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那场轰轰烈烈的诗歌运动到现在早已告一段落,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的顾城,因为特殊的人生际遇,一直以来被人褒贬不一,但其诗歌成就不容抹杀。本文从顾城诗歌的悲剧性,以及所表露出来的儿童视角和中西文化兼容的特性解读这位已离我们远去的童话诗人。  相似文献   

2.
"顾城弃城"是上世纪90年代震动文坛的一个重大事件。"童话诗人"顾城是朦胧诗派的典型代表,他执意打造一个理想王国。本文分析了其"童话"诗歌的构成因子,并探讨其"童话"风格形成的主观与客观原因,以期对其"童话诗人"名称的由来做一番发掘,从而为其悲剧结局提供了一个思维分析角度。  相似文献   

3.
童话代表着人性所能企及的高度和深度,顾城的童话风格在当代中国诗坛几乎是史无前例的。作为童话诗歌风格带有某种标志或起点式的诗人,顾城成为“朦胧诗”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本文从深刻的民族意识、生命意识和灵性意识,来解读顾城诗歌的童话世界。  相似文献   

4.
顾城是一位引领朦胧诗潮的年轻诗人,也是人们崇拜的童话诗人,他却以让人震惊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和妻子的生命。审视顾城的一生,可以看出,顾城是一个童话世界的天才,而正是这种天才特质造就了他的悲惨结局。  相似文献   

5.
顾城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文革期间开始诗歌创作,常常以孩子的口吻和读者交流,所以被称为“童话诗人”。在顾城的诗歌创作中,表现出深刻的诗歌理想,其诗歌文本的思想源头、内在含义、精神走向以及他的诗歌理想、生命追求无不映照出顾城一生扮演的角色——一个童话孤岛中的抒情诗人。可以说,究其一生顾城都在诗歌寻梦的短暂旅途中低语,孤独而决绝。  相似文献   

6.
顾城悲剧论     
五年前,中国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顾城在异域自戕。他的离去,给世人留下无数的思考。本文拟从创作、爱情、生命三方面作简单探讨,以阐述顾城悲剧问题。  相似文献   

7.
李景林 《现代语文》2007,(10):37-39
沈从文和顾城笔下的城乡世界有着惊人的相似,他们的文学创作都表现出了对自然、对人性的向往,以及对都市的批判与厌倦,他们都以其独特的眼光创造出了自己记忆或梦幻中的城乡世界,或引人向善,或安憩灵魂。  相似文献   

8.
顾城被誉为童话诗人,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作家,顾城的诗歌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这使得他的诗歌显得特别,形成了顾城自己特有的诗歌艺术风格。一.关怀的主题顾城诗歌关怀的主题,和其他众多作家一样,在他当时的社会环境下  相似文献   

9.
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童话诗人"。本文试从顾城的诗歌创作经历着手,进而探求其诗歌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0.
顾城,一个出生在诗歌世家和动荡年代的诗歌王子,这个八十年代朦胧诗的主将。1993年,在他37岁时,以一种异乎寻常的暴力的自我决绝的方式离开了人世,顾城之死,被视为以极端的方式,挑战工业文明后荒诞的生存现实。从精神层面、心理层面和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三个方面分析了诗人之死。只有抛开他独特的死亡,以及由死亡带来的种种喧嚣的非议,剔除人们在理解顾城过程中的种种速蔽,顾城诗歌独特的诗意和独到的诗艺才能真正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11.
尚潇方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12):110-111
诗人顾城短暂的一生中,“自然”思维成就了他最终也将其毁灭.自然,支撑起顾城的理想世界.试从不同阶段诗人对“自然”的不同理解,对顾城之所以成为顾城进行深层的窥探.  相似文献   

12.
"童话诗人"顾城,1956年生于北京。他似乎是一个为诗而生的人。他8岁即能赋诗,那时候他写的"是塔松和雨珠的故事;是云朵和土地的对话;是瓢虫和蚂蚁的私语"。1 2岁时顾城辍学放猪,于"文革"中正式开始了诗歌写作,虽然那时是在"地下"。1 979年他在《今天》发  相似文献   

13.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曾在诗歌界引起强烈反响和巨大争论.三十六岁的他杀妻后自缢,可以说又是一次人生的巅峰亦结局:生命结束了,他所追求的"纯粹"也结束了.本文从生活、创作、爱情三个方面入手,对顾城生命中的"纯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顾城的诗歌中运用了很多不同的颜色意象,这些颜色意象在他的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表达作用。从顾城诗歌中的颜色意象入手,通过对他诗中的颜色意象的分析,去解读颜色意象在他诗歌中所起到的不同凡响的作用,进而走入他的诗歌及其思想世界,探寻他的诗歌的魅力。  相似文献   

15.
顾城,八十年代"童话诗人",以灵动的自然意象、儿童的生活视野、天真的画面布局构建了单纯幻想的乌托邦,被称为"唯灵浪漫主义诗人"。诗人始终以孩子的视角观察世界,用童稚化的语言表达对现代城市的拒绝、对成长的焦虑以及对生命的思考。同时,诗人的创作轨迹与七八十年代的文学思潮互为照应,是八十年代文学视野中的镜像,其寻找"自我"的过程是这一代人的共同反映;而诗人童话世界的崩裂体现了八十年代人道主义的脆弱性。  相似文献   

16.
从1980年开始,中国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它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被称为“朦胧诗派”。它是中国汉语诗歌史上的一个奇迹,开启了诗歌的多个方向,启迪了当代汉语诗歌的多种可能性。朦胧派诗人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他的短诗《安慰》在充满梦幻和童稚之中,流溢着淡淡的忧伤--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顾城的几首代表作品为切入点,结合顾城的人生历程,分析了这位朦胧诗坛的主将由辉煌步入毁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顾城独特的女性观典型地体现在他对女性的依赖和占有。顾城对单纯、洁净、奉献等理想化女性光辉充满渴求,同时对理想化的女性具有强烈的占有心理。顾城独特女性观的形成是与其喜欢自然,拒绝长大的偏执型人格和孱弱、自卑的性格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19.
把顾城和麦琪(英儿)还原为普通人就会透析出其心灵深处不同的爱情观,这种差异源于其性格和精神追求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邓宁立 《初中生》2009,(1):70-72
[赏析] 顾城八岁的时候,某天饭后,家人带他出门散步。他注意到路旁高高的杨树,以及树干上枝桠折断后留下的疤痕。于是,他写下了《杨树》这首诗。对诗人而言,这是一个早慧的征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