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人们常说的吉祥话中有一句"五福临门",但大多数人都是一听而过,只觉得是吉祥话,至于到底是祝福什么,都不是很在意。事实上,也很少有人知道这"五福"是什么。"五福"一词出于《尚书》中的《洪范》。书中记载的五福是:"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也就是"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其中,"长寿"是指命不夭折而且福寿绵长,"富贵"是指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也有人指出,"贵"不在"五福"之列),"康宁"是指身体健康而且心灵安宁,"好德"是指生性仁善而且宽厚宁静,"善终"是指临终前没有遭遇过横祸,  相似文献   

2.
彭秀川 《文教资料》2020,(6):193-194,161
工匠精神项目驱动下高职课程建设是"大国工匠"人才培育的基础,以"展示设计"课程为例构建工匠精神项目驱动的课程新标准.重点论述"工匠精神""项目驱动"如何在"展示设计"课程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课程量化考核中实施,使工匠精神项目驱动内涵素质"精细、严谨、耐心、敬业""精设计、精绘图、精施工"在课程人才培养目标中得到实施.  相似文献   

3.
"子产而死""富而可求"等句子在句法关系上是"主而谓"结构,但从语义表达看,"而"仍然是连词,其前的"子产""富"等体词发生了陈述化.一是体词性成分自身的语义基础,"而"前名词多是类名成分或"类化"成分,在语义上都凸显了"类"意义.二是体词性成分的句法位置,"话题性"主语总是隐含了"像似类"等动词引进话题,因而具有一定的陈述性.  相似文献   

4.
"般擦""般次"都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频繁出现。经考证,"般擦""般次"意义相近,一是指少数民族对中原的贡物,二是指出使中原王朝的使节;"般次"始见于唐朝,"般擦"则是清代编纂《四库全书》时候对"般次"的改译,两个词在文献中同时使用是由于回改不完全,实际上指同一个事物。  相似文献   

5.
说“萌”     
在网络上,"萌"是个热词。由于"萌"字可以拆分成"十""月""十""日",今年的10月10日,就被网友们称为"卖萌日"。"萌"是一个日语借词,原形是日本的动漫用语"萌え"("え"是日语的名词标记)。最初,"萌え"是指对漫画、动画、  相似文献   

6.
早在先秦时期,婚仪"六礼"便基本确立并被后代所延续,即指"纳采""纳吉""纳征""请期""问名""亲迎"。在这其中,"问名"是颇为重要的环节,多指询问女子父亲的姓氏和血统。在宋代之前,"问名"礼基本被传承下来,宋元时在士庶婚礼中并入了"纳采",明清时期则沿袭了宋元时期的婚俗礼仪。  相似文献   

7.
"这""那"的指示作用在篇章中的运用及不对称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那"是一对指示代词,"这"用作近指,"那"用作远指。吕叔湘在《指示代词的二分法和三分法》里明确指出,指示代词有三种作用:指示、区别和替代,并指出,指示是根本,可以兼替代,也可以不兼替代。本文主要综述前人关于"这""那"的指示作用在篇章中的具体运用,探讨"这""那"在运用中的不对称现象,并提出作者的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8.
方丽 《教师》2019,(4):97-98
"学"是了解教学的知识体系和关键内容,能做到深入和灵活;"会"是指融会贯通,能学到新技能并发展新技能;"用"是指知识的运用,能抓住不同的情境,整合知识和技能,解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如何才能使三者达到有机融合,使"学""会""用"三者融为一体?关键在于"巧"设教学机缘。文章以《鸦片战争》为例,提出巧设"新""趣""辅""精"四个教学要点,以促进学生能力提升和实践运用的巧妙融合,不着痕迹地培养学生学科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9.
全国大多数省市高考政治科目中的题型一般都有表格类、柱状图类、坐标曲线类、饼状图类、复合类等图表类主观题,综合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此类试题文字量少但信息量大、材料新颖且设问灵活,难度较大,取得高分殊为不易。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和考试实践中总结和概括出解答高考政治"图表类"主观题的有效方法——"四三"法,即"三看""三比""三关注""三要求",可帮助学生有效审题和答题。"三看"是指看标题、看内容、看注解,"三比"是指纵比、横比、图表之间比,"三关注"是指关注整题、关注时间、关注时政,"三要求"是指要求全面、要求规范、要求合理。  相似文献   

10.
陈铁补 《教育》2015,(3):10-13
"项目学习"也称为"基于项目的学习",英文译为"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关于PBL,国内有"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课题的学习""课题式学习""专题式学习"等多种不同译法,但较为通用的译法是"基于项目的学习"或"项目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在许多时候也指"基于问题的学习",前者是由项目背景引出问题,后者是由问题出发构建项目背景或问题本身就是  相似文献   

11.
《大连大学学报》2017,(4):51-55
由于网络的影响不断加深,新词语逐渐增多,"各种"也成为最近在网络中较为活跃的词语,"各种悲剧""各种伤心""各种兴奋"等出现在网络用语中的情况比比皆是。"各种"虽然不是新产生的词,但却在用法上与原词有所不同,是在旧有用法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本文试图从"各种"的旧有概念及用法入手,探究"各种"的新兴功能及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12.
运用综合难度模型的相关理论,对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2016-2018年的高考数学试题从"认知、背景、运算、推理、知识含量、是否含参、思维方向、梯度"8个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得出:大陆高考试题分别在"认知"因素的"记忆""理解""应用"水平,"运算"因素的"复杂符号运算"水平,"思维方向"因素的"顺向思维"水平,"梯度"因素的"问题互不干扰"水平等方面高于台湾指考试题,而在这4个因素各自对应的其它水平上,台湾指考试题高于大陆高考试题;在"背景""推理""知识含量""是否含参"4个因素方面,两类试题对应的各因素水平之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正>人们常说:"无事不登三宝殿。"那么,到底什么是"三宝殿"呢?佛教以"佛""法""僧"为三宝,以佛讲法,僧保守之,此三者具有互相联系的神圣关系。通俗地说,"佛"指大知大觉之人(也说,佛指释迦牟尼),"法"即是佛所说的教义,"僧"指继承和宣扬教义之人。三宝所在之殿,就是"三宝殿",也称"三宝地"。其中,"佛"是佛事活动的场所,例如"大雄宝殿";"法"是珍藏佛经的处所,例如"藏经楼";"僧"是和尚燕息(睡觉)之处,例如"寂  相似文献   

14.
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组织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教育帮扶行动"中,"国培计划"中小学名校长领航工程北京教育学院培养基地积极探索有效的推进策略,打通教育帮扶"最后一公里"。一是守土明责,明晰培养基地在教育帮扶中承担的"非常"角色和"特别"使命;二是务本求实,清晰角色定位,凝聚价值共识,创新管理模式;三是精准发力,拿出真招实招,采取"四式一十二招",力求让教育帮扶"真""实""精""准"。  相似文献   

15.
"低缓密"教学策略的内涵是:教学起点"低"一点,以低求高;坡度"缓"一点,以缓取快;训练"密度"大一点,以密促精.对"低缓密"教学策略的贯彻是突出"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尊重差异""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6.
朱红亮 《职教通讯》2012,(22):57-61
"真"指称着"合规律性","善"为"合目的性",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体,并体现在人类活动中。高职人文教育作为人类重要的实践活动之一,内涵着"真""善""美"。高职人文教育之"真"是指高职人文知识教育,"善"是高职人文精神教育,"美"是高职人文知识教育与精神教育的统一体,并体现在高职人文教育的实践活动中。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汉代重要典籍<说苑>中的疑问代词的定量定性分析,认为:"此"是最主要的近指代词,"然"与"此"形成句法功能上的互补;最具远指特点的是"彼";旁指代词"他"已具备了演变为人称代词的条件;逐指代词"每""各"语义侧重不同,但句法功能相同;虚指代词"某"形成的固定结构是后来"某 名词"的发端;无定代词"莫""或"受语义限制,句法功能单一.  相似文献   

18.
最近看到一篇揭示眼与手关系的文章,作者认为,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否成功,除了个人素质和机遇的因素外,能否把握好"眼""手"关系也十分重要。这里的"眼"是指人的眼界、眼力,"手"是指人的能力、行为和精神状态。在我所结识的校长中,他们"眼"和"手"均有不同组合,即眼低手低、眼高手低、眼低手高、眼高手高。眼低手低型校长——碌碌无为。  相似文献   

19.
"坑爹"的流行实在有点势不可挡,近来频频现身各类新闻媒体,"十大坑爹××"的盘点更是层出不穷,如"十大坑爹公司""十大坑爹坏习惯"。不难发现,这两例"坑爹"的语义内涵不尽相同,前者存在有意进行欺骗的行为主体"公司",后者不然。时下,"坑爹"一词广受大众喜爱,在高频使用中语义得到迅速发展,让我们来梳理一下"坑爹"的多个语义。1.指"被连累""坑爹"表示"被连累"时,"爹"实指"亲  相似文献   

20.
觉说     
生命所存,觉之所存也。然"觉"字出现,自秦始有,觉,悟也,从学从见,"学"为首,"见"为基,学以明理,见以知事,知行合一,方有真"觉"。何谓"学"也?人非生而知之者,故人须求学。何谓"见"也?人上有"眼",以见为"觉",醒悟。何谓"觉"也?富"学问"与独特之"见解","学"上用功,始得觉"境"。故本文从"觉之本义""学""见""觉""禅之觉"及"书之觉"试述"觉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