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白马人"池哥昼"傩舞活动的主要形式,以酬神驱鬼、逐役纳福、传承信仰、娱神娱世、以舞叙事,再现历史等多重文化形态为一体的民族民间祭祀活动。它古朴原始、庄重肃穆、情趣盎然,文化内涵丰富,是白马藏族人的一块靓丽的玫宝。  相似文献   

2.
池哥昼是白马藏族傩祭祀仪式遗存,祭祀以驱鬼逐役、酬神纳吉为目的,围绕逐家串户跳池哥昼傩舞的方式进行,具有浓郁的原始特性和民族特色。作为祭祀仪式表征符号的池哥昼傩舞,古朴、原始,以其丰富的表演形态和风格全方位地透析出无文字民族独有的聚合信仰、娱人娱神、以舞叙事、重温历史等多重文化特性,是研究白马文化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3.
贵池傩舞《舞伞》具有较强的原始文化内涵,该舞既是一种以宗族为单位的事先设防式的公众禳解仪式,又是一种祈祷仪典,具有驱鬼逐疫,娱神娱人和祈求丰收的宗教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4.
《商洛学院学报》2020,(1):85-91
"傩"是古代祭礼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傩面、傩祭、傩仪、傩礼开辟了中国早期傩文化形成的群体话语;"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是燕赵"傩舞"文化的早期萌芽;燕赵祭祀歌舞中的傩舞习俗与磁山文化相当,"禓"和"五祀"两类仪典为燕赵傩舞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因子;燕赵傩舞表演依然沿袭周代"大傩"涂脸、假面的遗痕,具有典型的商周傩文化遗风;武安《捉黄鬼》傩舞表演习俗至今有50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具有地域民俗特色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认同,成为燕赵宗教祭祀、神鬼概念与社火仪式的象征;曲周傩舞《聚英叉会》习俗由江浙一带传入的说法从使用器械和传承时间上均有一定的科学考察依据,表现出娱人意义的民间活动,更赋予了驱鬼禳祟、趋吉祈福的燕赵傩文化符号所指,具有典型的燕赵傩文化图吉利、避凶邪的宗教意识。  相似文献   

5.
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辩证法,以贵池傩舞为个案进行田野调查。研究认为:身体叙事是文化记忆的传承媒介;贵池傩舞的身体叙事形式是一种对文化记忆的原始表达,其身体叙事转向在当代具有现实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其身体叙事主旨,由原本的以神为本转向了以人为本、以娱神转向了娱人,从远古走向未来,从封闭转向开放;经过一系列的保护与传承举措,实现贵池傩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拜囊海"是天等壮族民众在长期的农耕生活和边疆战争中形成的以娱人、娱神为内容,以祭祀为载体,含有历史、宗教、民俗等诸多文化内容的民间信仰活动。"拜囊海"信仰习俗形成于北宋皇佑年间,历史悠久。"拜囊海"信仰习俗有鲜明的历史性和民族融合性、宗法性和组织性,是女性文化的体现,有承传性与神秘性等地域文化特点。由于各种原因,"拜囊海"习俗目前处于濒危状态,需要采取措施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古老的乐舞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藏羌锅庄逐步演化,发生了显著的现代变化,呈现出鲜明的多元文化特征。它的舞、体同源互润,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古朴的风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在娱神到娱人中保留了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古老的乐舞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藏羌锅庄逐步演化,发生了显著的现代变化,呈现出鲜明的多元文化特征.它的舞、体同源互润,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古朴的风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在娱神到娱人中保留了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9.
“摆手舞”与土家族生命本体力量的展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摆手舞”是土家族群众所喜爱的传统体育舞蹈,而且是土家族的优秀文化之一。作为土家特色极为典型的摆手舞,究其舞蹈形式与内涵,不论是“男女相携”连臂而舞的壮观场景所反映出的原始部落舞、民族舞的遗习,还是古拙质朴的动作所显现的原始“拟兽舞”的遗韵,充分展示出出土家族的本体力量,最终反映的是人类祖先普遍关心的生存与繁衍的两大课题。摆手歌充分凸现了土家族文化的人性意识;摆手舞基本的动作“同边手”是土家族群众以娱神到娱人为目的;摆手舞所展现的“群舞”则是人本质力量的展示郾摆手舞在少数民族地区有着重要的健身价值。  相似文献   

10.
穆兰 《襄樊学院学报》2012,33(10):49-51,57
文章述略"以舞相属"的艺术特质与审美礼仪,并对伴随而来的中国古代艺术文化现象进行阐释,以期对中国古代乃至现代人们的礼仪形式和审美观念作出合理推断。分析"以舞相属"的艺术特质,阐释以"舞"见情、以"舞"见诚、以"舞"见技、以"舞"见态这四种艺与礼的交融,以便更为全面地看待以舞相属这种特殊的礼仪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1.
元宵节舞"板凳龙"是福建尤溪县老少皆知的文化习俗。为促进幼儿对家乡"板凳龙"文化的了解与喜爱,教师通过寻访民间艺人、挖掘家庭资源、创设文化环境、开展主题区域等多元活动形式,引导幼儿了解"板凳龙"的文化内涵,学习制作简单的"板凳龙",体验舞板凳龙的乐趣,从而感受并热爱家乡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2.
"幸福漯河健康舞"是漯河市参与群众最多、规模最大的一项群众性文化活动,已成功创建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是漯河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具有很强的创新性、示范性和带动性。"幸福漯河健康舞"活动的实践,营造了居民和顺、家庭和美、社区和谐的良好氛围,不断推动社会和谐与文化繁荣的同步发展,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热贡"六月会"是青藏高原古老苯教文化的遗存,在多元文化的融合下,逐渐演变成大型血祭娱神祭祀活动。热贡藏族以活态、丰富的祭祀仪式,向当地的自然神灵——龙神诉说心愿、祈求风调雨顺、村落安康。延续至今的"六月会",集中反映了藏族古老的龙神信仰,积极地推动了藏族龙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相似文献   

14.
民族体育是体育人类学的重要研究对象,白马藏族"火圈舞"是集民族特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体育艺术活动,是白马藏族人民长期在特定的生活环境及社会实践中所传承的社会文化,是白马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体育人类学为视角展开对白马藏族"火圈舞"的文化内涵与价值的研究,旨在对群众体育的发展方向、规划和决策提供可行性论证,为促进大众体育的长足进步提供较充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锺馗作为古代的民俗艺术,出现在唐代。五代赵喦曾作《小儿戏舞锺馗》,美术史论专家有不同的定名。从唐宋文献所载“舞锺馗”的内涵以及传世的作品中可见《小儿戏舞锺馗》可能性更大。锺馗作为玩具在五代出现,标志着锺馗信仰从娱神到娱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萨文化是以萨岁信仰为核心的侗族民间信仰文化。2012年7月,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村的侗民举办了一场"萨岁安殿仪式"的祭萨活动。该仪式有"迎萨"、"绕寨"、"祭萨"、"安萨"、"娱萨"等程序,展示出该村"萨岁"信仰的古风古韵美、全程的活态美、隆重美、虔诚美和神秘美,萨坛环境的宁静美、朴实美和人文美。  相似文献   

17.
白马藏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他们采用礼俗活动中的模仿、师承、家传等多种方式将古老、传统的傩舞"池哥昼"、圆圈舞、传统酒歌等音乐文化样态保留至今,体现出无文字民族特有的文化传承特征及人文内涵。从无文字环境中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特点入手,对白马藏族音乐文化的传承特性及文化功能进行初步的考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羊皮鼓舞是羌族祭祀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保留在羌族释比祭天仪式中的羊皮鼓舞具有较强的现实功利性色彩。在信仰层面上,其舞蹈具有娱神的特点。在现实层面上,其舞蹈具有调和现实人伦秩序的目的。同时羊皮鼓舞也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和”为基点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19.
拔河游戏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拔河起源于先秦时期的战争,其后作为一种游戏活动,渐次羼入巫术成分,在娱人之外还蕴涵有祈祷农业丰收的功用.祈祷丰年主要是通过娱神性质来实现的.总体看来.拔河游戏经历了实用、娱人娱神、现代竞技等发展阶段,呈现出由传统文化转向定型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20.
龙歌是在春节舞龙活动中,用特有的龙歌调演唱的一种仪式山歌。它以特殊的民俗文化形式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庆祝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达到了娱神娱已的审美文化效果。而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和审美交流等审美关系对龙歌审美活动的发生、发展有深刻地影响。对龙歌文化进行审美人类学的探讨,无疑可以获得对其更深刻的体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