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西运城有一张以果业为龙头的果农报 ,每周四开四版。由于它立足于果业发展 ,以为果农提供果业信息、传授务果技术、解决果农疑难为己任 ,又通俗易懂 ,价格便宜 ,办得很是赢人。农民称赞它“为农民说话 ,让农民说话 ,说农民的话” ,是“无围墙的农大 ,不见面的老师” ,“农民看得懂 ,订得起 ,最管用” ,是“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姓农的报纸”。山西省新闻出版局也评其为“山西省2001年度一级报纸”。果农报之所以那么受欢迎 ,是果农报人心里有农 :他们大部分时间泡在农村 ,多渠道和农民交朋友 ,农民心里想啥 ,地里干啥 ,手里缺啥…  相似文献   

2.
商业性报刊自诞生以来,在经营管理、技术革新及公正客观的经营理念方面为我国新闻事业发展提供了借鉴;其进行舆论监督的尝试在中国新闻传播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本文主要以《申报》、《大公报》等老牌商业性报刊为例,探讨商业报刊在中国新闻传播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媒科技》2007,(10):28-28
<正>在传统报业面临新媒体、新技术挑战的严峻形势下,"数字报刊与跨媒体出版系统"成功建立了"一次生产、多元发布"的全新报业新闻信息综合处理以及跨媒体出版平台,提出数字报业发展战略思想,推出中国第一张  相似文献   

4.
刘莹 《新闻知识》2012,(5):19-20
30多年前,中国改革航船的破冰航行首先在农村突破,当前中国的改革再次聚焦"三农"。对农传播的专业媒体发挥着怎样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农村发展,农民报纸在大众传媒中处在边缘,农民媒体生存的根本是坚持农民本色,为农服务。  相似文献   

5.
戴元枝  张心科 《编辑之友》2012,(6):20-22,25
儿童出版领域出现“民国潮”,主要是由民众不满当下出版的儿童读物而民国儿童读物质量相对较好而引发的.这股热潮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民国儿童读物编辑出版所确立的出版机构以创造先进文化为己任、参与儿童教育的研究、兼办刊物以推介等现代理念值得借鉴,其中“大家小书”的理念更应引起当前学界的反思.为确保这股热潮理性、良性地发展,需确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建立重印准入制度;扩大出版范围,精选各类经典;开展学理研究,创造时代经典.  相似文献   

6.
杨璐 《新闻世界》2014,(11):102-103
商业性报刊在鸦片战争前后出现并得到迅速发展,甚至曾一度成为上海报业主流,是我国近代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性报刊的出版时间长短不一,但在新闻业务、经营理念和与其他报刊间的互动等方面对宗教性报刊、政治性报刊产生重要影响,在中国新闻传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为我国以后的报业发展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认识勤俭兄已有15年了。15年前,他已是一位卓越的报刊广告的领军人物。与勤俭兄相处的15年,正是中国报刊经营的高速发展期。回顾这15年的发展,勤俭是中国报刊界一位功不可没、不可或缺的人物。  相似文献   

8.
毕耕  马岚 《中国出版》2015,(3):60-62
《中国农民》是19世纪20年代国民党中央农民部主办的理论性刊物,主要用于宣传革命思想、提供政策指导和交流工作信息,被称为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的"指路灯"。该刊作为研究中国近代农民问题和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历史的重要文献,至今仍然具有以史为鉴、资政育人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尹航  蒋多 《中国出版》2023,(4):66-69
辛亥革命时期正值中国传统出版业向近代出版业过渡的重要阶段,在近代中西文化冲突、汇流与融合中,报刊以其不可取代的大众媒介作用和传播特性,扮演着记录者、参与者乃至建构者的角色。报刊传播的革命触媒效应得益于两种力量的推波助澜。一方面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纷纷利用报刊这一宣传工具夯实其舆论阵地,另一方面上海作为出版中心所形成的大众读报时代景观提供了重要的公共话语空间与媒介互动场域。近代报刊的萌芽、成长与繁荣,是在与革命互为因果、相互激荡的过程中实现的,技术革新推动报刊商品化、制度转型引领报馆企业化、供需调节导向报业市场化三个层面的共同作用,促使报刊成为近代出版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公布的2008年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量(率)排名中,以全年30篇的被转载量,再一次登上“新闻传播学”类报刊榜首。据悉,此次统计涉及全文被转载的报刊数量为117种,转载全文总量为398篇。学界和期刊界普遍认为,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复印报刊资料》的转载量是人文社科期刊领域中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据悉,《出版发行研究》系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出版专业高端学术期刊,在出版学术界广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世界上最早的晚报,诞生于哪一年?在哪个国家?中外新闻界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概括起来,大体上有三种:德国说、英国说和美国说。 第一种,认为世界上最早的晚报产生于德国,时间是1616年,报名叫《法兰克福晚报》。(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362页“晚报”条,又见《新闻记者》杂志1999年第6期《社会主义晚报学刍议》,作者均为周珂。  相似文献   

12.
新发现的欧洲第一份华文报刊《飞龙报篇》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洲第一份华文报刊,过去很长一个时期都认为是1895年在德国勃力门(今译不来梅)出版的《日国》,[1]后发现在前一年已有一份华文报刊在欧洲问世,即1894年10月在英国伦敦创刊的《中英商工机器时报》。[2]但是,笔者在英国伦敦的大英图书馆发现:一份名曰《飞龙报篇》的华文报纸早在1866年就已出现在伦敦并行销中国、朝鲜和日本等东亚地区。这一新发现,不仅推翻了现今的错误说法,更重要的是将欧洲第一份华文报刊问世的年代提前了近三十春秋。  相似文献   

13.
报纸与历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历史所记述的,往往就是当时报纸上的新闻。报纸上的新闻,过了一段时期以后,又会衍变为被后人记述的历史。王安石就曾经把孔子撰写的编年史《春秋》比喻为“断烂朝报”。“朝报”在王安石所处的那一时代,是士人们对官办的邸报和民间小报的一种通用的别称。今人也有“报”即“史”的说法。  相似文献   

14.
研究者对上层精英与报纸、作者与报纸等方面关注较多,对读者与报纸、个人阅报史研究很少.本文以《退想斋日记》为个案,从读者批评反应的角度考察内地乡绅刘大鹏的个人阅报史.刘大鹏的阅报史所展现的中国近代社会史,既记载了部分事实,也体现了这位内地乡绅守旧的心态和愤世嫉俗的个人情感.  相似文献   

15.
《传播史学的未来》,原文发表于《媒体传播批判研究》(Critical Studies in Media Communication) 2006年秋季号。该文首先梳理了传播史学研究的两种倾向:技术史和新闻史,然后详述了三种介于和融合这两种倾向的跨学科的学术范式:作为技术的社会建构的技术史,追寻书籍生存史的书籍史,探索传播与管制关系的公共领域史,并衡量了其对传播史学的意义。最后总结传播史学的未来需要自己建构。本文的翻译得到了作者和原刊物的许可。  相似文献   

16.
17.
本报告认为,虽然当前中国报业经营“断崖式”下滑的趋势并未改变,但下滑势头已经趋缓;而且,广告经营额、新闻纸使用量等一些关键指标已有触底征兆;报业一些趋势性的变化值得关注与乐观,报业传播力影响力通过新媒体渠道扩大,党报广告发行逆势增长,扎根基层的县市报发展状况良好,深耕行业或特定人群的专业报异军突起,报业多元产业结下丰硕成果,各级党委政府对于报业的扶持力度正在加强……这些都是中国报业创新突破的成就与潜在发展的空间.面对严峻的形势与发展机遇,报业应该寻找新的发展空间与方向,强化正确舆论引导的核心价值,满足新的传播表达需求,致力于成为高端、专业媒介.  相似文献   

18.
贾哲敏 《编辑之友》2015,(12):66-70
我国网络政治传播的兴起与繁荣伴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与政治社会的演变,其发展历程分为萌芽、快速发展、整合发展、纵深发展、繁荣、移动互联网时代六个阶段.文章认为我国网络政治传播的现状能够概括为四个层次、三种形式以及两种类型,并形成了以官方传播场域与公众传播场域为核心的基本架构.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民营报业托拉斯道路的破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小燕 《新闻大学》2003,1(4):18-22
中国民营报业诞生于清朝末期的19世纪70年代,兴盛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20世纪30、40年代,衰退凋零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进入30年代,军阀混战逐渐结束,城市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事业均有明显发展,中国报业随之呈现相对繁荣景象,同业竞争更趋激烈,其特点是:商业报纸扩展,独立报纸成长壮大,小型报纸发达,国民党党营报纸由创立到繁荣。前三者基本属民营报纸。北  相似文献   

20.
Dynamics of the Pictured Page: representing the nation in 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 1842–1852 Peter W. Sinnema, 1998 Aldershot, UK, Ashgate pp.231

American Photojournalism Comes of Age Michael L. Carlebach, 1998 Washington, DC,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pp.224

Media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 history: from the telegraph to the Internet Brian Winston, 1998 London, Routledge pp. xiv, 374

On Television and Journalism Pierre Bourdieu, 1998 Priscilla Parkhurst Ferguson, trans. London, Pluto Press pp.97

A Journalism Reader Michael Bromley and Tom O'Malley, eds, 1997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pp. xix, 394

Ulster Loyalism and the British Media Alan F. Parkinson, 1998 Dublin, Four Courts Press pp. 184

William Randolph Hearst: the early years 1863–1910 Ben Proctor, 1998 New York an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xiv + 345

Health and British Magazines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E.M. Palmegiano, 1998 Maryland, Scarecrow Press pp. 296

The War Correspondents: the Crimean War Andrew Lambert and Stephen Badsey, 1994 Stroud, UK, Sutton Publishing pp. 335 including index

News from the Front: war correspondents on the Western Front, 1914–18 Martin J. Farrar, 1998 Stroud, UK, Sutton Publishing pp. 238 including index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