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使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实地调查和深入访谈法对客家水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以江西赣州赣县白鹭村为研究区域,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对白鹭村水井进行诠释。结果表明:水井数量多密度大且呈现出沿道路河流、宗祠、农田的布局特征;随着社会变迁,水井空间布局也不断变化;白鹭村水井蕴含了平民文化、儒家思想和移民文化;对水井空间进行重新规划与设计旨在为人们找回乡愁。  相似文献   

2.
《嘉应学院学报》2016,(4):23-28
作为全国罕见的女性祠堂,赣县白鹭村的王太夫人祠在官方志书《赣县志》、宗族文献《鹭溪钟氏族谱》中有不同的叙事文本。不论是官方为了社会的有序运转,家族为了彰显传统,亦或是当下受经济理性和宗族意识影响的民众,乐善好施的家族传统成了他们建构王太夫人祠的起点和落脚点,而社会对家族传统的提倡,又回应了当下乡村建设对传统的呼唤。  相似文献   

3.
以"中国传统村落"白鹭村为例,首先叙述了客家传统村落保护的格局与困局;继而,从确保对客家传统村落文化元素特别是古建筑的保护、处理好客家传统村落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人"的关系问题、正确处理好建设美丽乡村与客家传统村落保护的关系、保护与利用并进等四个方面,对客家传统村落的保护及利用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台湾的客家人,多为从粤东梅州迁徙而至。历史以来两岸客家族群一直保持不同形式的互动。从移民初期的民间信仰互动,到清代中后期直至民国时期的以宗族为单元的寻根问祖成为两岸互动的重要形式;1980年代以来,两岸民间活动则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历史以来两岸客家人的互动交流印证了两岸客家人同根同源的史实。当前在两岸交流上应该加强原乡客家文化的保护与研究,加快民间交流互动的力度,不断推进两岸关系的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5.
22年来,篁岭乡村旅游聚落用地空间格局的演变,经历缓慢上升、迅速增加、扩展回落三个阶段,由古村“点状式”扩展演变为古村“填充式”、新村“团状式”和外围“外延式”扩展;单一的村民居住型用地比例大幅降低,向“居住—旅游—商服”多元复合型功能演变,在空间结构模式上分别表现为单核点状式、多点线性式和多线块状式。其演变过程受到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等多种内外因素驱动,并存在一个有规律的闭环式驱动机制。篁岭乡村旅游聚落仍然存在活态文化缺失、聚落景观城镇化、空间耦合度不协调等问题,要进一步加强聚落空间科学规划、创新乡村土地政策、丰富用地功能类型、强化用地乡村属性,吸引原住民回迁居住生活、乡贤返乡生活创业、外乡人前来旅居生活,以满足旅游市场高品质需求和乡村旅游发展高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6.
东河戏是一个历史渊源较长的地方剧种,有自身的文化艺术特质。在传承递嬗的过程中,宗族社会结构的变化及宗族成员社会的变迁给予了东河戏差异性的功能定位。在此,试图将东河戏放在历史宗族的文化背景下解读,在研究方法上,重视民间文化的本位立场,从民间叙事的角度分析民间讲述人口头叙述的东河戏剧目所呈现的民间故事形态,并从研究方法上强调了民间叙事研究者所应具有的乡民与研究者两个身份特征。民间叙事的方法是还原东河戏原初形态的一个较为可行之路,其根本则是对传统文化之重视,是对民众日常生活秩序的理性重建。  相似文献   

7.
论赣南客家古村落文化的保护——以赣县白鹭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村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其文化资源因为与人的有机融合,而显出相当的复合性。在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对古村落加以合理保护,涉及到继承与发展、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经济等多方面的关系,并且体现出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赣南客家祠堂的兴建在明代达到一个高潮。一般说来,赣南客家祠堂建筑规模宏大,祠产丰富。在历史上,赣南客家祠堂的最主要功能为祭祀本族祖先,同时,又兼具议事、执法、赈济、教育、文化等诸多功能,这就使得作为家族中心的地位神圣而不可动摇  相似文献   

9.
客家祠堂是客家宗族祭祖的首要重地,也是客家人的情感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三明作为闽粤赣边客家大本营的重要地区,拥有大量的客家祠堂,其堂号、楹联、建筑格局反映了客家人崇祖观念之深;其族谱、祠碑、楹联反映了客家人移民道路之艰;其祖训、功能反映出客家人耕读思想之重;其选址、布局反映出客家人风水文化之盛。客家祠堂是研究与理解客家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对冀南地区商文化各遗址进行梳理,将其分为先商文化早期、晚期、中商文化和晚商文化四期;然后结合文献记载,对各期聚落形态的演变及其历史背景进行分析,指出冀南地区商文化经历了三次巨大的变化,前两次均伴随着文化的巨变,折射商族的迁徙,第三次则反映了商文化向北方的渗透,以及北方文化对冀南地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台湾历经不同统治之政经、社会、文化之变革,在多元文化格局中,每一时期之政治与文化冲击,时代社会变迁之结果,形成一次次地社会转型,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自农业经济迈向工商业经济,由传统工业转型为高科技工业,从传统商业型态过渡为服务、知识经济商业型态,件件均可说明台湾近两百年来之社会转型轨迹。台湾客家处在如此巨大转型之社会变革下,从垦拓开始即移入屯垦,换言之,在台湾社会变迁现代化过程中,客家人一直是其中的一个要角,缺乏客家人之历史书写,是一部残缺不全之台湾史;而新竹湖口客家庄之变迁,更充分反映出台湾迈向现代工业社会之变迁轨迹与发展样貌。  相似文献   

12.
北侗是侗族的一部分,由于地域背景及社会经济背景的差异性导致其形成了与南侗有别的文化形态。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遥感技术对研究区居住建筑、道路、边界、区域等聚落构成要素及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并从自然生态、社会经济、文化与制度三个视角分析了影响北侗聚落空间形态的因素,旨在为进一步探索北侗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以及规律奠定基础,为北侗聚落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客家聚落景观丰富多彩,但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生存危机.本文从行为地理学角度出发,指出在城镇化过程中客家聚落景观感知面临视觉迷失、听觉迷失、触觉迷失和灵魂迷失,其根源既有景观基因的流失和传承主体的更新等内因,也有城市聚落文化的冲击和文化生态系统的破坏等外因.要重塑客家聚落景观感知,就必须注重传统聚落景观的保护与创新,营造良好氛围,并要培养新一代传承人.  相似文献   

14.
乡村旅游在旅游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在赣闽粤客家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时间并不长,寻找到大力发展客家乡村旅游的有效对策,对于推动客家乡村经济发展、提升客家乡村精神文明程度,保护客家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上犹县营前镇地处赣南西部边陲 ,是一个典型的客家聚落区。这里既有南宋时期从赣中赣北等地迁来的“老姓氏” ,也有明末清初从粤东兴宁等地迁来的“新姓氏”。新老姓氏共处一个社区 ,既有矛盾斗争的一面 ,也有相互包容、共同发展的一面 ,其姓氏斗争与宗族的发展交织在一起 ,历史内涵十分丰富。本文采用田野调查资料和文献资料相互结合参证的办法 ,对营前这一客家聚落区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和探析。  相似文献   

16.
乡村聚落的区域差异对当前新农村建设工作影响深刻,本文以东北、西北和东南乡村聚落为例,指出各地乡村聚落在自然环境、形态特征、区域发展水平和区域文化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分析了这些差异对新农村建设中的经济政策、环境整治、村庄规划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各地不同的新农村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7.
不同的土地文化孕育了不同的经济模式,呈现出不同的宅田关系,对聚落形态产生不同的影响。西南地区刀耕火种民族都有农忙时游离的临时住所与相对固定的宅区相结合的聚落,其聚落的迁移完全遵循土地的生态规律,服务于土地的生产。稻作文化下的西南聚落呈现的是高密度的聚落形态,这种聚落势必形成耕作半径过长的情况,由此形成了一种由聚落到梯田过渡的宅田关系。  相似文献   

18.
客家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客家传统文化精神从整体上发生着一种经典式的变化:传统精髓的一脉相承依然我故,汇融时代因素的发展蜕变耐人寻味;悄然失落的观念淡化着民系文化特征;适时顺变的“新客家”,历史性的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人文事象的载体。这种变化模式似乎象征着人类传统文化精神走向现代社会的某种必然。  相似文献   

19.
客家人是汉民族的重要一支,从中原迁徙到赣南、闽西、粤东等地,其中以梅州最为集中。客家文化具有崇文重教、勤俭诚信、保守谨慎等特点,这些特点也深深地影响了梅州唯一一所高校即嘉应学院。  相似文献   

20.
客家是汉族一个重要民系。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创造了颇具地方特色的客家民俗文化,如地方庙会、多神信仰、民间艺术、封闭半封闭式民居和崇文重教传统等,而这些民俗文化和传统又反过来对客家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最终形成了具有客家地方特色的积极乐观、团结协作、崇文重学、内聚理念和趋外理念相互交织的民众性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