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考察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潜在影响机制。方法: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心理资本量表以及青少年网络成瘾诊断问卷对重庆市高校91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体育锻炼与大学生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r=-0.24,P<0.01),与领悟社会支持和心理资本分别呈正相关(r=0.25,0.21,P<0.01);(2)中介效应检验表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直接效应显著,效应值为-0.13,领悟社会支持和心理资本在体育锻炼与大学生网络成瘾之间均起单独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分别是-0.06、-0.03,并且也起到序列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是-0.03。结论:体育锻炼既能直接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也能通过领悟社会支持和心理资本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领悟社会支持——心理资本的序列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网络成瘾。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大学生余暇体育锻炼与生命意义感之间的关系,以及积极心理资本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及性别差异。方法 采用大学生余暇体育锻炼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积极心理资本量表对57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1)余暇体育锻炼能正向预测大学生生命意义感(β=0.065,p<0.05),也能正向预测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β=0.314,p<0.001);2)积极心理资本在余暇体育锻炼与生命意义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β=0.273,95%CI[0.164,0.379]);3)多群组分析发现,男生余暇体育锻炼对积极心理资本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大于女生(男β=0.409,p<0.001;女β=0.232,p<0.001),男生余暇体育锻炼对生命意义感的直接预测作用显著(β=0.100,p<0.05),女生余暇体育锻炼对生命意义感的直接预测作用不显著(β=0.054,p>0.05)。结论积极心理资本在余暇体育锻炼与生命意义感之间起中介作用,对男生群组起部分中介作用,对女生群组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高远  陈瀚文 《湖北体育科技》2022,(12):1060-1064+1124
目的 探究大学校园处于疫情封控期间,大学生体育锻炼、认知重评策略、心理弹性三者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检验认知重评策略是否在体育锻炼与心理弹性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方法 使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情绪调节问卷、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和自编的人口统计学问卷,对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的385名疫情封控管理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在体育锻炼量和认知重评策略使用频率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2)体育锻炼量与认知重评策略使用频率呈显著正相关(r=0.153,p<0.01),体育锻炼量与心理弹性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190,p<0.01),认知重评策略使用频率与心理弹性水平之间也存在显著正相关(r=0.381,p<0.01)。3)认知重评策略在体育锻炼和心理弹性之间起中介作用。结论 体育锻炼量能够正向预测疫情封控管理大学生认知重评策略的使用和心理弹性水平;参与体育锻炼可以直接促进疫情封控管理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发展,也可以通过认知重评策略的中介作用对其心理弹性产生间接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湖北体育科技》2018,(2):140-144
目的探讨体育锻炼、身体自尊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身体自尊量表(BES)和大学生心理症状量表(MSS-CS),对石家庄地区249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男女大学生达到大锻炼量水平的分别仅为18.42%和7.41%;体育锻炼量和身体自尊水平与大学生心理症状均呈显著的负相关,体育锻炼和身体自尊正相关显著;体育锻炼可以通过身体自尊间接地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结论身体自尊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症状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行动计划、锻炼行为在锻炼意向与习惯强度间的多重中介作用以及是否具有性别差异,为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法完成《锻炼意向量表》《行动计划量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自我报告行为自动性指数》的测量,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663份有效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行动计划在锻炼意向与习惯强度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锻炼行为在锻炼意向与习惯强度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行动计划和锻炼行为在锻炼意向与习惯强度的关系中起链式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42.27%、5.20%、5.47%。锻炼意向对习惯强度的直接预测作用在男生组与女生组之间差异显著,其他路径均不具有性别差异。结论 应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体育锻炼计划,克服锻炼意向形成后面临的耐久性问题,合理配置公共体育资源确保拥有长期固定的运动场地,维持锻炼行为重复过程中环境的稳定性,有助于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强度。  相似文献   

6.
对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进行探讨有利于人们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采用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2个修订量表,对武陵山片区1 226名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进行调查,构建了体育锻炼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心理资本中介模型。结果显示: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的锻炼时长、锻炼频次和指导情况可分别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和心理资本;心理资本可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心理资本在锻炼时长对主观幸福感预测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在锻炼频次、指导情况对主观幸福感预测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浙江省近5年高校新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以及体质调研数据进行比较与分析,认为要维持与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待于科学干预学生体育锻炼的认知心理因素.采用体质测量法和心理测量法分析了男女大学生体质与身体自我概念及体育锻炼态度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并基于健康行为过程理论(HAPA)探讨了学生身体自我概念、体育锻炼态度等心理要素的干预策略.研究结果表明:①男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女大学生,且在行为习惯与行为控制两因子上呈显著的性别差异;②男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各因子得分均低于女大学生,身体肥胖、协调、活动、整体身体因子呈显著差异,身体健康、耐力及总分呈非常显著的差异;③男大学生体质各因子与体育锻炼态度呈显著相关,而女生只有坐位体前屈及800m跑与体育锻炼态度呈显著相关;④男大学生1000m跑与身体健康、自尊及总分存在显著相关,女生体重、握力与身体自尊,坐位体前屈与身体活力,800m跑与身体耐力,自尊呈显著相关;⑤男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各因子主要与行为习惯、行为控制及主观标准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女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各因子与体育锻炼态度的多数因子均呈显著相关,身体健康、耐力、外表、活力、自尊、整体身体因子及总分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均有正向的预测作用;⑥从认知心理因素干预学生的体质健康,可以将体育锻炼变化过程中的各种策略和变化的具体阶段联系起来,有效激发与维持学生的科学体育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8.
王景贤  于春艳 《体育学刊》2007,14(6):123-128
为了探讨体育锻炼对生命质量的影响,从2006年3月到6月通过对浙江省6所高校954名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与体育投入和生命质量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体育锻炼总体态度处于一般水平,并且在性别上差异非常显著,男生要好于女生;大学生总体的生命质量处于一般水平,其中社会关系领域最佳,环境领域最差;大学生的体育人口比例较低;体育经济投入水平一般,体育情感投入、体育精力投入水平偏低;大学生体育人口在体育锻炼态度和生命质量的得分上普遍高于非体育人口;大学生体育锻炼总体态度与生命质量中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环境领域和社会关系领域显著相关,大学生的体育时间投入、经济投入、精力投入(行为习惯与行为控制感)与大学生生命质量显著相关,但其中时间投入、精力投入与心理领域相关不显著;情感投入(行为意向)与大学生的生命质量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选取50名大学生实施体育健身方案,考察体育健身方案的实施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体育健身方案的实施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进而影响其参与锻炼的行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具有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行为习惯和主观标准两个维度;体育健身方案的实施对不同性别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影响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于春艳 《浙江体育科学》2012,34(1):107-112,126
以毛荣建(2003)所提出假设(在TPB理论基础上做出改进,将行为习惯、目标态度、情感体验3个变量融入了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中,用来测量青少年体育锻炼态度。)为研究理论依托,进一步验证体育锻炼态度及其影响因素与体育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锻炼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问卷对在校大学生分层随机调查,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与路径分析等方法分析数据,结果表明:锻炼者与非锻炼者在体育锻炼态度各维度上呈现显著性差异;性别因素不能影响锻炼人群在体育锻炼态度的各项维度得分的差异性的结果,非锻炼人群也是如此;体育锻炼活动中,决定行为意向的关键变量因素是态度;具有高情感体验、或高认知的大学生,并不一定是锻炼者。路径分析说明,行为习惯、情感体验、行为认知、目标态度、主观标准一方面通过行为态度间接作用体育行为,另一方面,行为习惯、目标态度、主观标准对体育行为还具有直接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