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天的西藏,每天都有大量的报道,人们可以通过这些报道了解今日的西藏。然而50多年前的西藏到底是什么样子?在文献纪录片《西藏往事》的座谈会上,记者看到了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文献纪录片《西藏往事》,里面的很多素材都取材于1960年以前拍摄的近900分钟的纪录片。  相似文献   

2.
《对外大传播》2002,(4):20-21
2001年对西藏来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里,西藏迎来了和平解放50周年,中央召开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加大援藏力度,使西藏的稳定发展出现了新的局面。按照中央外宣办的要求和外局领导的指示,外局局属各媒体根据各自的特点,把西藏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作为涉藏外宣的中心任务,年初就拟订了《外局2001年对外宣传西藏工作要求》;并圆满完成了5月份的赴藏采访任务;其后,还组织报道了藏学研讨会、中国西藏化周等活动;涉藏宣传品的制作也取得了重大成果。  相似文献   

3.
感受西藏     
西藏,以她的神秘和奇特吸引着国内外的目光。因采访报道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我随一个60人的记团去了西藏,这是一段让我终身难忘的旅程。  相似文献   

4.
《对外大传播》2008,(5):48-49
本文是《环球时报》驻联合国、瑞士、加拿大、英国、德国、俄罗斯特派特约记者联合报道,内容主要有:一、西方人不了解西藏种种现象;二、造成西方对西藏存有偏见的原因;三、外国部分媒体对西藏事件的看法。文章事例具体,提供了许多我们不知道的信息,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5.
《对外大传播》“西藏之窗”栏目自开办以来,《针对“西藏问题”上的偏见中国可以坚决地说“不”》、《百名中外摄影家看西藏:镜头中的西藏更精彩》、《真实一定能胜于谎言——专家学者谈真实性在对外宣传西藏中的作用》等文章被多家媒体转载,读者的关注度一直在走高。一年多的时间里,本刊一直就“西方媒体主要在哪些方面对西藏存在不实报道”、“在向世界介绍一个真实的西藏的过程中,对外媒体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等问题进行深入追踪,因此当本刊“两会”上会记者得知西藏代表团到达北京后, 便迫不及待地锁定西藏代表团,更是在第一时间联络西藏新闻联络官,提出跟会采访。  相似文献   

6.
西藏的关税     
为振兴西藏地方经济,中央人民政府还给了西藏“一切关税的税率、税额、税款,由西藏自行制定、管理”的特殊灵活政策。自治区政府以西藏拥有这样贸易权的4家公司(西藏外贸公司、西藏进出口公司、西藏土畜产包装公司、西藏刚坚公司)为大本营,扩大对外贸易。现在全区已有70多家企业挂靠在这4家公司,开展外贸业务。西藏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上海、广州、海口、天津、青岛、大连、烟台等22个沿海城市建立了外贸机构或分公司,借助内地的码头和船只,把“世界屋脊”的生意,做到了欧美、日本和东南亚,其贸易范围几乎涉及国民经济各领域,贸易伙伴越来越多。目前内地进出口外贸关税高达200%,而西藏只收80%。由于远洋业务的繁荣发展,每年西藏增加关税收入近3亿元,成为西藏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小的补充。  相似文献   

7.
本期《西藏之窗》栏目将视线伸向西藏这片神奇土地的最前沿,作者就西藏传统文明的传承与传播这一热点话题,讲述在西藏对外宣传前沿工作的感受、观察和思考,与读者分享向世界介绍一个美丽新西藏的努力与艰辛、智慧与快乐。  相似文献   

8.
乘“道奇”卡车进藏 1956年仲夏,我从北京电影电影学院毕业,奉调进藏,到西藏日报社工作。那年,我24岁。 到西藏驻京办事处办妥手续,备好行装,买了车票,就登上西行的火车。到青海西宁转乘汽车,与二十多位援藏志士,  相似文献   

9.
几个世纪以来,西藏使人入迷,成为不少梦幻小说和故事的灵感源泉。地域的遥远和藏人信仰的佛教孕育了追求异国情调和奇妙意境的西方的想象力。但是,这种神话不应让人们忘掉现实。尽管那些浪漫的亲西藏人士会感到不悦,我们还是要指出:1949年前的西藏远非他们所说的天堂,在那里只生活着淳朴善良和满脸微笑,过着恬静生活,专注宗教活动的人们。宣传这种论调,无疑是想掩盖西藏现实的另一个侧面。西藏是这样的一个  相似文献   

10.
正西藏对外传播在我国对外传播大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西藏反渗透、反颠覆、反和平演变、反分裂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们处在一个全面对外开放的时代,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丝毫改变,达赖集团分裂祖国的图谋没有丝毫改变,并始终把国际公关和国际宣传作为重要手段。面对严峻复杂的涉藏外宣和国际舆论斗争形势,精准把握涉藏传播中的国际政治环境和报道规律,全面加强和改  相似文献   

11.
2006年8月1日开始,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的“中央对外新闻单位乘青藏列车采访团”在青海、西藏两省区采访,历时七天.沿途经过青海的西宁、格尔木,西藏的拉萨、当雄等地,就青藏铁路通车后的运营状况,对西藏、青海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农牧民生活改变,环境保护、旅游业的发展、传统文化保护等问题进行了广泛采访。来自全国32家对外新闻媒体的51名记者参加了此次大型报道活动。大规模地组织各路外宣媒体采访西藏,这是第一次。谈及组织这次采访的背景和起因,领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七局副局长王丕君说: “三年以来,国际、国内都非常关注青藏铁路的修建,特别是去年以来,国外的报道很多,大部分报道是负面的,主要是引用国外从事“藏独”分裂活动人士的话来说三道四。因此在通车以后一个月,我们想组织记者乘青藏列车去亲眼看看通车一个月以来的实际情况.作个判断,让西藏、青海当地的各方面人士说说他们眼中的‘环保路’、‘幸福路’、‘致富路’,可能更有说服力。” 记者们此行肩负着向世界介绍青藏铁路和通车后藏区人民生活的真实情况的使命,大部分人又都是第一次踏上雪域高原。让记者们兴奋不已的不仅是列车途跨越莽莽昆仑.穿过长江源头沱沱河,翻越唐古拉山,绕过藏北草原,直抵拉萨,还因为对他们来说列车就是捕捉新闻的一个绝好渠道。乘车途中,他们接触到乩车长到调度中心,乘务员等铁路沿线的基层人最;到了青海、西藏的藏区后,他们可以直接到普通藏民和参与青藏铁路建设的建设者家中.和他们进行交谈。一路走下来,他们不但获得了很多新闻故事,而且也产生了很多感受和思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魏晞 《对外大传播》2007,(10):20-21
众所周知,资金和运输一直是制约西藏发展的两大难题,青藏铁路的通车使两大难题迎刃而解。一年来,由于西藏货运成本降低,吸引了大量资金投入。位于铁路沿线的地区,更是依靠青藏铁路这一优势,把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变成了经济数字的增长。拉萨市当雄县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相似文献   

13.
一个充分展现西藏文化全貌,以及其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在过去40年中发展进步的大型展览《雪域明珠:中国西藏文化展》,于3月8日至16日在北京展览馆隆重推出。为期9天的展览,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次藏文化展示。全部展览由“西藏四十年  相似文献   

14.
在西藏,我常常处在心灵被震撼的情感之中。一座山峰、一湾湖水、一段天路,甚至是一个行走着的黑脸汉子也会掀起我情感的波澜。这是2007年春季的事情,我逗留于西藏两个多月,走遍了除阿里之外的西藏所有地区,不是去旅游,而是去工作。我从西藏下来后,一段时间处于醉氧状态,困意连连,合眼就睡,每睡必梦,每梦必是西藏!  相似文献   

15.
和平解放(1951年5月)之前的西藏,文盲、半文盲占西藏总人口的90%以上。这里除了寺院教育和西藏地方政府为僧官和贵族子弟开办的僧官学校和俗官学校外,没有一所近代意义上的学校。西藏和平解放初期,建立了拉萨小学等一批学校,对学生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如今西藏各项事业的主力,大多是这一时期培养的学生。此后,国家对西藏教育事业的经费投入逐年增加,1958年为274.5万元,1989年增加至1.8亿元。西藏的办学政策也有其独特之处:对农牧民子女实行包吃、包住、包学的政策;拨出专项经费改善办  相似文献   

16.
正张小平高级记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原副总编辑。1965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藏文专业,同年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1995年7月作为中直机关首批进藏干部到西藏工作,任西藏广播电影电视厅副厅长;2001年7月返回北京。退休后曾兼任《中国藏学》杂志执行主编。他认为西藏是一本读不完的百科全书,"一到西藏就会有写不完的东西,学新闻就是要记录西藏正在发生的历史。"因为这一  相似文献   

17.
冷战结束后,西方敌对势力积极支持达赖集团策动“两藏独立”,把西藏问题作为对我施压的一个重点,企图从战略上遏制中国发展,搞乱中国,“分化”和“西化”中国。达赖集团与西方敌对势力相勾结,在国际上大肆进行欺骗宣传,蛊惑人心,企图使西藏问题国际化,同时加紧对境内进行思想渗透和颠覆活动。围绕西藏问题我们同达赖集团和西方敌对势力的斗争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还将进行下去。斗争的实质不在于西藏要不要民主,西藏人民要不要享有自治权  相似文献   

18.
西藏,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发生在这片雪域高原上的故事,似乎永远具有魅力而可以引起世人的极大兴趣。那么现在,当西藏自治区30岁生日就要来临时,从这些故事中  相似文献   

19.
<正>纪录片《西藏一年》(A Year In Tibet)以独立制片的模式,由旅英的华人纪录片制作人书云于2006至2007年在西藏拍摄了十三个月,2008年制作完成。该片是近些年最有代表性的西藏形象文本之一,其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多重话语空间下的不同价值诉求,体现了西藏形象的话语权力新的秩序结构。如今,不论是国内还是域外,对西藏的陌生感已经大为减少,但不同的话语主体对西藏历史、传统和现实都有着不同的认识。一方面,官方话语、个人话  相似文献   

20.
在过去的8个月里,在中国,几乎没有哪一个地方像西藏那样受到如此热切的关注。这一切源自于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的建成开通。铁路不仅圆了几代人的梦想,而且它所带来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越了铁路本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