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以文显,文道合一”,语文课堂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教学中能否开发并利用这些道德资源.课堂上能否有效地营造一种良好的德育氛围,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提高道德修养。这将是新课改对我们语文教师提出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2.
孔子说:“质而无文,行而不远也。”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塑造人的灵魂、改造世界观、养成优秀品质的教育课程,更应强化用文学修养包裹的思想浇灌学生的心灵花朵。  相似文献   

3.
郑志慧 《考试周刊》2008,(52):32-33
文道结合意味着教学担负着教书与育人的双重任务,与其它学科相比教书与育人在语文教学中显得更具体,更直接,更有可操作性。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处理的过程中,自然地、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把思想品德教育科学地安排到语言文字训练中,从而提高德育渗透强度,使学生达到既成才又成人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4.
"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宗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  相似文献   

5.
孔子说:"质而无文,行而不远也。"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塑造人的灵魂、改造世界观、养成优秀品质的教育课程,更应强化用文学修养包裹的思想浇灌学生的心灵花朵。一、思想政治课应加强语言艺术素养,感受浅近诗意而深远的意境,杜绝枯燥空洞的说教。"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国"。"一句话能把人说笑,一句话也能把人说跳"。同样的教材、同样的事实案例,因为授课人的语言表达  相似文献   

6.
语文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强烈的思想性。”要发挥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就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人为本,认真挖掘教材,既不能离开课文,空洞说教,更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坚持“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性情”的三维教育目标。要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挖掘课文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发挥其文以载道的优势,使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工具,  相似文献   

7.
新课标把人文性与工具性作为语文课程的两个基本属性。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很难把握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平衡点。现在不少的语文课堂从过去偏向技术l『生操练滑向了另一个极端,出现过度的人为灌输,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语言文字历练实践还是很少。如此下去,不但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落空,人文性目标也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工具性和人文性平衡点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把人文性与工具性作为语文课程的两个基本属性.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很难把握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平衡点.现在不少的语文课堂从过去偏向技术性操练滑向了另一个极端,出现过度的人为灌输,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语言文字历练实践还是很少.如此下去,不但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落空,人文性目标也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工具性和人文性平衡点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先。我国古代统治阶级、教育家非常重视德育,古代的卓越人物更是重视自己思想品德的培养。《论语》中大部分内容谈的都是思想品德修养的问题,其中有一段话说道:"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这段话明确地把思想品德修养放在第一位,把学习《六艺》放在第二位。  相似文献   

10.
美育思想在我国教育史上源远流长,从孔子到蔡元培有着一座丰富的美育思想宝库。而作为语文学科因其特有的人文性特点,同美育结下了不解之缘。教师在教授学生时不仅只是一种知识的传授,更为主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从而实现自我价值。把思想感情的陶冶与知识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学语文的价值和快乐。那么,在语文课中具体怎样实施美育呢?  相似文献   

11.
学校教育德育为先,学校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的任务不仅要“解惑”,更重要的是“传道”。五年一贯制高职院校招收初中毕业生,高职阶段是学生从未成年到成年的重要成长阶段,学校肩负着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重任,学生除了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之外,还需具有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行。  相似文献   

12.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如何把“教书”与“育人”、“文”与“道”有机结合起来,这是语文教学“古老”而“崭新”的课题,也是倡导语文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  相似文献   

14.
郝勋 《广西教育》2010,(1):60-60
文道结合是李肖莉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十年来一直追寻的目标。在反复的“实践一反思一实践”的过程中,李肖莉通过在阅读教学中以读导“情”、于想象中悟“情”的方式,强化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了文道自然交融的教学风格,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可见兴趣之重要。兴趣能激发和引导学生的思想和意志,并去努力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激活了学习的主体,使学生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  相似文献   

16.
罗良坤 《学周刊C版》2014,(10):138-139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语文教学应追求"文"以载"道",文道相融的教学效果。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语文课应该将人文关怀、道德品格教育、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等,融入语言文字训练和运用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言文字、形成和发展语言能力过程中,伴随感悟、体验、朗读、习作等途径,体会文本、语言的情感力量和光辉思想,感受人文熏陶,得到无痕的心灵教化,提升品德素养。  相似文献   

17.
语文的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高中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语文教学利用其独特的学科优势,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中来,利用教材中优秀的篇章对学生进行德育和励志教育,对学生的成长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好多学生学不好语文,并不是真的很笨,而是以前的基础不好,基础不好的原因当然多方面了,有家庭因素,有社会因素,有学校课任老师因素,也不排除学生自身个性差异,本文中我们不再探讨课业成绩差的根源,而是就这种现象的存在,说明夯实基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陈伟 《吉林教育》2000,(1):42-42
语文教学根据学科工具性、思想性的特点,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素质、能力、智力等方面扎下深根。因而语文教学要讲究综合效应,不能搞单打一。  相似文献   

20.
在很多人心目中,班会课仅仅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在教学与班主任工作中积极探索和思考:班会课如何与具体学科相结合,发挥班会课的最大作用,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