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察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中重纽反切的反切上字、反切下字以及重纽字作反切上字的情形,发现胡三省音注中重纽A、B类不互相用作反切上字,重纽A、B类都与唇、牙、喉音字以外的三等韵关系密切,而且胡注中重纽B类字与一等韵、二等韵、四等韵也有混切现象。胡三省力求恪守《广韵》的重组韵的区别特征,但也透露出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共同语的实际变化。  相似文献   

2.
散存于《经典释文》等书之中的刘昌宗音切,在文字方面,存在一些易生误导和易致误解的问题有待廓清。本文围绕这一议题,分四个系列提起讨论:引述人改拟注音字的问题,可从引述通例上着手定夺真伪;某些音切的主名,可通过相关材料比证的途径进行确认;注音字多音的问题,可结合刘氏音切的具体实际,采用三种方法进行辨章;音切变例问题,应从被注字和注音字两方面着眼,在联系言语作品等相关因素考揆形音义的基础上进行辨章。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语素“胡”进行了初步考源,对“胡”字描写词的是否属于外来词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对“胡”进入汉语后的演变予以初探.  相似文献   

4.
曾运乾研究《切韵》以审音法为主要手段,论《切韵》有51声类,从《切韵》反切用字的规律、切语上下字的相互配合的规则审辨声类,并按切上字分组的趋势归为鸿声、细声两大类,代表了研究《切韵》和古音颇有成就的旧派音韵学派  相似文献   

5.
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中的语法分析有其显著特色,即继承前人成果,修正前人失误。它标志着中国古代语法学在元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比较梵汉、汉藏的一些对音材料,发现后汉三国歌戈韵母的读音是相同或相近的,《切韵》把它们合为一韵无可非议。而唐五代西北方言,歌韵字与戈韵非唇音字主要元音虽然相同,但后者已比前者多了个[w] 合口介音。  相似文献   

7.
胡三省,宋末元初著名史学家,倾毕生精力完成《资治通鉴音注》,给后人留下了一部博大精深的学术巨著。本文从文献学角度通过分析论证了该书的五个特点,表明了胡三省在中国古代文献学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叶哲明 《台州学院学报》2009,31(2):14-18,36
宋元之际文史大家胡三省以毕生精力,完成史学巨著《资治通鉴音注》。胡注倡导古为今用崇尚实学,讨论民为国本为政治之要,强调统治者政治智慧的发挥要与时俱进,提出民主致治的富民、惠民主张,探求历代“盛衰之相因,治乱之相易”,使史实论证和爱国意蕴融于一体,提出一套完整的封建治国思想和理论,为我国政论史学树立历史丰碑。  相似文献   

9.
东晋刘昌宗音切,富有时地色彩,展转流传而大都未失其本真,虽属随文释音之作而不失其系统性,对东晋音研究来说,是一种上好的材料。刘氏音切的研究,可先用比证、系联二法进行归纳。实施过程中,既要借重传统的操作条例,又要注意联系刘氏音切的具体实际,施用一些针的处置措施,同时还要注意比证、系联二法的综合利用以及全方位的考察原则。刘氏音切不管是用诸何种研究,都应把材料的校勘作为一项先决性的工作来对待。  相似文献   

10.
《经典释文》中有少量音切为字头的形近字注音,我们不能误认为是为字头注音;否则,在音义匹配时会犯张冠李戴的错误。  相似文献   

11.
"蝴蝶"是单纯词还是合成词,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本文认为"蝴"源于"胡","蝴蝶"的"胡"根据它的腹部特征及构造命名,"蝶"字是依据其翅膀的构造命名,并且认为"蝴蝶"是联合式合成词。  相似文献   

12.
“东”字本义古有“日木说”,今有“囊橐说”,后者较合理地解释了甲骨文中“东”字的不同形体并存的原因;“薨”字专用为诸侯之死;“昔”字指“从前”,“过去”,亦与“夕”相通,意为“夜晚”;“胡”字本义为野兽颈下的垂肉  相似文献   

13.
陈澧的反切联系法对汉语音韵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其《切韵考·声类考》清声二十一类浊声十九类基本上是正确的 ,但浊声中把三十六字母的“明”和“微”合为一类 ,是一种失误。微母字多数方言皆读零声母或 V、b,只有广州话全部保存上古音 m,说明广州音最接近中古音而兼具上古音的语音特色。  相似文献   

14.
《五经文字》中的音切材料是我们考求中唐时期汉语语音的重要依据。该书虽为官制,但在千余年的流布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衍生出一些手民之误。现存集成本、荟要本与四库本等基本能够反映《五经文字》的全貌。校勘其中10处讹误音切,简要辨析此10处文字异体及同音、同韵替代现象,可以发现字形相近是上述异常音切的主要致因。  相似文献   

15.
反切与音变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切是东汉末年产生的一种汉字注音法,“反”和“切”都是拼合注意的间思,反切注音的基本原量为:反切上字代表切字声母,反切下字代表切字的韵母和声调,反切产生的时代距今已1800多年了,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汉字读音也在发生变化,而被切字,反切上字,反切下字义各有自己的音变条件,因此,用古反切来拼现代音,许多切语就拼不出被切字的准确读音,甚至切出来的音在今天汉语语音本系中根本就不存在。  相似文献   

16.
胡旋舞是唐代西域三大乐舞中的重要舞蹈,在唐代文学、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中都有充分反映。文章从文学和考古双重视野中考察了胡旋舞入华源流、唐代流行盛况以及胡旋舞的舞容等问题,认为胡旋舞传达着一种迥异于中原传统审美观念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7.
李海英 《学语文》2008,(1):45-45
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即取反切上字的声母作为被切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及声调作为被切字的韵及调,切出被切字的读音。如“海”。用反切注音是“呼改切”,其中 “海”是被切字,“呼”是反切上字,“改”是反切下字。目然,这个反切所注的音与今音hai仍然相合。然而由于语音的历史演变.本来依据反切下字可以得到被切字正确读音的一些反切。现在却难以拼出与被切字相同的读音,因此一些老师在利用反切注音字典的时候常常会感到不好把握。  相似文献   

18.
兮今音“奚”(xi,平声),是延续《广韵》“胡鸡”切之读音,王力先生将其归人上古声纽的“匣”母,上古韵部的“支”部。《说文》:“兮,语所稽也。”左安民说:“‘稽’本为‘停留’的意思,这里是指声音延续义。”据《汉语大字典》,“兮”是“语气词,多用于韵文,相当于‘啊'”。但《说文》未给出“兮”字读音的线索。  相似文献   

19.
史炤《资治通鉴释文》(简称《释文》)是一本作于南宋时期的音义著作,其中大量音切集中反映了宋代的语音特点。考察《资治通鉴释文》音切特征之大貌,可烛照宋代语音特点。南宋语音处于上承北宋、下启元代语音变化的阶段,反映着中古音系向近代语音系统的过渡与转变,这一阶段的音变现象研究属于语音演变转型期的研究,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胡”“洋”语素词的考察,论述了含有“胡”“洋”两词语素的词中保留着中外文化交流的重大事件和许多事物传入中土的大体时间、路线。众多带“胡”“洋”语素的语词记录了早期汉民族优越的民族心态和后来自卑、自信心不足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