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贯中选择三国中国力最弱、历时最短、疆域也最小的蜀汉集团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和希望 ,是由他生活的时代及他的经历、个性决定的 ,这也是《三国演义》悲剧的实质和根源  相似文献   

2.
汉中,因了诸葛亮而在《三国演义》里留下了重重的一笔,而汉中之东的安康却因了诸葛亮而在《三国演义》里几乎成为一片空白,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安康在三国时期亦是血火交融的战场,魏、蜀、吴三国都曾用兵于此。《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为什么要淡化安康的史料进而模糊安康呢?本文认为是因为安康的史料暴露了蜀汉在战略上.用人问题上的失误,不利于诸葛亮形象的塑造,罗贯中有意识地淡化处理了安康的史料。由此,我们更强烈更具体地感受到罗贯中驾驶史料的高超能力。  相似文献   

3.
吴然 《语文知识》2000,(11):24-26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我国古典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的卷首词。前几年中国电视剧中心拍成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把这首词作为主题歌词,由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杨洪基演唱,流传很广,影响很大。遗憾的  相似文献   

4.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一部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小说,其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肠义胆的关云长、勇猛的张飞、奸诈的曹操。更是妇孺皆知。罗贯中以其生花妙笔,对人物形象的逼真的描写,感染着《三国演义》的读者。  相似文献   

5.
《三国演义》是一本古典小说,作者罗贯中为元末明初人。小说讲的是从公元184年黄巾之乱起,到公元280年西晋统一中国,共96年里发生的事,史称“三国”。这三国就是魏、蜀、吴。这《三国演义》里有名有姓的人物,大大小小加起来,约有千人以上。我就评评每个国家的几个代表人物吧。魏的建立人是曹丕,但疆域多是他老子曹操给他的。我就来说说曹操:曹操本姓夏侯,而其父嵩却作  相似文献   

6.
本着重阐释《三国演义》依存的化基础,笔从“拥刘反曹”、“崇尚忠义”、“尚智抑武”三个方面论述了罗贯中以小说的形式,重树了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对现实界表现出强大反判性与穿透力。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表现了作者罗贯中对于历史主体——人的深切关注。本文借鉴西方悲剧美学中的某些观念,分析悲剧人物在实践忠义伦理、追求生命价值实现和与天命抗衡三个不同维度上所体现出的悲剧精神,从另一角度诠释《三国演义》的伟大之处。  相似文献   

8.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显学”,它不仅成为封建统治思想的核心,而且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定势。《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作为一位封建时代的。士”,他的精神气质,心理状态与儒家文化精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以之在《三国演义》创作中,塑造形象,评价人物,这部巨著问世以来,影响不衰,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以下简称《三国》)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其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大文学家罗贯中。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中的吕布可谓是一员英武善战的虎将,他外有将士,内有谋臣,本可以有一番作为,但他最终未能成就大业,而以悲剧告终。究其原因,是因吕布见利忘义、反复无常、刚愎自用的性格。其本质是吕布根本就不具备一个图王霸业的政治家的气质和志向。  相似文献   

11.
《三国演义》主题众说纷纭。“忠义说”、“尊刘抑曹说”、“歌颂封建帝王说”、“统治术之书”等,诸如此类,莫衷一是。然而从作者的生活年代及《三国演义》的全部情节来看,《三国演义》的主题乃是表现作者志在图王的政治抱负。这一主题可以从小说的背景,贯穿全书的线索中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12.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英雄"是作者着力塑造且寄托着特定社会历史观、人生价值观和审美理想的特殊人群。"生死"问题历来是文学家探求的深刻命题。"英雄之死"这个问题融历史的、社会的、生命哲学的、人生意义的问题为一体,意味隽永,从构思与情节安排来看,有着预设伏笔、蓄成文势和造就悲剧力量的叙事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般认为,《三国演义》中不少人物均是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智者.然而,亦有不少人认为他们只是一般巫师术士,称不上是智慧的化身.事实上,许多《三国演义》人物皆有巫师的影子,尽管他们缺少了与神相通、驱邪治病的能力,但仍能通过观天象测吉凶、观人相测前途,可见他们之熟谙巫术.虽然神化色彩不及远古巫术般浓烈,但在《三国演义》里仍可体现一种神秘无形的互渗关系,其中占星、通天便最能代表人物之巫术形象.通过分析《三国演义》数个代表人物之巫术形象,可让学界了解到《三国演义》中较少人讨论的人物巫术形象,以及其文学功能和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原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中国一本长篇历史小说。小说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约百年间的历史,反映了三国鼎力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周瑜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着力塑造的艺术形象之一,本文通过多角度对这一艺术形象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文章把《三国演义》中的1177个人物分成四大类,从具体史料出发,对其虚实予以考证,揭示了中国古典历史小说在人物塑造手法方面的鲜明特征,强调了《三国演义》终归是小说而不是历史。  相似文献   

16.
诸葛亮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力图挽狂澜于既倒,其行为有着强烈的悲剧色彩。作者对他的描写,以失荆州为界,分为前后两段。前者将其大智大勇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似乎理想色彩太浓,有背离现实的某种倾向;后者写其以攻为守,借以图存。六出祁山虽无功可言,却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聪明、忠诚与才干,展示了他勤于国事、不惜牺牲的高贵品质。作者将他推到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充分展示其才华。他那不惧艰险力挽狂澜的执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  相似文献   

17.
《金瓶梅》是一部表现“恶有恶报”的中国古典小说。按惯例,它应给人以喜剧的满足。但事实并不尽然。它夹杂着一种浓重的悲剧气氛。何以会如此?本文从作品出发,对人物、作品的思想倾向等方面作了分析,探究了给人悲剧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史记》对《三国演义》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题材选取和人物塑造方面,主要表现是《三国演义》对《史记》笔法的继承。其具体内容有三方面:一是《三国演义》创作过程中大量使用《史记》的互见法;二是《三国演义》写作过程中,作者的褒贬和爱憎意向并不通过发议论、作判断来表达,而是把这种主观倾向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具体描写自然地流露出来,即寓论断于叙事;三是《三国演义》写作也像《史记》一样,准拟“成一家之言”的崇高目标,并在素材取舍方面做到了“笔则笔、削则削”。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刻画人物性格采用了多种手法,其中酒被作家恰到好处地加以运用,成为了独特的表现人物性格的要素。本文从酒显英才、酒露性格等方面来论述小说中酒对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领略作家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20.
在《三国演义》中,与一系列栩栩如生、可触可摸的男性形象的成功塑造相比,女性形象可谓面目模糊、黯淡无光。她们没有自己的鲜明个性、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在男人眼中,她们是仅供淫乐、侮辱与蹂躏的对象,是政治交易的工具、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究竟实质,乃是父权制社会以来就有的男权至上、以男性中心主义以核心内容的性别歧视观念的反映。这正是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