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志 《成才之路》2010,(2):82-83
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一方面,文本具有意义的开放性。文本是一个开放式的结构,每一个时代的读者,都有权根据自己的历史意识对文本进行解释,而每一种解释都是文本存在的一个构成部分,它们之间具有平等的地位。对于同一文本,不同的读者由于生活视野、人生阅历、审美经验等的不同,他们往往会解读出不同的结论。即使是同一个读者,面对同一文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心境的支配下,  相似文献   

2.
“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了铁路线”;“父亲形象不够潇洒”;“父亲不爱清洁卫生,像小孩一样爬得全身是泥土”此类对《背影》的解读常见诸于报刊杂志。初见此消息,觉得似乎有理。这不正体现了当下流行的“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么?可细细想来。又觉得不妥,笔者要问:这是学生真正的个性化阅读,还是伪阅读?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还是教师引导地位的缺失?  相似文献   

3.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由于个人的审美情趣、性格、文化修养、期待视野、经历等的不同,获得的阅读感受与审美关注就会不同。因此,学生在阅读肘产生“误读”现象是难免的、正常的。不可否认,“误读”有时的确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意外的惊喜和收获,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误读”都是美丽的、精彩的。我们对学生的“误读”不能不作为,而是应该“对症下药”,及时引导纠正。[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5.
吕群芳 《教书育人》2006,(10):18-19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由于个人的审美情趣、性格、文化修养、期待视野、经历等的不同,获得的阅读感受与审美关注就会不同,因此,学生在阅读时产生“误读”现象是难免的。不可否认,“误读”有时的确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意外的惊喜和收获,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误读”都是美丽的、精彩的。我们对学生的“误读“不能不作为,而是应该“对症下药“,及时引导纠正。  相似文献   

6.
阅读有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之分,无论何种阅读,小学生由于阅读基础的薄弱、感悟和分析能力较低等局限,在阅读过程中容易对文本产生误读,影响了阅读效果。分析小学生阅读中的误读现象,找准产生误读的成因,采取相应的对策,能够促进阅读效果的提升,也有利于小学生阅读理解更准确、感悟更深刻。本文分析了词义、段落和文意三个方面的误读原因,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7.
崔茂新先生不仅大力倡导“个性化阅读”,而且身体力行地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的《从一篇经典文本的误读看语文教育的深层次问题——对(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新发现及相关思考》(以下简称《思考》)就是一个明证。在《思考》这篇文章中,他对《讲话》的文体性质、基本思路和概念间的关系,都提出了一些与现行语文教学参考书不完全相同的见解。这些见解新人耳目、启人深思。  相似文献   

8.
随着建构主义、接受美学等文艺理论被引入语文阅读教学,加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的颁布,语文阅读教学中积极倡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感悟,文本解读多元化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但随即又出现剑走偏锋的尴尬:阅读教学中出现学生脱离文本限制、任意解读文本的“误读”倾向,学生目无全牛,抓住局部或个别字句,断章取义。以今律古,甚至曲解全篇。如愚公移山之举不知变通,愚公挖山不止,破坏生态平衡;《背影》中“父亲”形象邋遢,违反交通规则不说,对儿子照顾过于细微,不利于培养儿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在解读《归去来兮辞》时,学生结合当下课业负担过重的现实,读出羡慕陶渊明的隐逸生活,但批判他沉溺于饮酒赏菊看落日。消极遁世太颓废等等。面对学生这种超越文本界限、主观臆断的“创造性解读”,很多教师无所适从,盲目鼓励这种打着创新幌子的误读,认为这是学生个人体验对文本作出的别出心裁的感悟,属于多元解读。但是,这种误读真的属于多元中的“元”吗?到底什么是多元解读,对文本的诠释有无一元解读?如果有的话,多元解读和一元解读是什么关系?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我们在新课改的热火朝天中进行一下冷思考。  相似文献   

9.
朱琳 《语文天地》2013,(11):57-58
“误读”一词是由美国当代文学批评家布鲁姆提出来的,他认为一切阅读都是误读,文学作品的意义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语词的能指之间的无止境的意义转化、播撒、异延,而不断产生又不断消失,所以寻找原始意义的阅读是根本不存在的。因此,阅读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创造意义,是读者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即“误读”。这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有明确的目标指引:“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相似文献   

10.
教学理论误读是人们在理解和应用教学理论时,有意或无意地曲解、歪曲教学理论的误解现象,主要表现为诠释不足、曲解或误释、主观歪曲、技术化理解等方面。只有切实增强教学理论的科学性、改造教师教学理论观、增进理解与合作、加强教学理论的基础性研究,才有可能走出教学理论误读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出现了新问题、新情况.对此,传统的学生管理理念已经很难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因此,需要创新学生管理理念,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教育,以使每个学生在校期间得到较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徐华 《学子》2013,(12):49-49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这句话可以看出,阅读本身是一种个性化的思维创新活动。因此,阅读不应当以教师的讲析来代替学生的自主阅读实践,而应该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并通过学生个性化的思考和解疑,使阅读的个性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到张扬。本文主要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教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部真正的作品是属于读者的,阅读活动的整个过程也都属于读者。然而,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现实中有些语文课,学生的阅读近乎“戴着镣铐跳舞”,个性未被张扬反遭扼杀。教师拥有对教材文本绝对的解释权,一味把自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暗示甚至强加给学生,忽略了学生的阅读实践。很多时候,学生不是在阅读,  相似文献   

14.
赵锋 《上海教育》2007,(7A):24-25
经常听到教师谈论现在的中职学生质量下降了,难教也难管了。不可否认,中职生的整体质量是出现了下滑,但作为教师,我们对当代的中职生又了解多少,我们的教学是否是在研究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的?最近,上海商学院职教名师基地成立“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状况研究”课题组,通过对62所中职学校总共1694名学生、800名教师和53名校长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我们对中职生存在明显的误读。  相似文献   

15.
一、“误读”现象产生的原因 阅读教学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活动,它是文本作者——编者——教师——学生(包括学生集体)四者之间的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误读”便是学生在与读本作者、与编者、与教师对话交流中产生的理解结果,因此误读产生的原因与这四者都有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前学术界关于经典误读的研究资料较多,但专门研究中学生经典误读问题的却很少,而且在研究中存在某些混乱甚至错误的认识.对这些认识如果长期不加以纠正,就会影响到中学经典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影响阅读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因此有必要对当前人们经典阅读现象中存在的混乱认识加以澄清,并对误读这一现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温小军 《教育导刊》2011,(11):77-79
从学生生活经验的角度来分析文本误读是一个有力的新视角。学生生活经验与文本之间的明显落差,导致误读不可避免。从学生生活经验的角度具体把握文本误读,应积极保护文本误读中所蕴含的学生主动性。在这个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实现学生对文本意义的基本认同。  相似文献   

18.
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需要我们介入自己的情感,而这一介入的过程即是我们再创作的过程。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并不是凭空而言,人的学识、经历、性格截然不同,所以看问题的视角及思维方式也会有所不同,这就使得我们对文本的解读程度略有不同。一些教师常常要求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致的咀  相似文献   

19.
指向写作的阅读课,经相关教学刊物报道后,引起了较大的关注和反响,收到了不少专家、老师真诚的建议和批评,也收到了一些因误读而引起的误解。现就有关误读、误解,做部分的梳理与回答。  相似文献   

20.
我曾经在学校校长寄语中写道:“教师爱学生就是热爱自己的教育生命”,也曾以自勉的名义提出教师要“把教育当作一种责任来承担”,试图在强调爱与责任的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