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客观实证论与主观建构论视域下的历史事实、客观实证论与主观建构论的理论缺陷,以及历史的真实性是否存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论述。认为客观实证论与主观建构论的观点尽管各有其合理性,但是又各有缺陷;客观实证论者认为历史事实是等待着史学家去发现的客观的独立存在,历史事实等同于历史真实,这种观点排除了历史事实中的各种主观因素对历史真实性的影响;主观建构论者认为历史事实含有主观性与相对性,这一观点容易导致对历史知识的全盘怀疑主义;史学家的"自治"和"技艺"、共同的学术规范和学科训练以及相对客观的历史事件和史料的制约等,都在某种程度上维护和保证了历史的相对真实性。  相似文献   

2.
论修辞推理与修辞话语形式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辞活动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表达与接受相互作用的过程。修辞所必然联系的双方即表达者与理解者总是追求在对立中达到统一,修辞的效果则在表达与接受的互动中取得,并最终诉诸接受心理得以体现。接受心理的存在势必影响修辞表达,或者说,修辞表达要受接受心理的制约。“修辞推理”和“修辞话语形式建构”是接受心理制约修辞表达的两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伍尔夫为参照,分析王蒙意识流小说的修辞建构。意识流手法在中国化进程中,融入了民族的文化积淀与审美情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方意识流”。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伍尔夫为参照,分析王蒙意识流小说的修辞建构.意识流手法在中国化进程中,融入了民族的文化积淀与审美情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方意识流".  相似文献   

5.
政治修辞与日常修辞有相同之处,但也有相异之处.日常修辞中经常有排比文本的建构,政治修辞中也有排比文本的建构.在日常修辞与政治修辞中,排比文本的建构都有追求"壮文势,广文义"效果的强烈倾向.不过,相比较而言,政治修辞因为建构排比文本的目的多集中于说理与煽情,因而更重视"壮文势,广文义"的效果,以强化接受者的接受印象,通过情绪感染引发接受者的情感共鸣,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政治修辞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6.
夸张修辞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修辞格。为了更有效地运用夸张修辞,需要深入了解夸张修辞的话语建构表现形态、表达效应及夸张修辞的文本建构原则,并从夸张修辞的主体、受体修辞心理以及心理的想象与注意强化等方面对夸张修辞心理影响进行梳理。以此,在应用夸张修辞时,可以从夸张的情感、尺度、本源和语境四个维度予以注意,把握好夸张的“发蕴飞滞”“耳目昭彰”“随事制宜”“山鸣谷应”四个表达特性,发挥夸张修辞特有的效应。  相似文献   

7.
幽默从大体上说是语言艺术,幽默语义必须以语音为载体,而语音除了表情达意外,还具有修辞功能,因此语音修辞可以表达幽默。幽默的语音修辞包括静态的和动态的两种。前者主要包括头韵、尾韵、拟声、双关、仿拟等方式;后者包括语音的四因素,即音高、音长、音强、音色。  相似文献   

8.
政治人与自然人一样,在语言活动中都要讲究表达效果,为此就需要适应特定的题旨情境而选择恰当的修辞手法,建构有表达力的修辞文本。不过,跟自然人的"日常修辞"不同,政治人的"政治修辞"在选择修辞手法建构相应的修辞文本时更要注意使目标预期与文本接受的实际效果趋于一同,从而发挥出政治修辞的最大效益。因为政治修辞的效果好坏,不仅跟表达者的前途命运密切相关,还跟国计民生、政权存亡、国家形象等密切相关。政治修辞的手法很多,其中比喻手法尤为古往今来的政治人所钟爱。运用比喻手法建构的政治修辞文本,不仅表意生动、形象、有力,而且还别具婉约含蓄的韵味与幽默诙谐的机趣,因而在政治场域中不时可以发挥"四两拨千斤"的特殊作用,有效地化解政治对话中可能出现的尴尬,彰显表达者的人格魅力与品德修养。  相似文献   

9.
既定的修辞理论对修辞的定义,预设了修辞只能是自觉的行为,这在理论上不严密,在实践上更容易出问题。符合语言事实的说法应该是:修辞话语建构包括自觉行为和不自觉行为,同时存在着不自觉和自觉的分离、交叉和转化的复杂形态。  相似文献   

10.
抱怨言语行为是日常生活中一个常见的语用现象。根据说话人使用的字面意义与说话人意图是否一致的标准,抱怨言语行为可分为直接抱怨言语行为和间接抱怨言语行为。依据"言语行为转喻"理论,从认知修辞的角度看,言语行为的发生,可以看作一个行为脚本,包括三个阶段:前段、核心段和结尾段、后段。抱怨言语行为可以分别由前段、核心段和结尾段激活,从而完成整个抱怨言语行为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论历史事实     
历史事实既不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也不是历史认识主体纯粹的主观重构,它是融主客观于一体,历史认识主体与历史资料在科学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统一。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西方史学理论中关于历史学性质、历史学家工作与过往历史实在之间关系的看法,可以区分为重构论、建构论与解构论三种观点。在重构论看来,历史学家的历史是尽可能逼近历史实在;在建构论看来,历史学家的历史是以特定历史学家的特定视角呈现史家对历史某个面相的理解;解构论则认定,人们无从突破史料的限制或者说是文本性的限制而触及到过去本身。由此出发,它们在历史事实与历史解释关系上也持有不同的论点。重构论认为,历史事实自身就会呈现出意义,从而支配着历史解释。在建构论看来,史家对于历史事实的建构当中就包含了解释的因素,事实与解释并非截然分离。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在这一问题上所持立场也即解构论的主要特征,是历史的文本化、解释对于事实的支配地位以及历史解释的多元论立场。  相似文献   

13.
蒋介石是与鸡公山文化相关联的重要人物。关于蒋介石与鸡公山的关系由于无人专门进行考证以致长期处于传说层面。根据近年来发现的有关资料可以证实,1938年,蒋介石曾先后两次登临鸡公山。其中第2次到鸡公山,蒋介石在山上待了3天,并且是与夫人宋美龄同行的。蒋介石到鸡公山的目的有三:一是为避暑纳凉;二是为纾解郁闷的心情和紧张的工作压力;三是为静心考虑大局及外交问题。根据《蒋介石日记》及有关资料,所谓蒋介石在鸡公山召开"中原会议"或军事会议之说,应属猜测。  相似文献   

14.
在革命回忆录和党史论著中,关于中央红军长征的一些具体史实说法不一。根据有关史料的查证和考订,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的具体地点应是于都;长征出发时的首脑机关应在军委第一纵队;巧渡金沙江的渡船数目应为6只.  相似文献   

15.
大多海陵、如皋、海安等老泰州的教育文化工作者都知道,胡瑗在被聘为苏州府学之前在本地讲过学,但海陵、如皋、海安等地却找不到有关胡瑗在古泰州讲学的方志记载,而黄宗羲所述的胡瑗"以经术教授吴中"的"吴中"又容易引起理解上的错误,所以泰州人自己也产生了"胡瑗是否在泰州讲过学"的疑惑。事实上,黄宗羲所述的"吴中"指的就是泰州地区,明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杨瞻在泰州安定书院内所立的《宋安定胡先生讲学故址》碑亦可为证。此外,泰州的一些地方志中也有不少士子师从胡瑗学习经术,以及范仲淹与胡瑗等人唱和泰州的记载。  相似文献   

16.
反问是一种无疑而问的问句。在《史记.列传》中,作者多次使用了反问,其类型、出现的语境、运用的方式都值得我们学习。它比一般句式具有更强烈的语气和感情色彩,增强了语言的感染性和有力性,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感情更饱满。  相似文献   

17.
移觉的语用修辞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慧  覃先美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0):147-149
语用修辞学是两门临近学科语用学和修辞学的交叉学科。移觉作为一种修辞手法仍处于方兴未艾的研究之中。从认知的角度出发,以语境这一修辞学与语用学的共同基础为切入点,着重从两方面对移觉进行语用修辞分析:移觉的认知机制以及移觉在认知语境中的表达和理解。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文学史上,京派是一个非常复杂难辨的文学现象。京派的能指和所指常常滑动不定,有的甚至否认京派的流派特征。现代学界也也远未能达成一致。观念的歧出,乃是因为不同的人从诸如审美的、阶级的、文化的等不同的视角看待京派的结果。"京派是否存在"、"以怎样形态存在"乃是一个主观认识和客观事实相矛盾的历史问题。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我们透过种种偏于一隅的视角,经过对民国相关文献的钩沉磨洗、检索阅读,对京派的原生形态作了一个勾勒,揭示、界定、描述了作为文学流派、文学思潮的京派史实。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大量书面语料,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试描述"研究引用"修辞结构,为读者在阅读此类篇章时能迅速从各类繁杂信息中有效辨认重点信息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