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美国的芝加哥市,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个警察在街头抓到一个喝得醉如烂泥的酒鬼,问他叫什么名字。他醉醺醺地回答:“我叫酒鬼。”警察怒喝道:“我知道你是酒鬼!我是问你叫什么名字?”那醉汉也不示弱,嚷道:“我不是告诉你我叫酒鬼吗?”  相似文献   

2.
父亲爱喝酒的习性,在我是一件伤心事。父亲的酒量并不大,只两三杯下肚,便脸红耳赤,醉意朦胧,软软地说着没完没了的话,真叫人烦。父亲有酒后胡闹的怪癖,为一点不相干的小事,或母亲多说几句埋怨的话,他便怒不可遏,要么和母亲大吵,要么摔东西,不闹个天翻地覆不肯罢休。如果家里闹不成,他便朝外面溜。不大会儿,就会有人来说父亲在他家里“发疯”,吓坏了孩子;或者说父亲正在街上和某人凶煞地斗着口角……在这个不大的镇上,父亲已经是众所周知的“酒鬼”了。而我,便是“酒鬼”的儿子选我甚至厌恶父亲,厌恶他不给我营造一个安静的生活环境,厌恶他丢…  相似文献   

3.
人们常爱说烟酒不分家,可当代著名画家黄永玉虽是个无可救药的烟民,竟不饮酒!然而,他却又的的确确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成名副其实的酒鬼!于是,便有了下面的故事。当年,趁黄永玉回湘西老家之际,当地领导希望他能为酒厂振  相似文献   

4.
酒对许多生物都有诱惑力。苏格兰一家酒店老板饲养的一只猫,以酒为主要饮料。这只猫喝酒之后,既不要酒疯也不睡觉,而是精神抖擞地捉老鼠。据酒店老板说,它已捉鼠21000多只,可能创下了世界纪录。一位名叫艾伦·约翰逊的男人,把4公升半劣酒和酒糟倒在草地上,结果吸引来几百只鸟。它们争抢酒糟里的麦、土豆皮及葡萄,而且醉得昏昏欲睡满地乱躺,甚至挂在晾诮绳上。主人为防野猫抓吃把醉鸟集中关在笼内,等它们醒后放走。雄蝶也有贪酒者。成熟的果实落花流水地后,会发酵产生酒味,那此好酒的蝴蝶会远道寻味而来,山地捕蝶人,往往带了浸…  相似文献   

5.
档案保护和利用是档案工作的永恒主题,相对于档案保管保护的一般性原则,档案利用有不均衡、非对称的的特点。以管理学上的"帕累托定律"阐释如何合理配置档案保护资源,以达到档案利用效能最大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今年全国“文综”卷第 2 4小题 :在 19世纪的亚洲革命风暴中 ,民族解放运动比较常见的特点是A .同时反对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 B .军队中的士兵是运动中的主要力量 C .由最高统治者担当运动领袖 D .建立起民族独立国家。就此题正确答案来说 ,选A是毫无疑问的。但是 ,细审此题的B选项 ,就会发现此题的编制有值得商榷之处 ,“军队中的士兵”就语言角度讲 ,似不大准确。要说士兵是否是亚洲革命风暴中的主导力量 ,还得回过头来简单考察一下亚洲革命风暴的有关情况。 19世纪上半期 ,资本主义列强为满足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经济需要而加紧对亚…  相似文献   

7.
在鲁迅的小说《故乡)中有这样一句话:“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这里的“圆规”代替了“豆腐西施”杨二嫂,于是有人便认为这是借代。但也有人提出异议,认为这是借喻而不是借代。到底是借代还是借喻,如何准确地辨识借喻和借代这两种修辞手法? 借喻和借代虽然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但它们又有相似之处,都是用一事物来代替另一事物,所以人们很容易将这二者混淆,以致“喻”、“代”不分。其实,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了借喻和借代  相似文献   

8.
《嫦娥奔月》是苏教版第九册中的一篇课文,主要描述了这样一个动人的传说故事:后羿之妻嫦娥为了不让奸诈小人逢蒙夺得长生不老药,毅然吞下药丸,飞天奔月。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1872年第2版跋》中讲过这样一段著名的话,他说:在黑格尔看来,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1](P24)。这句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经典论述几乎为稍知“马哲”的人们所耳熟能详了,然而,仔细推敲起来,这句话的汉语译文却是有瑕疵的。这句话的德文原文是:“BeimiristumgekehrtdasIdeellenichtsandresalsdasimMenschenkopfumgesetzteundübersetzteMaterielle.”[2](P8)其中,“umgesetzte(umsetzen)”的辞典意义是“移置”…  相似文献   

10.
《中学语文》编辑部: 读了贵刊一九八四年十月号上发表的王毅同志《民族正气,辉耀史册》一文,深受启发,获益非浅。但我有个疑问:中学语文课本上印的文天祥《过零丁洋》诗,第二句作“干戈寥落四周星”,而王文引此诗却作“干戈落落四周星”。我们手头缺乏必要的参考书,无法核对,不知到底是“寥落”,还是“落落”?盼告知。李一  相似文献   

11.
是“量体裁衣”还是“削足适履”,反映在教育上就是:是创设适合学生的教育还是培养适合教育的学生,是教育为学生成长服务还是学生发展符合现实教育的需求。说到底.这是衡量教育是否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否遵循教育规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今天的课堂中,教师虽然不像过去那样把结论、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常常是以启发的方式提出问题,但教师往往缺少等待,提出问题后很快就会以暗示性的语言迅速把学生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到设计好的标准化的路线上来,然后在教师的牵引下迅速指向标准答案。这样,一个教学过程就完成了。这对知识的传授也许是高效的。但是高效背后牺牲的却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的空间和权利。教师究竟要把学生引向何方?  相似文献   

13.
目前,学校教育大力提倡以人为本、关爱学生,人文关怀、爱心教育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并为之不断努力探索着和认真实践着。然而,相信有很大一部分老师会和我有同样的尴尬和困惑:为什么有的学生教师倍加关怀、悉心辅导,他们反而更加落后,一路滑坡?为什么有的后进生经过一两年的转化,仍没有多大起色?为什么教师对学生倾注了大量心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后进生却在逐年增加?前几天看苏州电视台《社会传真》,有这样一则报道:新学期开学之初,江苏省吴江、太仓等地的政府领导结对帮困献爱心,资助贫困学生。他们一改以往由受助学生上台领取钱物并…  相似文献   

14.
15.
一天,我在吃"上好佳"牌子的田园薯片时,发现其包装袋背面的第四行"使之与公司的精典产品相结合"中出现了"精典"二字,这让我非常疑惑。我只知有"经典",不知有"精典"。为此,我查阅了《现代汉语词典》及《古代汉语词典》,  相似文献   

16.
钟发全 《教育文汇》2006,(6):37-37,39
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人到森林里去旅游。突然,传来一声老虎叫。第一个人赶快把皮鞋脱了,穿上运动鞋;另外一个人说:“这有什么用,你跑得再快能有老虎快?”第一个人说:“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行了。”老虎来了,第二个人把鞋袜脱了,迅速爬上了大树。  相似文献   

17.
是“分数线”还是“分数段”新疆巴里坤奎苏中学申富南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第三册第92页的课文中有:“……同意将金牌分数线定在34分”“银牌和铜牌的分数线分别为23-33分和16-22分”这样两句话。笔者认为,其后一句中的“分数线”应改成“分数段”...  相似文献   

18.
校规制定应遵循学生个性发展,使校规能够起到约束、引导、驱使学生向良好方向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初中语文第五册《祖冲之》一文,第二自然段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在记叙的基础上于结尾处用了一句议论的话,以揭示所记事物的意义。我认为在那句议论的话中,有用词不够准确的地方。这段文章的内容是叙述祖冲之在刻苦钻研理论知识的同时,非常重视实践。文章说他从小就“专功数术,搜炼古今”,但又不“虚推古人”。同时,他研究问题总要亲自作精密的测量和仔细的推算,每每“亲量圭尺,躬察仪漏,目尽毫厘,心穷筹策。”叙述的内容仅仅如此,但是作者在揭示所记事物的意义时,却说“他能批判地接受前人的科学遗产,利用其中一切有用的东西,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