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相似文献   

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告子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孙丑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公孙丑下》)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尽心下》) 存乎人者莫良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梁惠王下》)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离娄上》)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离娄上》) 仁则荣,不仁则辱。(《公孙丑上》) 观于海者难为水。(《尽心上》)  相似文献   

3.
《孟子》心理和谐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一书包含的心理和谐思想丰富深刻。其对浩然之气的追求,对于今人培养和谐心理颇有借鉴价值。浩然之气是一种"心气",根基是义和道,养成要靠平时不断的日积月累和内心修养;浩然之气还表现为不怨天,不尤人,要有自信之豪气,做"志士"、"勇士"和"大丈夫",要对人生逆境想得开,并善于从平凡的事情中发掘快乐的资源。《孟子》内心和谐的思想具体表现为贤乐统一观、"志"、"气"统一观和仁、义、理、智的统一观;其人际心理和谐的思想表现在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民心者得天下",主张尊老爱幼、善于处理好上下级关系并揭示了实现人际和谐的途径等方面。《孟子》倡导的从实际出发,不唯书,执中而灵活以及处理好"为"与"不为"、"进"与"退"、"急"与"缓"之关系等,对于今人做到人事心理和谐颇有启迪。  相似文献   

4.
郑继军 《考试周刊》2008,(49):23-23
战国时代孟子就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就是说,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要素当中,"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语文》九年级下册(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2003年12月第1版)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在“整体把握”部分认为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在“问题研究”和“练习说明”部分则认为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相似文献   

6.
美文采撷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民为贵,社稷①次之,君为轻。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②。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穷③则独善其身,达④则兼善天下。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责任编辑李舰)《孟子》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孟子》记录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核心思想是“仁政”,主张“仁政”、“王道”,主张用争取民心来战胜对方,即“仁者无敌”。《孟子》还宣扬性善论,指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自己的修行去保持和发展,否则就会丧失这些善良的品德…  相似文献   

7.
<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是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关于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人教版教学参考书认为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面对学生的答案,教师应该给出一个否定性评价吗?如何给学生一个合理的解释,抑或学生的答案才是正解?我们该如何解读中学教材中的经典文本,如何在众多的个性化解读中获得一个  相似文献   

8.
<正>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中心论点究竟是什么?教育界长期以来没有定论,广大教师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考题时往往给出几个参考答案。《教师教学用书》在"整体把握"中阐述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又在"问题研究"中阐述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最后又在"练习说明"中阐述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样,我们师生就疑惑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有三种选择,那么究竟该选择  相似文献   

9.
<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谐创造美,和谐社会呼唤和谐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和谐教学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使教学各因素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促进学生的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构建中学语文课堂"和谐教学",有利于放飞学生的想象,唤醒学生的灵性,真正实现教学相长。下面我就针对语文课和谐教学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①,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②,七里之郭,环③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④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⑤畔⑥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①地利,本来指地理形势。孟子这里所说的“地利”将地形以外的某些条件如米粟、兵革(即孙子所说的“主用”)等也包括进来了。②三里…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论说文占相当大的此例,如何教好这些论说文,我以为,除了要讲清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外,还要讲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因为一篇论说文,总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这些又都是通过严密的结构,清晰的层次来表现的。教师讲清了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帮助学生理出了一个头绪;学生抓住了它,就可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我经常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论说文篇章结构的教学的: 一、讲清文章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一篇文章,不论长短,按其内容,总可以分若干段,而段与段之间又都有一定的关系,才能组成篇章。如《天时不如地利章》共四段:第一段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第二段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第三段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  相似文献   

12.
<正>"取凉于扇,不若清风之徐来;汲水于井,不若甘雨之时降。"这是中国古代名著《小窗幽记》中的一句,意为:以扇子取凉,不如慢慢吹拂的清风;到井中汲水,不如天上及时降下的雨水。此句颇含深意。比如说做事,若三心二意则如"取凉于扇",若能持之以恒则如"清风之徐来";又如为人处世,处心积虑如"汲水于井",泰然处之则如"时降之甘霖"。意言于种种,生发于处处,强求之不可为,不若顺其而自然成。  相似文献   

13.
辨“乞”     
<正>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伤仲永》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课本中对"乞"的注释是"求,求取",笔者认为这一注释值得商榷。首先,若要推究"乞"字的最初意义则要与古字"气"联系起来。徐官《古今印史》中  相似文献   

14.
孟子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如今和谐社会呼唤和谐教育.和谐教育呼唤和谐课堂。新课程的启动犹如缕缕春风为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注人了生机和活力。《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老子》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也就是说,传授给人知识,还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只能解一时之饥,但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必须要学会钓鱼的方法。如果我们把老子的这段话语嫁接应用于教学环节中,那么"鱼"则可理解为课堂教学的内容,即教学目标下教师需要考核学生的各个知识点。而"渔"则可引申理解为在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地促动下,学生们系统掌握学习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获得的对知识灵活运用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考测点导航文言文阅读理解,是一项综合测试题,也是历年来各地中考几乎必考的内容。它考查的范围涉及到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各项能力:整体阅读理解能力,准确地筛选并提取信息的分析、概括的能力,对已学知识的识别认知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的能力等。典型题点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  相似文献   

17.
开窗启思和谐是个古老而颇具生命力的词汇,它是伴随着人类成长诞生的智慧花朵。中国文化历来崇尚和谐。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意思是说,只有和睦团结,行动才能协调;行动协调一致了,便能  相似文献   

18.
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际关系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为此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就要多给别人微笑,学会宽容与忍让,学会沟通与交流,学会与人合作,增强自己的亲和力,多赞美他人,巧用批评的方式方法。从而使整个团队形成一个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常胜之师。  相似文献   

19.
《教育》2008,(18)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教师工作的主阵地。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其实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的活动场地,重点不在"教学生",而在于"教学生学"。课堂关注的重点不应该是课程,而应当是"人",能激发起学生自主探索和批判性介入社会生活的,便是一位成功的教师,这样的教学,便是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20.
对于《豳风·鸱鸮》一诗中"鸱鸮"之所指历来有不同看法。《毛传》以"鸱鸮"为"鸋鴂",视作起兴;《郑笺》将其解释为形似黄雀的"巧妇",喻指周公属臣之先臣。魏晋之后,认为鸱鸮是"恶声之鸟"的观点逐渐成为主流,或以其喻流言者,或以其喻武庚。然而,根据现代考古学成果,鸱鸮从原始时代起即作为一种宗教图腾受到先民的崇拜,一直延续到夏商时期。因此鸱鸮实为具有一种宗教性质和神秘色彩的"神鸟",而非"巧鸟"或"恶鸟"。从这一点出发,诗中"鸱鸮"极有可能指"天",而非一个具体的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