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宋时期文人文集的"境外"传播颇为普遍,在文集传播"境外"的过程中,"民间私传"、"使节传播"和"商人传输"是最主要的三种途径。文人文集的"境外"传播,促进了北宋和周边政权的文化交流,彰显了北宋的文化繁荣,同时,也大大提升了那些文集传播到"境外"的文人的"国际影响力",推动和促进了以北宋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的巩固和繁荣。  相似文献   

2.
《赵时春文集校笺》和《赵时春诗词校注》是学术界第一次对赵时春诗文集进行系统全面整理的成果,两书的问世无疑对陇右文学乃至明代文学的研究具有极大地推动作用.介绍和评述此书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特点,对亟待研究的同时期同地域文人文集的整理可以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何谓语文?叶圣陶先生答曰:"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此外,还有若干回答,如:"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章""语言和文学""语言和文化""语言和文明"等。凡此种种,莫不首先强调"语言"。可见,引导学生实现语言知识、  相似文献   

4.
宋人文集有的是在作家的生前编定,大多数是在作家的身后编成。编排体例,主要有分体、系年和分地编排等三种形式,从文体的分类可透视宋人的文体和文学观念。文集收录的范围,相当广泛.北宋时唯有词作不入文集,南宋时编印的文集开始收词,从文集与词集的分合可考察宋人词体文学观念的变迁。文集的印刷出版,比较自由。宋代文集的自由印卖,表明宋代文学开始走向“商品化”,宋代文学的商品化,对文学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文人戏曲家的文学基础常常是建立在诗歌、古文以及八股文之上的,他们从小接受的文化教育和熏陶成为了文学戏曲作品生成的主要文化来源。明清时期,人们接受文化教育所读的书主要是宋元时期流行的教材,例如《三字经》《千字文》;帮助科举考试的"四书""五经";经典的历史书籍《史记》《汉书》;通俗性的文学作品等。文学作品自身要具有一定的修辞来保持艺术的状态,也就是说在文人的观念中还是要保持一定的"风情"的。  相似文献   

6.
读宋词札记     
一、“词”的名称确定于北宋元间起源于唐五代而大盛于宋代的“词” ,他的名称起于何时 ?固定于何代 ?历来有不同意见。当代任半塘先生认为“唐代歌辞名称只有‘曲’或‘曲子’、‘大曲’ ,‘唐词’是由宋人喊出来的。”[1] 施蛰存先生认为“从晚唐五代到北宋 ,这个‘词’字还没有成为一种文学形式的固有名词。……南宋初期之后……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的固有名称 ,‘词’这个名词才确定下来 ,于是有了‘诗词’这个语词。”[2 ]我认为“词”的名称的形成、固定 ,是经过一个漫长时期的 ,就现存有关资料来看 ,如 :开元中……上曰 :赏名花…  相似文献   

7.
潘明福教授新著《两宋时期的文集编纂与传播研究》具有鲜明的研究特色和重要的学术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从书籍史研究进程来看,其学术渊源植根于中西思想的交汇融通。二是作者从《全宋文》全面收集新材料,以此为基础切入两宋文学研究,因而具有推陈出新的学术意义。三是系统建构宋代文集编纂传播研究新理论。主要表征于对文集编纂与传播现象发生的整体和宏观把握,从书籍制度、历史惯性、利益驱动等要素出发,提炼总括了独特的两宋“文集文化”。四是解决宋代文学史研究中的新问题。主要体现为创造“制度—文集—文学”研究新模式、辨析文集编纂传播与文学观念的关系、发掘写刻并存现象的学术新义等。  相似文献   

8.
"号外!号外!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通过对互联网的监测发现‘艾妮’复合型病毒。"侠客略带兴奋的声音在编辑部一角响起。"啥?‘爱你’?好奇怪的名字!"迪迪从电脑前抬起头,苦恼道:"最近病毒可真多,弄得我电脑总瘫痪。""这可是个高级病毒,集熊猫烧香、维金两大病毒的特点于一身,是一个传播性与破坏性极强的蠕虫。各位网虫们都小心啦!"  相似文献   

9.
征集与出版社稿是晚明文学社群重要的交流方式之一,对文学具有重要影响,这主要表现在:社群为文人从事文学活动提供了交流平台,成为社群文人相互交流的媒介;社稿刊载社群文人作品,成为社群文人竞相阅读的对象。文学社群既以社集汇文,又以社稿慧人,从而扩大了文学作品的传播与接受,实现了作者与读者的一体化,其影响力甚至波及"海外"。大规模的社稿社集交流活动,促进了读者身份的转变,扩大了阅读群体。文学社群对文学的影响相对于其他影响文学发展的因素而言具有独特性。  相似文献   

10.
一代文学巨匠、语言大师老舍在谈写作时说过:"说得多而冗一定不如说得少而精。""我有个意见,就是要少用‘然而’、‘所以’、‘但是’,不要老用这些字转来转去。你要是一会儿‘然而’,一会儿‘但是’,一会儿‘所以’,老这样绕弯子,不但减弱了文章的力量,读者还要问你:‘你到底要怎样?你能不能直截了当地说?’"这些鞭辟入里的经验之谈确实是指导写作的金玉良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