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从学校到社会学校教育的范围小,不能尽“生活教育的能事”;“学校社会化”亦是削足适履,包括不下去。只有将整个社会变成学校,主张“社会即学校”,整个的社会范围,即是整个的教育范围。那么,教育的对象丰富,教育的意义也就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大力发展教育产业,提高教育的经营管理效益的呼声很高。教育的经营管理效益主要靠拓宽教育的服务,加强教育与社会,与经济的联系。本文拟就拓宽学校服务范围的背景、实施方略、需要的教育环境作一简要阐述。一、拓宽学校服务范围是教育社会化的必然要求在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出现了教育社会一体化的趋势,包含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两方面。在很多国家里,学校加强了与社会的直接联系。主要反映是:(1)学校管理职能在扩大。这表现为学校与社  相似文献   

3.
陈健 《考试周刊》2011,(40):130-131
社会化是人类自身的一个过程,教育是立国之本。学校体育应重视体育的社会化功能,在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中,使社会化功能成为一种自觉的具有科学形态的教育过程。学校的社会化功能是培养身心健康的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4.
教育经济学告诉我们:学校教育是人力投资的一种形式,是一种生产性的活动。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我们可以把学校看作是一个精神生产系统,即学校是对学生这一特殊对象进行精神加工,使之符合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的场所。因此,学校评价应包括;投入(条件)评价、过程(状态)评价和产出(目标或成果)评价。科学的完整的学校评价必须是这三种评价的完善结合。学校的总目标(最后成果)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质量,以满足学生升学和就业的需要,这是学校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校一切人、财、物运转的“轴心”,是  相似文献   

5.
一、班集体建设的个体发展功能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要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和谐发展。通常我们把建设优秀班集体作为班主任的工作目标 ,但在素质教育的意义空间里 ,班集体建设是为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服务的。班集体是教育的手段、教育的途径、教育的力量、教育的主体 ,具有多方面的个体发展功能。(一 )个体社会化功能个体社会化 ,就是个体加入社会系统 ,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 ,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 ,教育即生活 ,学校即社会。学校是对学生进行社会教化的主要执行者 ,学校教…  相似文献   

6.
王静岩 《职业教育研究》2009,11(11):122-123
青年时期是人的社会化最重要的阶段,作为社会教育的一种模式.高职教育的地位主要体现在学校和同辈群体这两个社会化过程中的主要社会环境条件。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作用,促进人的社会化.更好地培养合格的社会劳动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实现青少年个体社会化,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体现。过去,我们往往把班集体看作是校园实施教学活动的一个单位,一个仅仅为完成学校教育、教学任务的微观的、封闭性的小群体组织。但实际上,班组织既是学校实施教育的基本单位,也是一个社会实体,班组织内部同样有着种种的社会关系。学校的社会因素和社会功能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在班组织这一社会系统中。因此,营造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是学校实现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一学校教育按现代系统论观点而言,乃是社会巨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是一种特殊化了的社会形式。在这里,学生通过教育方针统率之下的教育与训练,逐渐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在这其中,学生由于是学校这个特殊社会形式的主体,在以社会化学习为中心的共同活动中就形成了各种关系。这些关系包括同伴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也包括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关系、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关系、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关系等。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学校教育的情景之中,教育的对象,从性别而言,非男即女,男女学生在一起自然会产生马斯洛讲的人类最基本的人际交往需要。  相似文献   

9.
教育观是指对教育这一社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大教育观是从空间、时间、内容、功能等方面,相对于传统教育观都有所增殖的一种新型教育观。在空向上,它表现为教育的社会化和社会的教育化,即为社会化教育,相对于传统的学校教育在空间上的极大扩展;在时间上,它表明是终身教育,或称继续教育,相对于传统的阶段教育在时间上的极大延伸;在内容方面,就是通才教育,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传递社会实践经验并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人们对于教育,通常有这样三个层面的理解:“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产生于人类生活初始阶段,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种活动中。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特指义的教育,指有计划地形成学生一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的活动,与德育同义。”本所讨论的教育是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我校从加快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入手,对学校现有后勤部门经过改组、改造、改制和引进社会服务力量,建立了若干个独立的经营实体,并组建了后勤服务产业集团,实现后勤服务与学校管理体制的规范分离,向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我校深化后勤改革的主要做法 (一)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是改革成功的关  相似文献   

12.
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既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近年来,我校注重德育工作的社会化研究,从德育的校外阵地建设和德育课程的实施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一、德育教育社会化的必要性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其主要精神是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接,要求教  相似文献   

13.
在教育社会学界,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个命题:教育就是人的社会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不错的命题。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最终是社会的人,即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担负一定的社会职责,并且,也是掌握了一定社会知识、技能和规范的人。教育的作用,也就体现在促进人的社会化这一过程之中。但是,教育即人的社会化这一命题,却忽视了教育职能的另一方面,即教育也应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他们在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的同时,其个性也应得到充分的显露和展现。关于这一点,目前我国教育界的同行纷纷撰文,对忽视个性发展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些富于建设性的意见。不过,在人的社会化与人的个性发展的关系问题上始终没有一致的意见。基于此,本文拟谈一些个人的粗浅看法,以就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14.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认为.教育这一社会现象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此,如何精心设计数学环境,使其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具有生活化、游戏化、社会化的特点,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5.
文章试图从又一个角度——即通过探讨家庭、学校、社会三个重要影响因素,随着人的身心发展及其变化(如人的社会化过程),它们在不同层次、阶段的教育中作用力亦表现出规律性变化,说明高等教育学相对普通教育学在其研究对象上存在“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教育信息网     
从实践层面理解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1978年提出来的。教育现代化的水平,需从社会化水平、个性化水平、民主化水平、理性化水平、专业化水平加以判断。一、社会化水平。高度社会化是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教育同样如此。教育社会化的本质就是使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能够更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社会化程度在实践中主要表现在:(1)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大小。(2)家长参与学校决策与管理的程度。(3)国家、政府转换职能的程度。(4)各级教育部门加强与社会的联合。二、个性化水平。能够充分开发学生潜能,并能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发展的…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现代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职业技术教育要实现社会化和自主化。所谓社会化,即包括职业技术教育办学和服务的社会化,要改变单纯由政府办学的模式。所谓自主化,就是把职业技术教育由政府包办的社会性事业转变为实现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实体。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职业技术教育与市场经济严重脱节,教育行政部门基本上按行政管理体制来管理学校,使学校成了政府的附属体,缺乏主动适应市场的动力和活力,许多职业学校基本上是在按普通教育的思路和模式来办职业教育。这不仅不能很好地服务经济建设,也阻…  相似文献   

18.
<正>"教师"一词有两重含义,"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同时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广义的教师是指传授知识、经验的人,狭义的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人,并在教育(学校)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人"。狭义方面来理解,即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相似文献   

19.
学校教育与个体社会化张启树教育是亘古绵久的事业,教育的最原始的职能就是社会生活与社会生产经验的传承。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最古老的现象之一,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在史前时期,人类是以群居的形式出现的,人们共同劳动、共同生活.最初的目的是为...  相似文献   

20.
一、马克思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理论是发展教育产业的理论源泉 马克思曾经指出:"在生产社会化条件下,产品从个体生产者的直接产品转化为社会产品,转化为总体工人即结合劳动人员的共同产品.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这里的"总体工人"大大拓展了生产劳动概念,不仅包含企业里间接地作用于劳动对象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经济管理人员,而且包括整个社会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信息咨询、文化教育的人员.马克思认为:"这些人的一些服务是训练、保持劳动能力,使劳动能力改变形态等等,总之,是使劳动能力具有专门性,例如,学校教师的服务(只要他是产业上必要的或有用的)".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中还指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而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有力的杠杆就是教育".教育是否具有生产性因素,教育投资是否是生产性投资,这是教育经济学研究遇到的首要问题.因此,从教育具有劳务性或服务性这一特殊使用价值角度讲,教师的劳动是服务于劳动力的再生产的,因而具有生产性.它主要反映在教育直接生产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直接生产科学技术上的社会生产力.因此,我们不能只看到教育投资的消费性的一面,更要看到它生产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