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陶渊明对山水文化的推进,表现在个体生命与自然环境的和而为一,士人的情感依托与审美取向合而为一,玄思与对自然山水的欣赏并诗文的表达合而为一,人生、艺术及自然三者的合而为一。  相似文献   

2.
诗人魏源热爱祖国山河,曾遍游神州名山大川。他在诗歌中,提出了拓荒性的“游山学”理论,指出山川与人有天然联系,自然山水构成自然美并强调要领悟山川之美,就要做到“与山为一”。他认为,人有虚静心境,才能与天地山川合而为一,这些便是“游山学”的哲学基础。诗人创作的大量山水诗,是“游山学”理论的具体化。他的“游山学”,在我国旅游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我国山水美学的一份重要遗产。  相似文献   

3.
《汀登寺》,又译《诗们:记重游葳河沿岸之行》,是英国十九世纪初浪漫主义诗人华滋华斯的诗歌,他与柯勒律冶、骚塞同属“湖畔派”,是其居住在英国西北部湖区,寄情于山水的诗作。 华滋华斯是个热爱自然的诗人,在他与柯勒律冶的诗集《抒情歌谣集》1800年版序言中强调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强调写“微贱的田园生活”,因为“在这种感情里,人们心中的主要热情找到了更好的土壤……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汀登寺》一诗,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自然山水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约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越现代化,人们对自然山水便越向往,自然山水的审美活动便越发凸现于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中。简谈自然山水的审美特征及审美作用。  相似文献   

5.
自然山水作为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永恒主题,有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因之缘。自然山水在中国人的心中具有寓意的象征,山水代表着宇宙自然。中国山水画的美学精神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同一,中国人移情于山水来传达内心的深情,是灌注了主观性情的人化自然,是自然与人的生命精神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唐代山水艺术是我国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本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回溯了唐前山水艺术“自然”精神的贯注历程,并以唐代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为考察对象,探讨了“尚自然”精神在唐代山水艺术的艺术展现和唐代山水艺术对“自然”的审美追求,以期能更好地理解与把握中国山水艺术的传统化精神。  相似文献   

7.
"雪域山水"作为特定文化圈的一种艺术形式语言,不仅潜藏着山水画家深层心理的文化原型,同时也在不断置换、发展着山水艺术现实形态。以"雪域意象"为论点,将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与绘画语境作为对"自然之美"展开的一种艺术观照,不仅是对"地域性"美学评判的分析与探究,更是借自然山水来折射画家生命境界的皈依和对山水艺术精神的认知。  相似文献   

8.
自然成为审美观照对象的过程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的过程。自然山水可以娱情,往往寄寓着人的高远情怀.情寄八荒向外求索是为了寻求内心的宁静,要求远离喧嚣不已的社会现实。谢灵运面向山水是为了寻找心理的平衡,是借山水渲泄心存魏阙的意绪。陶渊明对自然山水、田园风光的吟咏既传达着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又强调着社会与自然的对立,从对自然的领悟中观察人生、社会.由此倾诉着不可名状的悲愤。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真正意义的山水审美,直至汉末魏初时产生。两晋时期是山水审美逐步独立并成熟的重要时期。山水自然成为独立的审美客体需要审美主体具备一定审美心理与审美眼光,而发生于汉末、贯穿魏晋的"人的自觉"无形中满足了山水审美所需的主体条件。"人的自觉"在两晋时外现为对个体精神不朽和及时行乐的追求,追求自然人性与精神自由的人们开始发掘山水自然的审美意义。由此,将晋人发掘自我价值的心理与晋人山水审美实践结合,探讨两晋山水审美的独立与成熟过程,并从两晋山水诗序中捕捉此时期山水审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石涛对自然山水美质的理解非常深刻,主要包括山水的相生相通性,山水自然本身的丰富形质等内容。这些审美思想在相当程度上与存在主义美学的相关论述达到了共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