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秦军于觳之战惨败而归,秦穆公勇于自责历来为人们所称道。问题是,既然他说“孤之过也,大夫何罪”,承担了全部责任,又为什么要补上一句“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呢?换言之,孟明等“大夫”必有微“眚”,穆公此言才有落脚点。那么,孟明之“眚”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2.
高中第五册语文有一课书:《殽之战》。这课书的末尾有秦穆公郊迎殽山被俘侥悻脱逃的秦军三帅所说的一段话,新旧课本标点迥然不同。旧课本是这样标点的:穆公素服郊次,向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新课本则是这样标点的:穆公素服郊次,向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标点虽然仅只变动了两三个,但文章内容却有着很大的差异。旧标点穆公的谈话分作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在郊外对着孟明等三人引咎自责,承认这  相似文献   

3.
《殽之战》篇末有这样一段话: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上面这节文字中的“不替孟  相似文献   

4.
紧扣“正版”展开写——“摇篮曲”和“生日聚会”,形神兼备铺垫出“生日礼物音乐专辑”——从“盗版”中翻出“母爱……绝对正版”,此义植根于其“事”,其“事”中有“曲”和“生日”。此文主旨多元,可变格用于“主流与支流”话题作文,也可变格用于“不以一眚掩大德”材料作文。  相似文献   

5.
《殽之战》异说江苏南通市三中陆精康《之战》末段,秦穆公引咎自责的一段话,标点解释一向颇多歧见。关键句子的意义,通常的、权威的说法是:①“不替孟明”:不撤去孟明的职务。②“大夫何罪”:孟明等人有什么罪?③“不以一眚掩大德”:不因为孟明的一次过失而抹杀他...  相似文献   

6.
1984年人教社版第三次修订的全国统编高中第五册《语文课本》中的“殽之战”,这篇文言文末段的标点符号是这样标的: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相似文献   

7.
秦军于肴殳之战惨败而归,秦穆公勇于自责历来为人们所称道。问题是,既然他说“孤之过也,大夫何罪”,承担了全部责任,又为什么要补上一句“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呢 ?换言之,孟明等“大夫”必有微“眚”,穆公此言才有落脚点。那么,孟明之“眚”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  笔者在教这篇课文时,觉得“灭滑”之举正是孟明之“眚”。对于孟明灭滑之举,人们可以理解,那么对它造成的消极后果也不能弃而不论。孟明率师东征远袭郑都,无功而返,心理上难免有些不平衡。为了回去能有个交待,于是爱面子的孟明就顺手牵羊地“灭滑而还”。滑虽是…  相似文献   

8.
《肴殳之战》篇末有这样一段话: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上面这节文字中的“不替孟明”四字,曾放在引号内,即也作为秦穆公说的话。后来,大概觉得前后讲起来难以顺通,于是又改成现在这样的标点。编者并在注释中特别说明:“这句是《左传》作者插说的话,表示秦伯是这样处理的。”似乎这样一来就可以讲通了。但笔者揣摩再三,仍感不妥。秦伯驻足郊外,面对遭挫而返的军队说的这番话,从内容看,是他的强烈自责,痛切悔悟。撤换不撤换孟…  相似文献   

9.
请看《淮南子·人间训》中的一则寓言:秦牛缺径于山中而遇盗,夺之车马,解其橐笥,拖其衣被。盗还反顾之,无惧色忧志,欢然有以自得也。盗遂问之曰:“吾夺子财货,劫子以刀,而志不动,何也?”秦牛缺曰:“车马所以载身也,衣服所以掩形也,圣人不以所养害其养。”盗相视而笑曰:“夫不以欲伤生,不以利累形者,世之圣人也。以此而见王者,必且以我为事也。”还反杀之。  相似文献   

10.
一、识记熟语字音1.下列熟语中画线的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露马脚lù鹬蚌相争,渔翁得利bàng失之东隅,收之桑榆yúB.撑门面chēng明修栈道,暗渡陈仓zhàn疾风知劲草jìng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倒胃口dào不以一眚掩大德shěng丁是丁,卯是卯máoD.经一堑,长一智qiàn骨鲠在喉,不吐不快gěng削尖了脑袋往里钻xuē2.下列熟语中画线的字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读万卷书,行万里路juàn未有不散之筵席yán书读百遍,其义自见xiànB.天下攘攘,皆为利往rǎn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h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kuìC.流水不腐,尸枢不蠹d…  相似文献   

11.
有个古代故事,一次,庄子带学生出游,恰逢有人在林中砍树,眼见成材的树被砍倒了,不成材的树却安然无恙,庄子立即说了一句:“成材而亡,此乃材之不幸。”不料当晚住宿一家客店,店主人杀鸡时,在两只鸡中选了一只,将那只不会报晓的公鸡杀了。于是庄子又说了一句:“不成材而亡。此乃不材之不幸。”[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课本中的《殽之战》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其中有一句话:“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注解中对“不以累臣衅鼓”的解释为:“不拿被囚系的臣子杀了衅鼓。累,绳索,这里指俘虏。衅鼓,杀人把血涂在鼓上。”对其中“累”字的解释,笔者不完全同意。  相似文献   

13.
人生需要具备许多美好的品质,勤俭即是一种。宁夏六盘山中学以勤俭教育为切入点,培养孩子在生活中节约一滴水、爱惜一粒粮的习惯,是学校大德育观的生动体现。古人云“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品格往往是从非常生活化的小事养成的。  相似文献   

14.
我们论人论事要有辨证观点,不应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孔子论管仲就是全面看问题,有辨证观点的。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 [译文]子路道:“齐桓公杀了他的哥哥公子纠,[公子纠的师傅]召忽因此自杀,[但是他的另一师傅]管仲却仍然活着。”接着又道:“那这样,管仲该不是有仁德的罢?”孔子道:“齐桓公多次地主持诸侯间的  相似文献   

15.
下蛋,虽不为母鸡的“专利”;打鸣,却是公鸡的“专长”。人们养鸡,用之以司晨者虽有人在,但大都着眼于“蛋”,即是说人们虽用牝之“长”,却更重牝之“利”。倘若论功评赏,理当先母鸡后公鸡。殊不料,一幅题为《奖》的漫画中,四只大公鸡个个胸佩奖章,而生蛋不息的母鸡究被冷落一旁。在母鸡默无声息的呆滞里,我听到了“别有忧愁暗恨生”的呐喊! [开篇即入题,缘事而生,有感而发,引人注目。惜“殊不料”一转之后,表达不够充分。可改为:“殊不料社会上却有不公平之事,一幅题为《奖》的漫画作了深刻的讽  相似文献   

16.
在古代汉语中,“其”是个用法很多的词,许多虚词著作及有关古汉语著作谈到不少,杨伯峻先生《古汉语中罕见语法》又揭示了几种特殊用法。但是,远指词“其”的一种特殊用法,却一直无人谈到。因此,常导致一些误解。如《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①有人注“道”为“正当的手段”。失误的原因便是忽略了“其”的特殊用法。②  相似文献   

17.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有不可不知,有不可忘,有不可不忘。”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音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令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  相似文献   

18.
《殽之战》:“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课本注:“[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如果)我们国君把我们杀了,(虽然)死了,也将不磨灭。表示当死,不冤。之,结构助词。”此注对“死且不朽”的解释,不确。《汉语大词典》注:“[死且不朽]犹言至死不忘。”此解正确。孟  相似文献   

19.
同源字例释三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夭”字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像一个正面人形上下摆动臂膀跑动的样子,经过商、周、秦几个不同时期的演化,就成了今天我们所认识的“夭”字。到了周代,人们开始在“夭”字正面加一个“止”字旁,便同源派生出了“走”字。“示”本是一个表示古人在宗庙中所设神主牌位的象形字,同源派生出了后世的主和室(主字异文),“眚”和“省”古本同源,眚字从目表意,从生表声,眚的本义是省视、省察。  相似文献   

20.
《论语》作为儒家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历来注解阐发者众多,又因时代和文体的特殊性,歧解也颇多。《论语.里仁》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之,主要有四种观点,但对“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为什么还要“得之”且是“不以其道得之”这一显然不合逻辑的问题,大都没有过多关注或给予合理的解决。本文认为“得”的语义指向为“处”和“去”,即以“不以其道”、“得之”各为一读,句意便通晓达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