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道教的流播,大致可分为神仙道教与民间道教,其表现形式为“仙道”与“鬼道”。唐代是神仙道教鼎盛时期,而民间“鬼道”也有所发展。唐代“鬼道”继承了早期“鬼道”五斗米道的特点,并进一步与巫术迷信相结合,以符水治病,驱鬼降妖,祈福禳灾为特色,对广大下层民众有巨大吸引力,引起了一次又一次民众暴动,同时,“鬼道”也逐渐浸润于上层社会,甚至渗透到皇室宫禁,对唐代政治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道教在唐代始终为皇室所尊奉,致使唐代成为我国道教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之一.唐代公主入道者甚多,没有正式入道者也多崇奉道教,并将之融入日常生活、庄园宅第的建造之中,体现了唐代公主深厚的道教情缘.在唐代题写本朝公主庄园宅第的诗歌中,也渗透着唐代公主的道教情缘和道教的自然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3.
论唐代道教的管理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察了唐代中央道教管理体制的形成和确立以及各级道官机构的设置,认为唐代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备的道教管理体制,体现了道俗结合、政权高于并控制教权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道教对唐代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君臣之道理论、道教的政治理性、御史监察制度和道教与唐代政治的关系调适上。本文从道教与唐代政治关系的视域进行分析,它将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唐代政治清明和臣子的力谏精神。  相似文献   

5.
道教在唐代极盛,唐代隐士常与道教发生各种联系。本文就道教与隐逸的关系,探讨初盛唐隐士心态和隐逸现象的新变。进而透析当时文学发展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6.
唐代是道教发展的鼎盛期,然而有关史料所载道士、女冠及宫观数字却未能真实地反映出唐代道教发展的规模。本文考察了唐代道教宫观,道士和女冠以及伪滥道众的实际情况,认为唐代道教发展声势浩大,各地道观林立,道徒众多,求仙学道之风遍及帝王公卿,工商百姓,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当今学界普遍将龙龛道场视作唐代岭南溪洞社会佛教兴盛的标志,但道场修建于岭表局势未定的武德四年,且道场核心显圣物是李渊画像,表明其修建蕴含不少政治因素。上元年间道场首次维护时添加一座皇帝石像;圣历年间道场再次维护时,泷州陈氏特意请陈集源作为武则天歌功颂德的《龙龛道场铭》。证明两次维护与修建一样,是政治事件而非宗教事件。龙龛道场并非单纯佛教教化道场,道场命运与泷州陈氏政治地位息息相关,其兴衰历程反映了唐代岭南溪洞地区政局嬗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唐朝是道教发展的鼎盛时期。道教在唐代的普及,道教所追求的虚无缥缈的仙境,道教的志慕山林、隐形遁栖,道观的香雾弥漫、仙乐齐鸣,都极大地影响到唐代“桃源诗”的创作。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促进了唐代“桃源诗”的兴盛,促使桃源的意蕴发生新变,促成了“桃源诗”浪漫洒脱的特质。  相似文献   

9.
产生于中国本土的道教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演变,道教音乐常在大、小道场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民间俗称"唱经"、"念经",并配以各类打击乐和器乐,往往在祈福迎祥、尊天敬神、超度亡灵、祭祖安魂、禳灾避祸、驱鬼降妖等法事中配合诵经讲法。道教音乐起于北魏,兴盛于唐朝,经历了南宋、元代、明代等时期,道教音乐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普及,并形成不同风格、不同地域的道教音乐种类和流派。清水道教音乐隶属于全真道派的道教科仪音乐,亦称道场音乐或者斋蘸音乐。本文主要论述清水道教音乐的地域性特征研究。  相似文献   

10.
唐代四川道教摩崖造像别具特色,丹棱县龙鹄山造像以天尊、老君为其主要内容,折射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及四川地区的民间信仰,可以说元始天尊、老子的崇拜加上《道德经》、《本际经》四位一体构成了唐代的道教信仰。天宝九年的松柏铭碑更是透露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为我们研究唐代道教提供了宝贵材料。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道教在唐代的特殊地位,唐代文人对道教的崇尚以及游仙之作阐述了唐代文人的崇道之风,认为从道教的角度研究唐代文学是一项重要的工程。  相似文献   

12.
唐代书法繁荣昌盛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书法教育的普及。唐代帝王本身就喜爱书法,对太子、诸王以及后宫的书法教育亦相当重视,这可以说直接促进了唐代书法的兴盛。唐代皇室的书法教育,不但是唐代书法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唐代教育兴盛的一个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3.
唐代金银器漫谈谭前学金银器是指用金银为原料加工制成的各种器皿和饰物。在古代,它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身份、地位的标志,历来大多为皇室贵族所专有。唐代使用金银器曾盛极一时,皇室贵族不但在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金银器,皇帝赏赐大臣和地方官吏向皇帝贡奉,金银...  相似文献   

14.
唐代以道教为国教,为弘扬道教,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推崇道教的措施,道举乃是其中的一种。道举制度作为唐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唐代崇道的重要措施,它的兴衰反映了道教在唐代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5.
明代,成祖以后的历朝皇帝都把武当山作为“皇室家庙”,把玄天上帝奉为“护国家神”.明代《大岳太和山志》对明皇室的玄天上帝信仰做了大量记述.明朝二百余年闻,武当山编修了四部志书,不仅翔实地描述了明代武当山的盛况,而且忠实地记录了明皇室奉祀玄天上帝的史实.因此,通过对明代《大岳太和山志》的解读,既有助于揭示明皇室与武当道教的密切关系,也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明代道教发展状况和社会政治现实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巴蜀地区的佛道相争自南北朝时期即见端倪,至唐代前期愈演愈烈,双方施展各种手段,激烈地争夺信徒,以扩大本教影响,当时佛教似乎占有明显的优势。玄宗朝大力推崇道教却并不抑制佛教发展,但道教得到了朝廷的更多支持。佛道二教在玄宗时就呈现出相互融合、彼此渗透的趋势,到了中晚唐时期,最终形成三教“殊途而归、体本无异”的和谐共存局面。巴蜀地区具有深厚悠久的道教文化传统,唐代该地区的佛道之争颇具代表性,是我国中古时代佛道关系发展历史的缩影。  相似文献   

17.
唐代和宋代是道教比较盛行的时代,其文学作品受道教影响很大。在唐宋时期涌现出了许多道教类传奇小说,因唐代与宋代的社会背景、政治影响和道教发展都有差异,所以唐代与宋代的道教传奇小说也有不同。唐代与宋代的道教传奇小说在主题类型、主要人物形象等方面均有差异,而造成差异的原因也与道教和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8.
唐代是中国道教发展史上的一个兴盛时期。道教与唐代政治的关系早已受到世人的瞩目,然而道教与唐代阶级斗争的关系却鲜有人论及。本文考察了道教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民间的流行状况,认为唐前期规模较大的陈硕真农民起义就受到民间道教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唐初,儒释道三教并存。儒教不是宗教,而是政治伦理学说.用以经邦济世,协调社会关系,不管名义上排位几何,实际上被统治阶级奉为镇国至宝。为神化李唐政权,皇室奉道教祖老子李耳为自己的始祖,道教为血亲宗教。于是,三教顺序排定为道先、儒次、佛后,成为基本国策。玄奘从印度回国后,为争取佛教同道教的平等地位,从三个方面开展活动。其一,尊重朝廷,美化皇室,争取国家对佛教的理解、亲近和支持。其二,诱皇室入中,迫使其发表弘扬佛教的言论,部署发展佛教的活动,制造轰动效应。其三,直接提出调整佛道名位的要求。当时实际情况是,无论是民间百姓,还是中央和地方官吏,都十分崇信佛教.皇室要超度亡灵、追崇福业和树立功德,都不可能利用只讲个人长生不老和羽化登仙的道教来做这些事,只能利用具有业报轮回和普度放生说法的佛教。玄奘虽然及身未能最终使皇室调整佛道名位,但由于所作努力与现实状况契合,故而为问题的解决铺平了道路。在地死后,几代帝王分步骤矫正道先佛后的国策,使佛教取得了同道教平等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佛道斗争是唐代两教关系的主旋律。唐代统治者的宗教政策以及宗教本身的排它性。使得佛道两教在获取上层支持和下层教徒两方面展开激烈的斗争。作为唐代重要道教文学之一的道教小说,其对佛教的打击是不遗余力的。读者从中可以看到唐代佛道之争的一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