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庭前审查在刑事诉讼中起着抑制公诉权的滥用,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为开庭审判做准备等重要作用。而我国目前庭前审查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正确分析其现状,有助于庭前审查程序的重新构建。  相似文献   

2.
公诉程序在我国的立法和实践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取消目前的庭前审查程序、建立证据展示制度、适度引入“辩诉交易”、实行公诉人当事人化、建立公诉变更制度、适当限制庭审案件的补充侦查是完善公诉程序的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3.
刑事公诉案件庭前程序是人民法院审判程序的准备阶段,包括公诉审查程序、庭前准备程序两个方面。作为整理和明确讼争要点、提前处理和分流部分案件等诸多功能的程序,应当建立单独的庭前审查庭,改程序审查为程序和实体审查并重,规范法院的行为,以确保当事人诉讼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实现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4.
我国1996年的刑事诉讼法对公诉案件的审查程序进行了重大改革。此次改革在起到一定积极作用的同时,由于相应的保障机制缺乏,忽视了庭前审查程序的多重价值功能,致使其没有达到预期的立法目的。从庭前审查程序的定义性质入手,分析了我国庭前审查程序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了一些完善该程序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刑事诉讼法再修改将庭前审查程序中案卷移送的方式回归到全案移送,其存在着无法防止不当公诉和排除法官预断,以及难以实现案件繁简分流和辩方庭前参与的弊病。究其原因,这是由于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中尚无司法审查制度支持,对检察权和司法权关系定位不当,以及受传统诉讼观念影响所致。就此,我国应该逐步建立预审法官制度,完善配套程序,以实现庭前审查程序的过滤、分流和保障被告人人权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公诉案件的预审程序是在检察机关提起公诉与人民法院正式开庭审判之间设置的由预审法官对公诉案件进行事先审查的程序。通过考察西方主要国家的预审制度的具体设置和运行机制之现状,从人权保障和公正、效益的诉讼理念方面分析,预审制度对于防止庭审法官的事先预断和对公诉案件进行筛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反映了诉讼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有其存在之合理性和必要性,结合我国的公诉案件庭前审查程序的现状,对于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公诉案件预审制度提出了具体的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公诉案件预审制度的合理运行是刑事诉讼运行中程序正义和诉讼效率价值的具体体现。然而,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典并未设置专门的公诉案件预审程序与独立于实体审判法官的预审法官,新近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虽然将非法证据排除等重要事项纳入了审前准备程序,但却依旧存在"预审内容"和"预审法官"的规定空白。我国的香港、澳门、台湾三法域都在刑事诉讼立法中明文规定了公诉案件的预审制度,其中设置独立于庭审法官的预审法官、完善公诉案件庭前审查程序、增设庭前预备会议程序等许多立法制度与司法实践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相似文献   

8.
庭前审查程序是刑事诉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刑事审判活动的顺利进行以及刑事诉讼和谐、公正、效率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现行刑事庭前审查程序中存在四大方面主要缺陷。在现阶段的大环境可以允许的范围内对目前我国的刑事庭前审查程序进行若干改造,可以对我国刑事庭前审查程序再修正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2013年实施的新《刑事诉讼法》确定了我国的庭前会议制度,这是我国第一次对于庭前审查规定专门性程序,将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问题纳入了审查的范围,规定审判人员可以就相关问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从而实现程序分流、确定庭审中心、防止法官预断的功能。然而,庭前会议制度在效力、主持者、参与人、启动方式等方面还缺乏系统性的规定,需要在司法实践中不断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控辩对抗、法官居中裁判"的诉讼视角来分析我国现行庭前审查程序的不足并对其进行了大胆、理想化的设计,以期引起大家的关注和争鸣.  相似文献   

11.
新《刑事诉讼法》第182条第2款对于庭前会议制度的规定,进一步细化了庭前准备程序,这对于整理和明确讼争要点,保障集中审理,提高诉讼效率,保障控辩平衡,规范公诉权的有效行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我国庭前会议程序仅有雏形,具体的运作规则还未规定,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庭前会议制度,庭前会议的功能应定位为初步开庭的程序,其具体运作应以非法证据排除为中心。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从剖析我国现行公诉案卷移送方式存在的缺陷着手,对比世界两大类型案卷移送方式,提出“跳跃式”改革和完善的建议:确立严格的起诉状一本主义;改革起诉书格式;实行证据展示制度,防止庭审突袭,维系控辩平衡;改革庭前审查程序,实行预审法官和庭审法官相分离的制度。  相似文献   

13.
2012年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中规定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与台湾地区的"缓起诉"和澳门地区的"缓诉"性质类似,都是公诉裁量权的体现,与其比较需进一步放宽实体条件,增加公共利益考量,将被害人同意纳入程序要件,适度引入司法审查,细化附加义务,区分考验期限和履行期限。  相似文献   

14.
设立公诉权司法审查机制、建立证据展示制度、适度引入“辩诉交易”、实行公诉人当事人化、建立公诉变更制度、适当限制庭审案件的补充侦查是完善公诉程序的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控辩对抗、法官居中裁判”的诉讼视角来分析我国现行庭前审查程序的不足并对其进行了大胆、理想化的设计,以期引起大家的关注和争鸣。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控辩对抗、法官居中裁判”的诉讼视角来分析我国现行庭前审查程序的不足并对其进行了大胆、理想化的设计,以期引起大家的关注和争鸣。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民事诉讼中的庭前准备程序的内容或形式都亟待改革与完善.这是借鉴国外司法经验以及我国司法实践在理论上探讨的需要.我国民事诉讼中庭前准备程序的内容包括庭前证据交换、当事人确定争执点等等,而进一步完善它的内容对于保证诉讼公正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公诉转自诉作为一项制度已经存在了,但是其实效并没有发挥出来.我们应该对公诉转自诉制度进行必要的调整,创设被害人司法审查制度.  相似文献   

19.
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着公安司法机关违反程序办案的现象,严重危及司法公正的实现与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障。程序性裁判机制的缺失是导致此种状况发生的重要原因。程序性裁判机制的构建对于防范国家公权力滥用与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大的意义。应当在充分考虑程序性裁判机制的前提条件与配套制度的基础上,在审前程序、庭前审查程序以及庭审程序全面构建程序性裁判机制。  相似文献   

20.
我国《刑事诉讼法》关于法官庭前活动的规定,存在庭前法官和庭审法官不分、取消庭前一切实体性活动、庭前法官及其活动对被告人权利保护力度不够等缺陷。为弥补这一缺陷,在立法上可规定:庭前法官和庭审法官应分离;庭前法官可以采取相关实质性审查活动;赋予庭前法官为保护被告人权利而采取相关活动的权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