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初贬偏僻荒凉的山城,虽有孤独寂寞的感慨,虽有悲苦失意的惆怅,但作为政治家的诗人,有着更多的却是坚毅与自信,他用一首七言小诗,借情抒情,表达了自已政治失意后乐观与旷达的情怀,产生了一种振聋发聩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寓乐景于哀景,寓希望于悲情。初贬偏僻荒凉的山城,虽有孤独寂寞的感慨,虽有悲苦失意的惆怅,但作为政治家的诗人,有着更多的却是坚毅与自信。他用一首七言小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政治失意后乐观与旷达的情怀,产生了一种振聋发聩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玄怪录》专以涉猎奇闻怪谈为务,却又深刻地反映出作者对现实的思考。其主题倾向可分为以下几类:作意好奇的传奇体叙事笔法,与文人展现史才、诗笔、议论的时代风气有关;入冥情节与三生轮回使世俗人的欲望满足和身心解脱通过虚幻世界获得实现,这也体现出作者对现实人生悲剧的理性思索;基于现实人生无法摆脱的痛苦,飞升仙境的主题展现了士人寻求解脱的方式,也婉转曲折地寄托了对文化理想的坚守与追求,是士人维系精神生命、延续文化传统的曲折呈现。  相似文献   

4.
世风、士风及社会思潮都是影响士人心态变化的重要原因。张华是西晋时期由庶族而致位通显的名士典型。《答何邵二首》作于晚年,其中有较多真情实感的流露。通过对这两首诗的解读有助于揭示西晋士人心态的发展变化历程:即从建功立业的济世豪情到既仕慕隐的彷徨心态,最终进入朝隐的消极状态。  相似文献   

5.
郭莎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3):138-139
司马迁《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太史公自序》,介绍了《史记》写作的缘起和主要内容。《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二者历来是研究《史记》、司马迁生平、思想重要的第一手资料。拟从司马迁创作《史记》的主客观原因来探寻司马迁的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6.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1640-1715)用尽毕生心血创作完成的短篇小说集,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创作的集大成者,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创作的每个阶段,以至于创作每一篇作品时,具体的心态感受不可能完全相同,而人的内心又是最为深邃复杂的。所以为了更准确更全面地把握作品的创作心态,本文从蒲松龄的生平经历人手进行研究,将导致他心态变化的人生经历大致分为前后两期,并根据生平经历推断出《聊斋志异》创作时期的主导心态,以期为进一步研究蒲松龄的具体创作心态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心态解析》这本专著以探究曹雪芹的创作心态为总纲,既有宏观论说,也有微观探讨,见出著者长期积累的研究心得。书中论及毛泽东主席对《红楼梦》的评论的主要特征是从小说中观察、捕捉到深刻的政治、社会现象及其意义,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评论文学作品的传统特点。《明代文人与文学》是一本论文集,其中有关明末著名文学家冯梦龙的论文占了三分之一以上的数目,再结合著者的《冯梦龙与通俗文学》专著的成就,就可发现,在近十年来多有推进的冯梦龙研究过程中,著者实际上已成为受人注意并重视的冯梦龙研究专家之一。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李贺《南园十三首》创作背景、诗歌意境、表现意象的分析和解读,概括全诗表现的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疏理全诗透露出的主题信息。作为中国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李贺仕后辞官之后的心态代表着一个时代文人入世与出世之间的复杂思想情感,尤其是李贺《南园十三首》所体现出来的心态更具有代表意义。  相似文献   

9.
欧阳修生活在宋代文坛呈现群星丽天、人才辈出的时代,他的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紧密联系实际,注重文学为社会现实服务。正因为如比,他的许多优秀作品及其进步倾向,才能发生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 欧阳修的诗歌创作题材也较为广泛。有写景诗,通过对祖国名山大川秀丽风景的描绘,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如《黄溪夜泊》、《望州坡》等,也有反映人民的痛苦生活、  相似文献   

10.
史小兰 《文教资料》2013,(31):59-61
《笔生花》作为三大弹词之一,是清代女作家邱心如的唯一传世之作。关于邱心如的生平资料,文献记载很少,但她本人通过文本中的自叙性文字向读者透露了很多与其身世相关的信息。本文通过作者自叙性文字分析邱心如的创作心态。尝试还原一代才女的真实眉目。  相似文献   

11.
“穷而后工”是欧阳修提出的关于文学创作与外界环境之间关系的重要文论观点。文章通过对这一观点内涵的界定,分析了“穷而后工”思想的源头和理论内涵,阐述了这一思想中关于“穷”与“工”的关系以及二者的具体表现,并指出这一观点对于后世文学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均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应用文写作中科学良心的本质是真、善、美,并探讨在写作实践中如何坚守科学良心。  相似文献   

13.
魏臣波 《培训与研究》2008,25(10):27-29
写作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脑力劳动,写作水平最终是通过能力反映出来。智力是影响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写作主体的智力因素并不是决定写作能力的唯一因素。在写作过程中写作主体的兴趣和意志力及其思想修养、情感因素同样也作用和影响着能力的形成。因此,在写作教学中需重视写作主体非智力素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欧阳询自觉地吸取魏晋南北朝以及隋至初唐的书法审美取向,于书法创作论、技法论及风格论诸方面皆重法尚意,其书作则质妍互重,融法、意于一体,从而导引出有唐一代书风。  相似文献   

15.
赵智 《培训与研究》2004,21(3):8-11
无名氏有着深深的宗教情怀,他试图创立一种新信仰以融合中西宗教的精华,这种新信仰实质上是中国历代圣贤们的乌托邦理想。本文从他的宗教文化信仰和乌托邦理想以及他对死亡的理解来阐释他的宗教文化信仰。  相似文献   

16.
写作客体与写作主体是一对相对的范畴。写作客体滋养写作主体,写作主体反映写作客体;在写作客体被写作主体观照、写作主体观照写作客体的过程中,两者有时可以趋于融合,有时仍然保持距离;进行写作活动,写作客体总要成为写作主体的凭借,写作主体又得受到写作客体的制约。写作主体对写作客体需要积丰识卓,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17.
古文以“道”为灵魂,因而“道”的涵义的丰富,亦必对古文艺术风格之形成产生影响。从韩愈的作为文化价值之善的“道”,到欧阳修的合乎自然人情之真的“道”,再到苏轼的作为美之渊薮的“道”,是道学内涵在唐宋的逐步完善和发展过程。作为唐宋古文运动之主将,此三者的散文风格与其道学思想之间存在着不可割舍的关系,并深深地打上了各自道学思想的烙印。  相似文献   

18.
晋国后期,公室衰落,晋政自六卿出.六卿之间的斗争成为晋国后期政治生活的主线,大都耦国的局势因而得以充分体现.赵氏的根据地晋阳,赵午所据之邯郸,范氏盘踞之朝歌,皆为晋国后期的大都,更是世卿大族所仰仗的政治、经济后盾.太原晋国赵卿墓和侯马盟书的发现,对进一步研究晋国后期的大都耦国局势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9.
创作心境在艺术创作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创作过程的各个环节.何其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创作生涯最复杂的诗人之一.其前、后期作品的风格特征呈现出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受作者心境的影响.心境成了考察何其芳作品的一个重要角度.认识和处理好心境和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对作家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内心体验出发,以独特的视角和失落者的心态,对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母亲、父亲形象进行解构与嘲讽,同时用"巫女"般的恶毒"诅咒"爱情,把它解构得只剩自私、冷漠、恐惧.她用尖酸刻薄的语言淋漓尽致地挖苦、嘲讽了亲情、爱情、友情.张爱玲极其冷静而残酷地撕下了蒙在情感上面温存的面纱,让那些猥琐、畸形、变态毫无保留地晒在阳光下,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对人生、人性的无奈和讽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