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中师《语文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任务和要求看,中师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具备听、说、读、写、教等五方面的知识和智能。这五个方面,既要全面培养,更要有所侧重。从听与说来看,重点应放在“说”;从读与写来看,重点应放在“读”。而“教”本身是能力的一部分,但听、说、读、写能力都得通过“教”来检验,它是听、说、读、写的综合体现。所以说,“教”是中师语文教学的焦点。中师语文教学要具有师范专业的特征,必须从中师的培养目标出发,对中师语文教学、语文教材和语文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2.
中师文选第一册(人教社版)《氓》诗中第三节有这么两句:“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课本将此句注释为:“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说得过去,女子沉溺在爱情里,那就说不过去了。”中师文选教参(人教社版)也是这样解释的。笔者认为,将“说”的两句解释为“说得过去”和“说不过去”都是不准确的。我们知道,古汉语的“说”不等于现代汉语的“说”。现代说话的“说”,古人在文章中用“曰”、“云”、“语”、“谓”等表示。在古代汉语  相似文献   

3.
《心声》课例体现了肖培东老师“浅浅地教语文”的教学观,“浅”可以理解为教学切入点、教学方法、过程推进及“双性”处理的“浅”,即不繁杂、不花哨、不偏不倚.“浅”的背后实际是“深”,即课文价值认识、语文能力培养、教学理念扎根和语文味道浓郁之“深”.《心声》课例中的“浅”和“深”不仅不对立,反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谐共生,深浅之中紧扣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精髓、真谛、本源,以及肖培东老师高超的语文教学艺术.  相似文献   

4.
我想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中师语文教学观,那就是:在培养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应当努力侧重培养发挥学生个体的“一技之长”。  我这里所说的“全面发展”与“一技之长”,是从中师语文教学的角度,即是指“努力使中师生在听、说、读、写、教几种能力都获得全面发展提高。”“一技之长”是指这几个方面的部分特长或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长,如有“说”的特长或“写”的特长等。在当前大力探讨“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热潮中,中师语文教学对侧重培养学生个体“学有专长”似乎有些忽视,在思想认识上也似乎有些模糊。我想如果能正…  相似文献   

5.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中学及中师语文教学参考书都说刘义隆元嘉二十七年未作充分准备,仓促北伐结果失败;中学教参说刘义隆好大喜功,中师教参说此次北伐是刘义隆听信了王玄谟的话。所有这些,都与史实不符。刘裕...  相似文献   

6.
李伟 《学语文》2010,(4):35-35
一般说来。哲理诗皆通俗易懂,阮元这苜诗(见卷首),尤其是最后两句。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更是家常大白话(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八册“语文学习三”曾选有此诗),而其中蕴含的哲理却是无限丰厚的(这将在后面的立意分析中明显见出)。读此诗,“深者得深,浅者得浅”,考生们决不会无话可说.但若要“说得好”、“说得高分”.却又必得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和相当的逻辑推理、思辨能力。  相似文献   

7.
最近,我参加县中学民师补考评卷工作,发现一份引人深思的语文试卷。一位教中学语文的民师,对填空、改错等“语文知识”试题回答较好,但在写《一次家访之后》作文时,字迹潦草,标点错用,错别字、病句累见。甚至连最常见的“向”和“象”都分辨不清。它反映了当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语文知识”教学同作文教学不沾边  相似文献   

8.
浅谈中师语文“每课一得”教学法伊春师范学校刘春龙当前.中师语文教学有各种方法,本文试从“教师默课”、“学生每课一得”、“教后小结”三个方面谈谈“每棵一得”教学法。一、教师默课教师默课是备课的一种好形式,而通常备课是说一备教材,二备学生。似乎了解了教授...  相似文献   

9.
曾宗正同志:你来信谈及在小语七册的教学中,有的老师把“不计其数”的“计”解作“知道”,把“云深不知处”的“深”解作“厚”,把“秧根不深不浅”的“深”解作“合适”,询问上述词语中“计”、“深”各应作何解释。现说说我的浅见,同你商量。“不计其数”这个成语,意思是“无法计算数目”,形容很多。所以“计”应释为“计算”。如果把它解作“知道”,这个词语就变成了“不知其数”。“不知其数”的意思是不  相似文献   

10.
想当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非练就一身过硬的功夫不可。深厚的语文教学功底,犹如高楼大厦坚实的地基,又似参天大树深扎于地下的根须。语文教师的功夫可分为“硬功”与“内功”两方面。先说“硬功”。所谓“硬功”,是指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包括诸多技能性因素,它是支撑教学工作的基石。一个语文教师必须会说标准的普通  相似文献   

11.
不少中学生谈起学语文的感受,常说这是一门好懂的课,又说它是“无底洞”。“好懂”,道出了它的易学;“无底”,又强调了它的难精。比作“无底洞”,自然不恰当,因为中学阶段所要达到的要求是有限的,所以至多只能说是“深底洞”。好懂而底深,易学而难精,这是语文学习中矛盾的特殊性。本文打算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初步探讨一下这个矛盾,看究竟哪些方面易学,如何激励学生乘易猛进;难精之处何在,怎样指导学生用巧求精。  相似文献   

12.
新颁中师语文教学大纲非常重视语文能力训练,听说读写教等方面都分年级明确了目标要求。究竟怎样实施大纲,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普遍达标呢?沧州师范的做法是:以强化“说”的训练为“龙头”,带动写读听教的强化训练全面腾飞,促使学生语文能力全面达标。  相似文献   

13.
中等师范学校加强口语训练,是促进语文教学师范化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中师语文教学师范化的特点,简单地说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教的能力。其中把听、说和教的能力培养放在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中师语文教学意义上的听和说有别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听和说,而“教”,更是中学和其它职业学校所不具有的。它们主要体现在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即做到师范化。 “中师语文教学大纲”,已对中师语文教学的以上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就“听”而言,要求学生必须“养成耐心专注地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必须具有  相似文献   

14.
大凡真理都是至简至易的,谓之“大道至简”。这里说的简单决不是肤浅,而是一种厚重的凝练。由于我们的语文教学繁杂不堪,教师和学生长期处于“迷惑”的状态中,丢失了教语文、学语文的价值。语文教学不达到“至简”的程度,学生就无法“得”。一、把握课程本质至简把握不住新的语文课程本质,必然出现语文教学“散乱臃肿”现象,加上形式主义的东西一多,犹如雾里看花,就连语文究竟是什么都迷失了。有时突出了人文关怀,却又淡化了语文,似乎新课程最本质的东西就是关注“人文性”,故而出现了竭力回避其“工具性”。于是,语文课出现了少有的空泛,一…  相似文献   

15.
“口语交际”是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理解“口语交际”的目标和任务,探索教学规律,对贯彻新课程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一、口语交际的教学现状传统的语文教学任务分为四块,即“听”、“说”、“读”、“写”。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往往重“读”“写”而轻“听”“说”。在教师、学生的印象中,“听”、“说”是可有可无的附属物,教师不教它,不影响教学业绩;学生不学它,也无碍于考试升学。所以,语文教学中,它是被忽视、被淡化的领域。同时,由于思想观念、教材等因素的制约,即使偶有涉足这…  相似文献   

16.
《邶风·式微》是《诗经》中别具一格的作品。它篇幅短小,形式独特,词句似浅而深。方玉润云“语浅意深,中藏无限义理,未许粗心人卤莽读过。”历代研究者对《式微》主旨虽有不同的解释,如臣劝君以归说,夫妇分离说,朝政衰微说,苦于劳役说等等,但都给人一种模糊不清,没有说透的感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对诗中字词具体含义的解释还不很准确,也没有很好地说明诗歌背后所倚存的社会习俗制  相似文献   

17.
郑真贞 《教师博览》2023,(12):33-35
教育日益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浅表性的学习被多数人所否定,深度学习得到推崇。事实上,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味回避浅学习,过度追求深思考,反而容易脱离语文教学的实际,可能欲速则不达。紧扣语文学段目标、要求,根据文本的实际教学价值,删繁就简,当浅之浅,该深则深,注重实践,是教师处理好学生学习“深”与“浅”关系的教学准则。  相似文献   

18.
“大吹”老师姓武,是28年前我初中时的数学老师。“大吹”是他的同事们给他起的绰号,慢慢地传到了学生的耳朵里。昨晚又梦见自己坐在教室里,听武老师兴高采烈地“大吹”。还没有进入他的班,就听人说:武老师跟着父亲到过外蒙古,特能吹,天南地北无所不晓,高山大海无所不讲,经常挂在口头的话是:“谁要不听话,看看我的大巴掌!”一听他讲课,果然名不虚传。在数学课上你就好好地讲你的数学呗,他不,先是背诵几首唐诗宋词,满脸得意地说“怎么样?我的水平还行吧?”然后大讲特讲语文的重要性:语文是基础啊,连语文都学不好的学生,怎么能准确的理解数学…  相似文献   

19.
诞生于“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极大地改变了传统语文教材的内容,并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小学语文教材的主流。这一教材内容的重大调整,既是语文教育改革的结果,也是各书局市场竞争的结果。语文教材的“儿童文学化”,在叶圣陶编写的《开明小学国语读本》中表现尤为突出,这与叶圣陶身兼语文教育家和儿童文学家两种身份分不开。“儿童文学化”的教材特征对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亦有启发。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上 ,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大纲 ,是1923年制定的中小学国语、国文“课程纲要”。在此之前 ,语文学科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备的、属于自己本学科的教学大纲。语文设科之初 ,教学所依据的法定文件 ,是“癸卯学制”中的初、高等“小学堂章程”、“中学堂章程”和“学务纲要”等。民国初年 ,依据的则是中、小学校令“施行规则”和“中学校课程标准”等文件。这些文件仍然是关于中小学各个学科的综合性文件 ,具体到语文学科 ,它的规定就显得笼统不全面了。可以这样说 ,以上所提到的文件虽然都对语文教学有过一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