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祭十二郎文》第十段有这样一句话"然后惟其所愿",对于"惟其所愿",教参中的翻译为:"才算了却我的心愿。"这种解释是否合理?笔者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2.
3.
说“何”字     
“何”字在古代汉语里是疑问代词。它经常出现在疑问句中表示疑问。那末“何”字在疑问句中的位置、词性、功能等究竟怎样?笔者想提出点与传统见解不同的看法,敬请同行们指正. 我们首先看疑问代词“何”处在句子最前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轩”做何解释?初中第一册《过故人庄》注释②释“轩”为“檐廊”,即“檐下平台或走廊”,笔者认为不妥。从对偶关系来看,“开轩面场圃”中的“开轩”应与下句“把酒话桑麻”中“把酒”相对。“把酒”,文中释为:端着酒。可见,“把”在此用做动词,支配“酒”。由此...  相似文献   

5.
特级教师施建华执教的《长征》一课 ,可圈可点之处甚多 ,笔者对其“暖”字的教学片断尤为难忘 ,反复咀嚼 ,回味无穷 !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暖”字的含义。下面是学生对“暖”的理解 :生 1 :水不断撞击云崖 ,摩擦生热 ,因此用了“暖”字。师 :(微笑 )如果你刚才所说成立的话 ,那瀑布下的水应是滚烫的。生 2 :“云崖”就是高耸入云的山崖。它很高 ,离太阳相对较近了些 ,因此“暖”了。师 :(又笑 )倘若“崖高温度就高”成立的话 ,那么地球上温度最高的应在青藏高原喽 !(众轻笑 ,生 2也笑了。)生 3 :水被太阳晒得温…  相似文献   

6.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将新编高中第四册语文《 <孟子>二章》一课《思考和练习》第四题作了解答,把“万钟于我何加焉!”、“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而官与吏剖分焉”两句中的“焉”字分别解为“介  相似文献   

7.
对于成语“不可救药”,《辞源》(修订本)、《辞海》、《中华成语大辞典》(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新编成语多用词典》(金盾出版社)、《现代汉语词典》五种语文工具书皆把“药”字释为名词“药物、药品”之“药”。愚以为不确。“不可救药”之“药”字应当是动词,表示“疗、治疗、疗治”之义。“不可救药”源出《诗经·大雅·板》:“多将熇熇,不可救药。”原意是说西周厉王多行暴政,就像重病人一样,不能再医治了。而唐朝孔颖达解释这两句话说:“多行惨酷毒害之恶,谁能止其祸?如人病甚,不可救以药。”孔颖达把“不可救药”解释作“不可救以药”,即“没法用药救治”。这种解释在意义上说得过去,但不符  相似文献   

8.
固定结构是古汉语中的一种习惯用法,它用在相对稳定的语言环境中表达一种通常较为固定的意义。它最大的特点是不宜从组成部分上来推断它的整体含义。由“何”字构成的固定结构,占了很大比重,且出现频率很大,易混淆,难理解,故在复习备考时,切勿小觑。下面,笔者拟对“何”字固定结构作些归纳说明。  相似文献   

9.
古汉语“何+V”中“何”字功能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论语》中的具体句例,对古汉语“何+V”结构中的“何”字性质加以研究分析,界定“何”字为疑问代词,而不作疑问副词,解决了把词性与句子成分错误关联的问题。遵循古汉语语法规则,探讨了判断“何+V”结构中“何”是前置宾语还是状语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最近,笔者听到几位教师讲《狐假虎威》一课时,对“老虎被蒙(m(?)ng)住了,松开了爪子”一句中的“蒙”字,都把它作为“半信半疑”传授给学生。同其依据,答曰:出自《教参》。认真读一下《教参》,书上并没有把“蒙”字解释为“半信半疑”。而是在指导理解“老虎被蒙住了,松开了爪子”这个句子时,注了“老虎对狐狸的谎言半信半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9月,根据学校安排,我接任了2010级1班的班主任。在我接这个班之前,因各种原因,这个班已经换过3个班主任,换过10个以上的数学和语文老师,还有一段时间,这一届平行班15个班级的老师曾轮流给他们上过课。由于教师换得频繁,所以这个班级管理比较混乱,纪律相对松弛,学生之间骂人、打人、偷盗物品等事情时有  相似文献   

12.
《论语》中共计114个包含“何”字的句子。“何”字除单用之外还可与其他语言成分合成众多的惯用词组、固定格式和复合虚词。分析、归纳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对汉语史研究有助益。  相似文献   

13.
“晚”字怎样解释?岱县佳花中心小学俞世燕古诗《山行》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构成的美景图。作者杜牧在诗的后两句中写道:“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教学中,如何理解“晚”字,颇有异议。一种意见认为理...  相似文献   

14.
高语教材《鸿门宴》一文中“乃令张良留谢”的“谢”字,课下未作解释。《教师教学用书》悔整个句子翻译为:“只叫张良留下辞谢。”其他参考资料均依此说。可见,资料编写者都认为这里的“谢”是“辞谢”的意思。笔者认为,这样的解释值得商榷。这里的“谢”应该是“道歉”、“谢罪”的意思。理由如次:  相似文献   

15.
董向东 《甘肃教育》2011,(18):57-57
有位作者读了2011年8月份下半期《甘肃教育》杂志上我写的《这个“时”字该如何解释》后,问我,你怎么把“学而时习之”的“习”解释成了“实习”?许多人把“习”解释为“温习”,但在古书中,它还有“实习”、“演习”的意思,如《礼记·射义》中的“习礼乐”、“习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去曹适宋,  相似文献   

16.
华皖平 《学语文》2013,(6):65-65
2012年秋学期,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出现了一些变动。其中第四单元的《化石吟》中增加了对“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一句中“乌有”的解释,并将“乌”字解释为“同‘无”’。同时,本单元中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山市》一文中,将“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中的“乌”字注释删去,换成了“既而”的注释。而此前的注释也是将“一切乌有”中的“乌”解释为“同‘无”’。  相似文献   

17.
“暖”字学生非常容易写错,错的地方也几乎“不谋而合”:把右半边写成“爱”,把左半边写成“目”。学完课文之后,该学习生字了,其中有个环节是在小组内交流难记的字,然后说说自己的好办法。梁昊翔同学的办法真是妙极了:“‘暖’为什么是‘日字旁’呢?‘日’就是太阳的意思,没有  相似文献   

18.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醉翁亭记》中“佳木秀而繁阴”句,编者注释为“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广西民族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中学古诗文对照注译》则明确指出该句中的“阴”与“荫”通假。(第190页)笔者以为,“绿荫”乃“绿阴”之误。1985年12月27日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播电视部联合审定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荫”统读 yìn,并特别指出:“树荫”应作“树阴”,“林荫道”应作“林阴道”。据此,“荫”已不再是异读词,多音现象已不复存在。“荫”的原异读音 yīn由“阴”取而代之。“荫”“阴”分工后,“荫”有三种用法:①用作形容词,如“这屋子很荫”(即指凉而潮);②用作动词,如“封妻荫子”;③用作动词语素,如“荫庇”。由  相似文献   

19.
高中第一册语文(必修本)课文《冬天之美》里有这样的句子: “当太阳拨开云雾,当它在严冬傍晚披上闪烁发光的紫红色长袍坠落时,人们几乎无法忍受它那令人眩目的光芒。”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与研究》一九八二年第八期发表的覃普昌同志的《谈谈“何”在古汉语中的运用》一文(以下简称覃文),有的地方笔者有不同看法,特说出来就正于覃同志。“何”是古汉语中极常见的一个疑间词,常作宾语、谓语,定语和状语,这一点不少语法书都指出了,但能不能作主语呢?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