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甘肃历史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具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甘肃省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大省,其历史文化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历史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旅游产品,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开发才能真正使其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进而提升甘肃省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和在旅游市场中的竞争力。本文试从甘肃省历史文化资源的现实出发,进行切实的分析,并对甘肃历史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的进一步转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社区文化资源是高校德育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社区文化资源德育转化是高校德育实效化的需要。文章从理论上廓清社区文化资源德育转化应遵循的原则;从实践上厘清社区文化资源德育转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甘肃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甘肃文化资源的六种类型,阐述了文化资源整合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强调文化资源开发中应当坚持保护性、整体性、协调性、适度性、多样性、持续性的六大原则,以免使文化资源在开发中受到破坏和损害。  相似文献   

4.
张丹枫 《考试周刊》2009,(17):51-52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各类文化资源极其丰富,数不胜数。然而,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相比,我国目前的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还存在很大差距,如何将文化资源转换为文化商品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大课题。本文主要探讨文化资源向文化商品转化的一般规律,以期对文化企业及文化商品生产者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5.
商业旅游开发、文化产业发展、城市发展规划是国内三种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与转化的主要措施。本文重点从教育职能的内在规定性、教学变革的时代契合性,阐述了从教育的角度思考传统文化资源转化问题的重要性与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思政课实施方案的发布,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甘肃作为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省区之一,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红色文化资源亦给予高度评价。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将甘肃红色文化资源有效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是全面落实新时代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丰富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提升课程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融入要注意处理好几对关系,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关帝文化是在民间有广泛影响的传统文化,学界对关帝文化研究多集中于历史文化学的历史叙事方式和精神解构,而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觉探究其德育资源现代转化问题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探究这一问题对于道德文化和道德文明建设有一定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开发文化资源的重要性。福建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福建民间文化的特色存在,也决定了福建的民间美术资源乃至文化资源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相对于中国传统民间文化有其差异性,体现了福建的本土色彩。对具有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助于地域特色文化的传承,也有益于树立多元文化的观念。面对人类共同拥有的优秀文化遗产,如何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文  相似文献   

9.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全国红色文化资源中独一无二、影响深远,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留下了独一无二的红色资源,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甘肃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传播。新时代甘肃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传播的不仅具有资源本身的优势,还有信息技术与政府的有力支撑,更重要是新时代甘肃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传播承载着一定的价值意蕴:一是有利于推动实现红色文化大众化;二是有利于增强四个自信;三是有利于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提供精神动力。因此,新时代甘肃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传播要健全政府政策引导机制,建立技术研发保障机制,完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研究机制。  相似文献   

10.
根据《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课程教学活动资源开发与利用要求》规定,我校建立了课程教学活动资源开发有效管理系统,提出了"一个学科为主,相关学科为辅"的思路,逐步开发并将社会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1.
艺术教育忽视传统文化的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很大盲目性,以致学生在毕业后不能迅速地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如果能在教学当中有目的地挖掘本土文化的物质资源,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对于学生适应社会,创造有价值的艺术作品是很有帮助的,并且有助于保持和传承地方文化。将有利于艺术教育在深层次上的开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学界关于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入研究,利用某一区域红色资源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已经成为深化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探索之一。新时代对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新诉求,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的鲜活的理想信念元素有力地破解了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困境。本文从“人”“事”“物”“魂”的角度全面梳理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剖析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诉求,进而探析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契合性及其价值意蕴,旨在为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建设园本课程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是建设园本课程的基本策略.幼儿园应在广泛收集本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儿童的兴趣形成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系列活动主题,同时努力营造园內本土文化氛围,充分利用家长与社区资源,给予幼儿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与持续有效的支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幼儿园教师应尽力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注重培养幼儿合作探索与创造的能力,最终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观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14.
红色文化课程资源转化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然而在转化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盲目性,需要寻求基本的规定性:教育性和针对性相结合,文化性和艺术性相结合,创新性和时代性相结合。红色文化课程资源转化需要确立红色文化内涵现代转化的思维和视觉,红色文化作为素材性课程资源与国家认同教育密切结合,同时提升对红色文化条件性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5.
甘肃文化走出去战略,包含了多方面的意义能指,以陇东南文化资源为重点即属其中之一。比较而言,陇东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明显滞后,在国际传播力方面还显得相当薄弱。目前陇东南文化走出去已具备良好的战略背景,从整个甘肃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角度观察,有着极其突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文化资源开发和创新的基点分析,陇东南文化走出去存在必达的现实性和长远的可能性。鉴于这些情况,我们应当探研陇东南文化走出去的策略与路径,以助于新时代充分开发利用陇东南文化资源并且走出去,汇入国际文化潮流,以此推动甘肃的发展、陇东南的进步,紧随重大历史步伐不断迈向前进。  相似文献   

16.
甘肃文化走出去战略,包含了多方面的意义能指,以陇东南文化资源为重点即属其中之一。比较而言,陇东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明显滞后,在国际传播力方面还显得相当薄弱。目前陇东南文化走出去已具备良好的战略背景,从整个甘肃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角度观察,有着极其突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文化资源开发和创新的基点分析,陇东南文化走出去存在必达的现实性和长远的可能性。鉴于这些情况,我们应当探研陇东南文化走出去的策略与路径,以助于新时代充分开发利用陇东南文化资源并且走出去,汇入国际文化潮流,以此推动甘肃的发展、陇东南的进步,紧随重大历史步伐不断迈向前进。  相似文献   

17.
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内容。相对于其他资源形式,文化资源有着自己的独特性。而文化资本这个最早来源于社会学中的概念,在这里必须要获得自己在经济学中的新的规定性。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即文化资源实现产品化、文化产品消费商品化和文化商品经营资本化。  相似文献   

18.
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竞争优势,是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界关于文化的内涵、文化资源的内涵、文化资源优势的内涵以及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竞争优势转化的模式及路径已有相关研究成果。但文化资源分析仍系罗列文化资源表现形式为主,缺乏资源观下的文化资源内涵分析;文化资源优势评价主要集中在静态评价,缺乏文化资源优势的动态评价;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竞争优势转化主要以文化资源产业化为主,同时缺少文化品牌形成的系统动力机制研究,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其境内有着十分丰富而独特的本土文化资源,对这些本土艺术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不仅是教育本土化的国际形式所趋,也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需求.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多重因素的影响,这些资源在该地区的幼儿园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 因此,对甘南地区幼儿园如何有效地开发利用本土艺术课程资源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民间体育作为文化资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当代精神文明空间建设的价值诉求同向同行。运用文献资料、归纳梳理、实地调查等方法,将民间体育文化资源分为跑跳类、表演类、角力类、球类、棋牌类和综合类六种类型,并归纳出创新创造、团结奋斗、崇礼尚德、爱国主义四种精神,对民间体育文化资源的民族精神与现代转化进行深度解读后,提出了民间体育文化历史、理论和实践的三重转化逻辑以及深入开展挖掘整理,以身体实践为基本手段,打造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提升民间体育治理效能的转化路径,以期为民族精神的传承、弘扬以及民间体育文化资源的现代化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