的成长。  相似文献   

13.
英国学校长期以来公民课程的缺失,并不意味着英国学校不存在公民教育,也不能得出英国大众普遍缺乏公民意识的结论。英国社会和学校的总体教育在几个层面上提供了某种形式的公民教育:英国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在宏观层面上对学校的公民教育产生了影响;英国学校教育的整体生活在中观层面上起到了公民教育的作用;英国学校的多门学科在微观层面上具有公民教育的因素。英国学校的公民教育是在传统与变革之间的相互融合中协调渐进的。  相似文献   

14.
公民教育的政治——文化范式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教育与国家政治契合一直是西方社会的传统,公民教育实质就是公民意识的培养教育。从政治-文化角度探讨公民教育就应充分认识到公民文化对公民意识形成的重要性。在我国践行公民教育,政府应从集权过渡到放权,学校应从“政治”教育过渡到公民教育,公民则应从义务本位过渡到权利本位。  相似文献   

15.
叶飞 《全球教育展望》2011,(8):65-69,59
缺乏公民的主体性参与,公民教育极容易产生"疏离"的状态,即公民知识与公民实践、公民个体与公民社会的分裂与脱离。这种"疏离"状态由于违背了公民教育的实践属性和主体参与性,因此并不利于公民品质的培养,反而将阻碍健全的公民品质的成长。基于此,有必要建构一种参与式的公民教育,通过引导受教育者参与到学校公共生活、社区公共生活以及更为广阔的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之中,来促进他们的公民知识、公民理性、公民价值感和公民行动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公民教育从"疏离"走向"参与",可以更好地体现公民教育的实践本性,促进公民教育的实践回归。  相似文献   

16.
旰飞 《学科教育》2013,(6):52-57
“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和实践方式,在当前获得了人们愈来愈多的重视。“治理”理念倡导教师和学生对学校治理权利的共享,引导教师与学生通过协商、对话、合作以及公民伙伴关系等方式积极参与学校公共事务的管理,从而扩大和提升学校的公共利益,培育学生的更为健全的公民品质。因此,学校“治理”与公民教育之间所形成的是一种有机联结的关系,学校组织的治理型建构可以为公民教育提供坚实的生活基础和制度保障,而公民教育则可以通过唤醒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治理意识,提升他们的治理意愿和治理能力,从而推动学校治理的发展。基于“治理”理念而建构起来的公民教育,不再是灌输式、概念式的公民教育,而是一种主体性、实践性的公民教育,它可以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公民权利与责任意识,使学生成长为治理型的公民。  相似文献   

17.
韩国学校公民素质教育探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以韩国社会发展历程为线索,探讨了大韩民国建国以来在历史中渐次形成的学校公民素质教育的四个特征;注重普遍提高公民文化素质、不断强化国民精神教育、突出培养公民创新精神和坚持造就民主和世界公民,指出韩国学校公民素质教育的历程充分体现了韩国社会进步发展的历史轨迹,随着韩国社会政治和文明形态变化发展,韩国公民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叶飞 《教育科学》2014,(1):7-12
"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和实践方式,在当前获得了人们愈来愈多的重视。"治理"理念倡导教师和学生对学校治理权利的共享,引导教师与学生通过协商、对话、合作以及公民伙伴关系等方式积极参与学校公共事务的管理,从而扩大和提升学校的公共利益,培育学生的更为健全的公民品质。因此,学校"治理"与公民教育之间所形成的是一种有机联结的关系,学校组织的治理型建构可以为公民教育提供坚实的生活基础和制度保障,而公民教育则可以通过唤醒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治理意识,提升他们的治理意愿和治理能力,从而推动学校治理的发展。基于"治理"理念而建构起来的公民教育,不再是灌输式、概念式的公民教育,而是一种主体性、实践性的公民教育,它可以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公民权利与责任意识,使学生成长为治理型的公民。  相似文献   

19.
公民教育是支撑美国民主政治的根本。美国学校公民教育历经了从无到有、由慢到快、逐步完善的发展历程。美国学校公民教育演进的最为明显的特点是学校公民教育与时代特点紧密相联,每次改革的出发点,总是政治、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20.
促使学习者公民性的成长与成熟是学校公民教育的职责与使命.公民观的历史形态有德性至上论、民众身份论与自我建构论,三者对公民性的基本理解迥异.公民性是潜藏在人的“公民”称谓背后的一般元素与根本特性,德性、群性与智性是它的基本构成.“三维”学校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人性塑造、群性养成与共同体生活智慧培养,做人教育、规则教育与做事教育构成了这一公民教育形态的三个立足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