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者字结构与所字结构是古汉语研究中争议较多的一个问题。首先,关于“者”字和“所”字的词性,各家的看法就很不同。马建忠《马氏文通》把它们称为“接读代字”,①除说明其代词作用外,还强调了它们在句中的“接读”功能;王力先生将“者”和“所”字称为“特别的指示代词”;③王泗原先生称为“关系代词”;③还有的语法书把它们叫做“辅助性代词”;④中学语文教材则把它们视为助词,起帮助构词的作用。为什么众多语法家们总要在前面冠以“接读”、“特别”、“辅助性”、“关系”而不敢直言“代词”呢?显然,这反映了语法家们的科学态…  相似文献   

2.
一、关于“有所……”“无所……”“何所……”句式的分析 在古汉语中,常常看到由“有所……”“无所……”“何所……”构成的习惯句式。关于“有所……”“无所……”句式,大率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有”或“无”是动词,“所”字词组是“有”或“无”的宾语;一种是说,“所”字词组其语法作用是作定语,用来修饰一个中心词。但此中心词经常省略,其作“有”或“无”之宾语者,乃此省略之中心词耳。  相似文献   

3.
该文论述了在古汉语中“者”字的语法特点和词性问题,同时也探讨了“老字结构”性质与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4.
从《论语》看上古“者”“所”的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有关《论语》中“者”“所”解释的几点探讨“所”和“者”是一对很有个性的古汉语常用词,主要是做特殊指示代词。因为它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总要附着在其它词或词组上,才能表达一定的意义,所以有人又称之为结构助词。这也不无道理,叫什么倒无关紧要,关键是应该掌握它独特的功用。比如:“所”字,总是附于动词或动词词组前,而“者”字是附在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后面;所字结构的含义是“所”字所附动词的宾语,而者字结构的含义是  相似文献   

5.
童区寄者,柳州荛牧儿也。《文言语法》:表示提示和停顿的语气词“者”字,其中一种用法是用在判断句的主语之后,这种句子一般是不用“是”义诸动词的,此句即例。《古汉语虚词》:“者”字作为语气词,表提示。其中一种用于判断句,主语用“者”提示,谓语用“也”终结,而不用系词。这句可译为“一个名寄的儿童是郴州砍柴草和牧牛羊的小孩”。《古汉语虚词》:“也”有时用“……者,……也”的格式。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墟所卖之。《文言语法》:“布”在此句中是名词作副词用。有些名词和名词语用如副词的,或者表示操作的工具和方法,这类用法可以加“以”字来解释它。这句的“布囊其口”可译为“以布囊罩其口”。(评笺)“布”是名词,在此用作状语,表示动词谓语“囊”的工具。“囊”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罩”的意思,“蒙”的意思,“掩”的意思皆可。寄伪儿啼,……力上下,得绝,《文言语法》:“力”是名词,在此作副词用。“力上下”可译为“用力地一上一下”。《文言词语汇释》:“力”是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上下”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在古汉语中,“所”字常用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前面(有时也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前面)组成所字词组充当句子成份,如“所见无非牛者”(《庄子·养生主》)的“所见”,“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春秋》)的“所与熙”等。由于所字词组在古汉语书面语言中出现频率高、用途广,所以自《马氏文通》以来的许多语法著作都重视  相似文献   

7.
《诗经》中“所”字共出现51次,其用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作名词;一类是与动词等成分结合,形成“所+V”结构。它已涉及到古代汉语中“所”字的各个主要用法。考察《诗经》“所”字的用法可知:1、《诗经》语言丰富生动,其语法体系亦较为完善;2、《诗经》的创作时代,古汉语语法已走出了原始时期,正在由简单、概括阶段向分工更精细、结构更严密、更成熟的阶段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古汉语中,“者”字附着在动词、形容词、名词、数词或某些词组的后边,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有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作用,如“学者”、“贤者”、“宦者”、“两者”、“观人风者”等,一般称它为“者”字结构。有的及物动词或其词组所构成的“者”字结构.前边还可加上一个“所”字,来指代行为的对象,如“所逐者”、“所毕世而经营者”等,这也是“者”字结构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9.
“所”字结构后面附着“者”字,结合成为“所动者”、“所动宾者”、“所介动(宾)者”等形式。关于这种结构形式中的“所”字和“者”字的词性及语法功能,有人认为“者”字在这里称代行为对象,“所”字只起指示作用而不起称代行为对象的作用。要想对“所”字结构后附“者”字的结构形式作出确切的分析,我们不能单从这种结构所表达的意义出发,尤其不能用翻译代替结构层次分析,而必须将“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严格区别开来,同时还必须对“所……者”结构的内部关系和层次进行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古汉语中有较多词的词性一直都难以定义,“所”字就是其中之一。对于“所”字学术界莫衷一是,有认为是助词,有人认为是指示代词,王力先生也说,“所”字的用法相当复杂。本文主要在各大家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古汉语语序和整体结构来提出一些个人之见,旨在对“所”字结构进行一番爬梳整理,溯起源,探其流。  相似文献   

11.
汉语史研究可为古书校注提供一定的合理理据,对保存古书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从语法史角度来看,《墨子》中的“以……以为”结构符合汉语句法,并非“以……为”衍下“以”字;“有异家所以避逃之者”当为“有所以P者”的特例,其中“所以避逃之者”为“所”字结构,“所”并非“处所”义实词,故不当在“所”后读开。  相似文献   

12.
“所”字结构是由助词“所”和动词(包括由动词组成的词组)而构成的一种特殊词组。它在古汉语中用得非常频繁,非常普遍,而且结构类型复杂,表达作用也很灵活。了解并掌握“所”字结构在古汉语中的特点和规律,对于学习和研究古汉语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者”有转指和自指功能,“所”有转指功能,古汉语教学中,如此处理转指的“者”为转指代词,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自指的“者”为自指代词,构成的“者”字结构,有的具有名词性,有的仍具谓词性,特殊分布的“者”是自指代词,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转指的“所”为转指代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  相似文献   

14.
副词谓语句作为一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确实存在。本文透过这种语法现象并通过穷尽性研究古汉语“必”字在古代17部典籍的用法来探讨“必”字的词性,  相似文献   

15.
古汉语中的“所”字,使用的次数较多,然而对于它的词性和语法功能认识不一,分歧颇大。有的语法书上称“所”为助词,有的则称为特殊指示代词。对“所”的认识应当从语法功能上来分析,把它归为指示性代词一类,还是较为妥当的。 一、“所”作为指示代饲的特殊性和其内部结构 所字,《说文解字》说“伐木声也”。段玉裁注说文也说,伐木声为本义,处所之所为假借义,“用为分别之词者,此引申义也”。他们的说法未必正确,所的本义应是处所之所,战国盟书所作,一看即为人处山崖之处的形状。因此说“所”字是实词,且为名词。  相似文献   

16.
古汉语“何+V”中“何”字功能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论语》中的具体句例,对古汉语“何+V”结构中的“何”字性质加以研究分析,界定“何”字为疑问代词,而不作疑问副词,解决了把词性与句子成分错误关联的问题。遵循古汉语语法规则,探讨了判断“何+V”结构中“何”是前置宾语还是状语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为”字被动句是古汉语常用的被动句之一,格式众多,“为……所…”式是其代表句式。本文以《史记》作为我们考察的对象,探求“为……所…”式在该时期的结构特点,以及“为”、“所”的词性,并对该式的演变与发展情况做了粗略的概括。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爱莲说》中的“……之……者”结构分析和“莲之爱”中“之”的作用的分析,得出:对于初中生,讲授古文应从整句解释,才能全面准确地传达文意;教师要正确把握古汉语语法,才能透彻地讲解古文。  相似文献   

19.
《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研究古汉语语法的书。这本书对古汉语语法做了详尽的分析,为我们学习、研究古汉语语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然它也有缺点,如对虚词“焉”字的解释。笔者在仔细阅读、比较后,提出一些意见与建议,以资参考。  相似文献   

20.
“所”字及“所”字结构在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是古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热点。在“所”字词性和“所”字结构的分析上,学界一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吕氏春秋》在文学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旨在对《吕氏春秋》中“所”字及“所”字结构做全面调查,以期对古代汉语语法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