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知识更能够提高能力。教学的有效性不是以教师传授知识的多少为标准而是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知识的多少以及能力是否得到锻炼为标准。那么,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有效性呢?笔者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多年,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一定的研究,现总结如下。一、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相似文献   

2.
教育不同于娱乐的地方就在于,教育不仅力图带给人快乐的学习过程享受,同时要让受教育者有一定的收获.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教学的有效性是任何时期学生都乐于关注的话题.课堂的有效性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而是学生学了多少.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也不仅仅是知识,在国家急需培养创新人才的切实渴望下,学生更需要在学校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纵观现今的很多课堂教学,不少教师甚至是国家的现行课程本身又将学生的收获局限在知识获得上.教师是要站在知识之上,还是陷于知识之中?这是新时期教学的另一个抉择.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课堂中的各种因素:教师、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中的各种信息,都可看作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其实,课程与教学是整合的,它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动态生成的系统,它要求教学不仅要传承课程知识,还要进行课程资源的创生和开发,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不断创生的过程.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指在教师与学生,  相似文献   

4.
现在,对课堂的评价不仅关注教师讲了多少,更关注学生"学会"了多少。这个"学会"不仅仅是指学生掌握了多少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及思维能力提高了多少。依据这一指导思想,在教材处理上,用简洁、缜密的逻辑前后链接,是一种基于已知知识展开的逻辑思维方式,不但学生容易接受,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新的课程价值观关注人的生命发展,即教学所关心的不仅仅是人可以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少事物,而应是人的生命意义可以经由教学而得到彰显和扩展.  相似文献   

6.
新的课程价值观关注人的生命发展,即教学所关心的不仅仅是人可以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少事物,而应是人的生命意义可以经由教学而得到彰显和扩展.  相似文献   

7.
正课程与教学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动态生成的系统。它要求教学不仅要传承课程知识,还要进行课程创生和开发,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不断生成的过程。课堂生成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超  相似文献   

8.
张咏歌 《教学月刊》2021,(12):48-51
模块化教学指部分或者完全基于模块课程的一种个别化教学形式,其主要特点有强调教与学的灵活多样性、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随着我国的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模块化教学给当前的英语教学带来诸多启示,包括:开好校本课程,充分发挥模块化课程在满足不同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方面的作用;强化知识和活动的关联性,既要关注局部又要重视整体;改变单一的评价手段,探索多元化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9.
研究性学习 ,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 ,随着新课程计划的实施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全新的必修课程摆在我们面前 ,这是高中数学新教学大纲中的一个亮点 ,也是二十一世纪数学教育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独立设置的新课程类型 ,被列入课程计划 ,它不仅有目标 ,而且有实施要求、实施渠道和评价标准 ,这样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改变 ,就比较容易实现 .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才进行研究性学习 ,而在高中数学学科课程的教学中不必进…  相似文献   

10.
<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及应用信息的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基本思想有以下几  相似文献   

11.
课程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课程是教学的基本单元 ,也是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重要载体。《大百科全书·教育》认为课程指的是“课业及其进程” ,也即学习的范围和进程。在西方 ,英语“curriculum”一词来源于拉丁语 ,现指学校的课程 ,即教学的内容和计划。课程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指所有学科 (教学科目 )的总和 ,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活动的总和 ;狭义指一门教学的科目。高等学校的课程具有不同的分类 ,例如学科课程、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等。课程理论有很多学派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多尔的“后现代课程理论”认为 :课程不再是确定性的产品 ,而是一个…  相似文献   

12.
随着知识社会的来临,教学的价值关注点已由学生掌握知识转向知识学习对学生生存意义的影响。基于教学价值结构的变化,教师需要拓展对课程知识的理解。课程知识的概念性理解包括教师对课程知识理解的广度、深度和贯通度,其广度是指教师理解课程知识的本身知识结构和课程编制中的人为逻辑结构;其深度是指教师理解课程知识所蕴含的思想、方法和德性,还要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评价方式;其贯通度是指教师在知识学习与学生素质培育之间建立有效的联接,从而使知识学习与素质培养相互融通。  相似文献   

13.
学生学习水平的高低不仅表现为其掌握知识的多少,而且还要看他是否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多次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很显然,我们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还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求知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如何在日常教学中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独立求知能力呢?我认为以下几种方法在实践中颇有效果.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农村基层学校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建设,要求教育工作者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整合中重要的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信息技术不是一种辅助工具而将成为基本的知识载体、教学媒介和交流工具.也就是说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学科教育当中,不仅改变传统教学中单调的教学模式,而且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学科内容,同时也丰富、拓宽学科的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可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爱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使信息技术成为一种让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相似文献   

15.
刘凤玲 《考试周刊》2011,(3):176-177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而且是活动,是经验;课程不再是知识的载体,丽是教师和学生形成的“学习共同体”探求新知识的过程;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整合的一种生态系统。正是这些新的课程理念才引起基础教育课程的深刻变革,“情境教学”是教师感悟新课程理念的有效实践。  相似文献   

16.
课堂知识和课程知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课程知识是指国家课程标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呈现给学生的知识,通俗一点讲就是指教材知识。课堂知识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知识。由于课程的法定地位及其权威性,课程知识应该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载体,应该成为学校场域教育教学活  相似文献   

17.
课程知识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价值负载的.受特定社会权力控制影响,课程知识的生成主要有两种类型,即课程知识的外控生成和内控生成.课程知识的外控生成主要指权力控制下的课程文本知识的生成,而课程知识的内控生成主要指权力控制下的课程的动态知识的生成.  相似文献   

18.
新的课程价值观关注人的生命发展.教学关心的不仅仅是人可以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少事物,而应是人的生命意义可以经由教学而得到彰显和扩展.融合人文性和工具性为一体的小学语文教学,在凸显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思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一个中学生准确、牢固而丰富的知识的获得,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阅读范围广,一是记得东西多。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除强调读以外,记也是极重要的教学环节。但记是在读的基础上的升华,可以说读是记的必由之路。如果没有认真的读,即深入的、细致的、有分析的、确有奇效的读。记也是不可思议的,亲知者的体会是:读书浅尝辄止,记亦收效甚微,所以读与记关系是非常密切的,须臾不可分开. 记有种种,但最重要的有两种:脑记和笔记,俗话说,记不住的东西不是自己的东西。我认为衡量一个人知识的多少,是指他记的东西多少而言,而不是指他本人积累资料和书籍的多少而论。博闻强记,就是指眼观耳听的广,头脑中记得多。一个人知识渊博,就是指他本人头脑中记得知识的丰  相似文献   

20.
"课程创生"源于教师自觉开发课程的意识觉醒,也是教师教学智慧的结晶。"课程创生"可以理解为教师对课程的再创造,这种创造不单是教师依据个体知识背景、专业素养的课程理解,也不仅指教师基于课程实施情境、教学经验等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改造,更是教师作为教学实践者对课程进行批判性思考后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