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县报记者比起中央、省、地级报社记者来说,算是最基层的记者了。加上一个县地域有限,县报记者大多数是本县人,因此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及山水地理概貌、风土人情等情况较熟悉。按说这些都是获得新闻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可是,身在“宝山”不一定识“宝”。因为自以为本乡本土,不下去也能写稿,久而久  相似文献   

2.
经济报道已成了当今新闻单位的重头戏。但是,近年来县广播电台记者在向本县经济部门,尤其是乡镇企业采访时,常会遭到冷遇,而省市以上新闻单位记者去采访时,却常会受到热情接待。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县台的同志作一番思索。时到今日,农村已走上了发展商品经济的轨道,农村经济结构和??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尤其是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使历来封闭的农村也开放起来了,许多生产者和经营者陆续登上了全国乃至世  相似文献   

3.
县级报纸多为周报,在新闻时效上一般都比较差。我们通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同是一则消息,日报在当日或第二天就见了报,而县报却要在一周后见报。这说明,县报要办出自己的特色,从某种角度来说,应尽量少写少登时效性太强的稿件,而应将记者的主要精力放在深入调查,多写时效比较长,思想内涵深,认识价值高,指导意义大的调查研究型稿件上来。因此对一个县报来说,除了应有新闻型记者、文艺型记者以外,还应花大力气多培养研究型记者。所谓研究型记者,即他们不满足于“纯事实”的报道,而致力于探索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满足于宣扬好人好事供人效法,而致力于寻找这种好人好事产生的环境,并探索创造这种环境的办法:不满足于揭露问题,而致力于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寻找解决这类问题的途径。其稿件常给人以思想的启迪,折射出强烈的时代光彩。  相似文献   

4.
我们襄樊市区内,共有6家新闻单位。新闻单位多,且集中,竞争力强,压力也很大。《襄阳报》作为一张县级小报,与市报、市台(市电视台、广播电台)和县台(电视、广播)相比,真可谓处在“夹缝”中生存:一是我们刊期长(周二刊),新闻抢不过诸家;二是来稿有很大的局限性,(仅局限一县之内),稿源不足,三是小报人手少,没有专门记者。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求生存,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5.
党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以后,县报的宣传报道,也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县报如何搞好经济报道,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就经济新闻而言,它绝对不单是孤立的行业经济报道。因此,县报的经济报道不仅数量要增加,质量要提高,而且形式要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笔者认为:县报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搞活经济报道。变微观报道为宏观审视。县报的记者习惯于对一个部门、一个行业、一个企业展开采访活动,进行新闻写作。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是,这种采访方式有时  相似文献   

6.
党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以后,县报的宣传报道,也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县报如何搞好经济报道,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就经济新闻而言,它绝对不单是孤立的行业经济报道。因此,县报的经济报道不仅数量要增加,质量要提高,而且形式要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笔者认为:县报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搞活经济报道。变微观报道为宏观审视。县报的记者习惯于对一个部门、一个行业、一个企业展开采访活动,进行新闻写作。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是,这种采访方式有时  相似文献   

7.
写活经济报道,是新闻改革的一个方向,近几年来,我报记者发挥县报记者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优勢,写出了一些较活的经济新闻,其中三篇在全市、全省新闻评选中获奖,三篇在省、市新闻单位获奖。认真总结这些获奖的经济新闻,使我们看到了写活县报经济报道的出路所在。多向思维开视野。县报记者多是半路出家,受传统思维方式影响较深,这是县报经济报道难以活起来的一条重要原因,也是县报搞活经济报道的突破口。多向思维为我们开拓了视野,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反映万花筒般的商品经济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式。1989年,长安农村有偿服务刚刚兴起,人们褒贬不一,我报记者时捕捉到新闻线索,运用多向思维采写出了  相似文献   

8.
创新,这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现代人的一个重要素质。在新世纪如何强化县市报记者的创新观念,提高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这是县市报记者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对此,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正视现实,打破框框,从观念上强化创新。观念是创新的前提,县市报记者往往囿于一地,在一个小圈子内采编新闻,时间一长,在思想观念上就形成了某种思维定势、某种框框、某种习惯,这就给新闻创新造成了一道思想上的屏障。这就要求我们的县市报记者不能总是像过去那样戴着“老花眼镜”去看待社会现象,而…  相似文献   

9.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新闻事业也出现了崭新的局面。近几年,电视、报纸的发展已遥遥领先于广播,并时常给广播以咄咄逼人之势。因此,作为广播记者寻找一条突破区域限制的途径,是十分重要的。 一 以纵向来看,县台广播记者不能和中央、省、市台广播记者相比。因为县台受到区域限制,主要表现是: (一)区域限制了他们的业务素质 在县台工作的同志,大都非科班出身,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专业训练,政策水平、工作范围等各方面都不能与高一级记者相比,也就是说,他们在工作中不能像中央、省、市广播电台记者那样“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二)区域限制了他们的新闻信息 在县台工作的同志看到的文件慢,资料少,特别是近几年由于电视、报纸的冲击,有些人对广播存有偏见,认为广播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因此有些“报道提示”“编辑部吹风”等等广播记者根本见不到。他们全凭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分析去揣摸当前的新闻报道的路子,所以难以采写出紧跟形势的新闻稿件。 (三)区域限制了他们的工作范围 在县台工作的同志,活动面窄,工作范围小,接触的人和事少,因而造成新闻信息少。他们对自己采访的  相似文献   

10.
新闻节目是县广播站的骨干节目。在商品生产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势下,社会信息量日增,这个节目就面临新的、更重要的任务。今年我们越来越感到:办了多年的《本县新闻》节目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甚至已经不大象个新闻节目的样子了。因为:广播新闻应力争把刚刚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消息报道出去。而长期来我们的《本县新闻》节目每天只编一档新  相似文献   

11.
县报同其他报纸一样,以刊登新闻为主,因此也应讲究时效。但是,无锡县报不是日报,印刷条件也差,稿子发排的“提前量”比较大。这样,县报的新闻时效就往往受到影响。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现一条新闻线索以后,记者或通讯员火速采访,突击写稿,抓来了“活鱼”;但,等到稿子登上报纸,已经成了“死鱼”,甚至变为“鱼干”。  相似文献   

12.
张欣民 《新闻三昧》2006,(12):46-48
我当过大报的通讯员,曾为《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经济日报》写稿,也当过企业报通讯员,为《首钢报》写稿;我也当过《首钢报》记者,现在又供职于《中国冶金报》。做新闻工作,最苦恼的是“不知道写什么”,也就是手里没有可供采访报道的新闻线索。我们每个人活动的范围都是很有限的,有时我们可能在新闻现场,但大量的新闻发生时,我们不可能事事在场,一个记者是这样,一个通讯员也是这样。所以,在我们生活工作的有限的范围里怎样发现新闻线索,源源不断地写出新闻报道呢?我想结合自己的工作和体会,谈谈如何发现新闻线索。1、处处留意,周围时…  相似文献   

13.
正在全国的记者队伍中,地方记者的比重相当大,不仅包括国家通讯社地方分社、国家和省级报纸驻各地记者站的记者,而且包括省、地、县、行业报纸的记者。在这些地方记者当中,我们地市报的记者所占的比例更为突出,因为我们生活工作在基层,供职的报纸也是基层报,所写的稿件更是身边发生的新闻事实,所以相对其他记者来说,我们地市报记者的特点和优势就是地方性。  相似文献   

14.
县(市)报记者大都土生土长,对于中央、省里的决策、精神等方面的了解和掌握,比起上级新闻单位的记者来,有一定的“时间差”,那么,县(市)报记者,能不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来?我从新闻工作的实践中认识到,只要勤于思考,在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较深理解的基础上,多到第一线去,抓住“偶然”机遇“射门”,也是可以“破门”写出好稿的。  相似文献   

15.
地方报台的小记者(包括通讯员)碰在一起,谈到新闻,常常羡慕中央报台记者的天地广阔,行动自由,信息灵通,见识广,写出的报道影响大,有分量;而自己蜗居一隅,天地狭小,遇上的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纵然使尽浑身解数,“命中注定”也难抓到什么“大鱼”,很难有什么大的作为。毋庸讳言,中央记者采写报道确实比地方记者有许多有利条件和客观优势。但是,俗话说得好: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地方记者也并不是什么都不如中央记者,也有不少中央记者缺乏的有利条件和客观优势。如能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自身的这些优势,注意克服劣势,地方记者完全可以大有作为。那么地方记者与中央记者相比有哪些优势呢? 地理优势。大千世界每天发生着无数的新闻,重要的、有影响的并不一定都是发生在最上层或大都市,基层的工矿企业、乡村农家、街道里弄等都有可能发生。因此,地方记者在报道本地(本单位)发生的新闻时,就具有地理上的优势,离得最  相似文献   

16.
经常有这种现象:有的小报记者身居本地却苦于找不到有价值的新闻。而大报记者下来走一趟,就把小报记者司空见惯、不以为然的问题、现象,写成很不错的新闻稿,有的稿件,还产生了轰动效应。对此,有些小报记者疑惑不解:我怎么没有想到这个角度,这个题材?我以为,这里的要害就在于小报记者缺乏大眼格。小报记者的大眼格,是由社会对新闻的要求决定的。既然新闻负有引导社会舆论的使命,小报记者就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而应努力开阔自己的眼界,注重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使自己在风云变幻的事物面前,站得高,看得远,看得深。小报记者的大眼格,也是由新闻工作本身的特性决定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记者只有对事物的全局、  相似文献   

17.
突出地方特点,是县报提高质量的基本要求。我们之所以强调县报要突出地方特点,主要是基于这两点考虑:一是由县报的地域性决定的。县报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决定了它必须要有地方特色。二是由县报的基本功能决定的。县报,作为县委的机关报,是直接为本县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它的读者对象主要是本县的干部、群众。县报作用发挥得好与坏,读者的多与寡,主要由本县的干部、群众对其关注与喜爱的程度决定。如果县报没有突出的地方特  相似文献   

18.
突出地方特点,是县报提高质量的基本要求。我们之所以强调县报要突出地方特点,主要是基于这两点考虑:一是由县报的地域性决定的。县报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决定了它必须要有地方特色.二是由县报的基本功能决定的.县报,作为县委的机关报,是直接为本县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它的读者对象主要是本县的干部、群众。县报作用发挥得好与坏,读者的多与寡,主要由本县的干部、群众对其关注与喜爱的程度决定。如果县报没有突出的地方特  相似文献   

19.
县广播站(台)的新闻工作者,长年累月地工作在接近实际、接近群众的最基层,同时肩负着县级记者,省台、省报集体记者的三重任务,可谓“三位一体”的“小”记者。“小”记者们因受新闻信息源和业务素质的限制,加上各种新闻媒介的“进食标准”各有不同,所以,要想在立足本地宣传的同时,为大台大报“填空补缺”,写出好稿,的确不那么容易。  相似文献   

20.
如何提高新闻宣传的质量,抓好新闻业务工作,是每家县(市)报都关注的话题。县(市)报办报时间短,编辑、记者都比较年轻,他们接受新事物快,适应性强,敢闯敢冒,进步也快。县(市)报在地方特色、贴近群众性上做文章,几年来获得了较快发展。但总的来说,县(市)报与上级党报相比,劣势也比较明显:办报历史短,采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