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一部分中国民营报刊选择正视当时严峻的社会生态,调动一切可调动因素,在炮火的夹缝中挣扎生存。停刊、复刊,迁徙、辗转,此时的中国民营报刊,悄然地在发生从经济利益为主到追求社会效益为首的转变。不少民营报刊并未因身处战火主战场就“全身而退”,而是毅然选择继续斗争,用笔杆坚守正义与无畏,捍卫领土与主权。“游击式流动”便是它们持续作战的方式之一。笔者考察发现,此阶段的中国民营报刊“游击战”流动路径的选择具有不约而同的“默契”,特选取若干在当时具较大影响力的民营报刊比较,分析其“不谋而合”中的必然考量。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的海外中文报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全面系统地探讨了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海外华文报刊的发展概况、历史地位及发挥的作用,并着重评介《救国时报》对抗战做出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上海新闻文化工作者在宣傅战线上进行了胜利的斗争.从1937年7月抗战爆发,直到1945年8月抗战胜和的整整八年里,除了抗战最初阶段极短暂的几个月(1937年7月至11月)之外,上海长期处于日寇、汉奸问接的或直接的控制之下.那时候,阴霾密布,危机四伏,环境一天此一天恶劣,工作条件一天比一天艰苦,但是,英勇地屹立在宣傅战线上的革命战士,始终不会片刻中断过对敌人的战斗.他们顽强而巧妙地战胜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袭击,在敌人的枪刺下,从事多种多样的出版活动,傅播着中国人民正义的呼声.富有生命力的革命报刊和进步报刊养育着水深火热中的上海人民以及大江南北广大地区的群众.千百万人民群众从这些报刊得到无限安慰和鼓舞.他们看到了祖国的辉煌前途,也看到了自己摆脱奴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同志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团,南方局和《新华日报》董事会的负责人,直接领导着《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的工作,长期战斗在龙潭虎穴般的复杂环境里。他把马列主义一般原理同当时大后方党的报刊工作实际相结合,不断探讨报刊宣传如何更好地为抗日战争服务的新路子,对党的报刊工作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重温周恩来抗战时期关于党的报刊工作的有关论述,对总结我党报刊工作经验,指导当前的新闻改革工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较高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时期,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亲切关怀下,陕甘宁边区的新闻、文化和理论工作者,曾创办了许多报纸和刊物,摘要介绍如下: 《解放周刊》,是一九三七年春创刊于延安的中共中央机关报,铅印,周刊。一九四一年《解放日报》出版后,即行停刊。《新中华报》,是一九三九年二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创办的报纸,铅印,三日刊。毛泽东同志曾写了《必须强调团结与进步》的文章,纪念该报创刊一周年。《共产党人》,是一九三九年十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创办的党内刊物,铅印,月刊。毛泽东同志曾为这个刊物写了《发刊词》。《中国文化》,是一九四○年一月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在延安创办的理论性刊物,铅印,不定期出版。毛泽东同志的名著《新民主主义论》,最早是作为该刊的发刊词发表的。《中国工人》,一九四○年二月创刊于延安,由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主编,铅印,月刊。毛泽东同志为该刊写了《发刊词》。《群众报》,是一九四○年三月由延安大众读物出版社创办的、面向边区工农群众的报纸,铅印,周刊。《大众文艺》,是一九四○年四月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创办的文艺月刊,铅印;主要刊载著名作家和边区文艺工作者的作品,为边区文化协会的机关刊物。《连队生活》,一九四○年八月由八路军后方留守处政治部创办于延安。是面向部队的刊物,铅印,旬刊。《大众习作》,一九四○年十月由边区文化协会延安分会创办,铅印,不定期出版。主要  相似文献   

6.
1937年.淞沪战争开战三个月后.中国军队因失利而退守了.日军随及占领了上海。上海沦陷时。梅兰芳正住在上海的租界。他原以为住在上海租界是比较安全的.谁知不久后的一天。有个日本人找上门来.希望梅兰芳在上海电台播一次音。这明明是日本人想借梅兰芳来粉饰日军占领下的太平.梅兰芳当然是不愿干的,他当时就以马上要到香港和内地演出为由而拒绝了。拒绝日本人后,  相似文献   

7.
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年代,冀中根据地出版过多少种报刊,至今没有完整的资料。现在想力所能及地做一点初步的搜集整理工作。冀中平原,地处敌后。在敌后平原开展游击战争,比起山区要困难得多。在这样的战争环境里办报刊,就更加困难了。尽管如此,当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先后出版过193种报刊。《新闻研究资料》总第34辑已刊载笔者介绍的125种。现将另外68种再加简要介绍。一、冀中一级报刊:《国防报》 1937年冬,我党领导的河北游击军创建不久,该军政治部即在肃宁县城里找到一家印刷所,借用其铅印平板机和几个工人,于1938年1月创办《国防报》,四开四版,主要刊登国民党中央  相似文献   

9.
唐晓伟  田克勤 《传媒》2022,(24):80-82+84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辗转白山黑水十四年,进行了开始最早、历时最久、环境最恶劣、斗争最残酷的苦战。其在冰天雪地、孤悬敌后、凶残强敌、文化高压等极端环境下进行军事斗争的同时,也开展了艰苦卓绝的宣传工作,通过创办一系列政治性、战斗性极强的红色报刊,作为对官兵政治教育、对群众广泛动员、对敌伪争取瓦解的重要载体,展现了抗战中艰难而有力的抗争精神。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期刊史话〕我军报刊出版的特点·方英·抗日战争时期,我军报刊据不完全统计达600种以上,而且都有一定发行量。例如《抗敌报》发行量达8000份,《前进报》发行量达7000份,《前哨报》、《胶东画报》发行5000份左右,《拂晓报》发行约4000份...  相似文献   

11.
从70年代后期香港开创专门的报刊读书园地(报纸“读书版”和读书杂志)以来,联络港、台、大陆三地书业动态和书评作者、历来是香港书文化的重要景观之一。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上半叶,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回族报刊迅速发展,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抗日爱国回族报刊把传播救亡图存思想作为要旨,折射出回族文化界的的国家意识、政治觉悟和社会担当。  相似文献   

13.
方婷 《新闻世界》2011,(10):155-156
胡愈之(1896-1986年)是中国现代史上众多杰出人物中其中一位,被夏衍称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在其新闻工作生涯中,他积累了丰富的新闻工作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其新闻思想在抗日阶段得到实践和发展。本文以胡愈之抗日时期(1931—1939)主办的报刊和撰写的文章为研究文本,探讨其新闻思想发展过程及思想实内涵。研究胡愈之在这个特殊历史时期的新闻工作经验和思想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现代的新闻传播事业的建立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现在的新闻工作也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漫画独领香港报刊风骚在香港街头形形色色的杂志中,漫画周刊占了相当大的分量。文化传信公司是目前香港最大的漫画出版机构,每周出版本地制作漫画销量占据香港漫画市场近半。《龙虎门》即属其旗下,其它著名的如忡华英雄》、《如来神掌》等出版时间亦已超过10年。香港...  相似文献   

15.
香港、澳门地区的报刊业十分发达,但有关这方面的精确统计数字一直缺乏,而且经常变动。综合各方面提供的数据估算,香港目前共有报纸六十多家,其中中文报纸近四十  相似文献   

16.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不过半月,日军从英国人手中夺取了香港。美英与日本进入战争状态。中国发布《宣战训令》,公开对日本、德国、意大利宣战,并宣布:所有一切条约、约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中德、中意间之关系者,一律废止。1942年3、4月间,在美国访问的中国外交部长宋子文和随行的宋美龄,向美国总统罗斯福表示,希望尽早废除先前强加于中国的旧约,另签平等互利的新约。其时的中国,已与美英建立了反法西斯的盟国关系,又是领衔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的4大国之一,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又因为坚持抗日6个年头的中国军民.紧紧拖住了百万日军,显示了无尽伟力。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由于国民政府在军事上的失利,很多城市变为沦陷区,居住在内地的文人曾大批集中向香港迁徙,他们在香港的文化活动,促进了香港与内地的文化交流以及进步文化在香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的人民军队报刊,号召抗日,凝聚抗战力量,为抗日宣传做出了重要贡献。那么,抗战时期人民军队报刊作为党在军队中的喉舌,都“说”了什么呢?
  传播党的抗战主张
  抗战时期,人民军队报刊对于党的抗战主张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报道。第一,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八路军军政杂志》在发刊词中说:“巩固与扩大民族统一战线,是达到抗战建国胜利的总方针。”①《八路军军政杂志》在第一卷第二期,刊载了王稼祥的文章《回答破坏统一团结的阴谋》,揭露了汪精卫串通日伪,暗中防共的行为,重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②《前线周刊》的“工作指标为抗日第一,抗日高于一切,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③第二,宣传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新四军《抗敌报》第33期发表的社论《武装自卫才是出路》号召苏北人民认清形势、奋起战斗、打走鬼子,全部军民不分男女老少都武装和组织起来,团结一致共同战斗。新四军《抗敌》杂志刊登的叶挺在新四军第二次参谋工作上的训词《现代战争的性质特点与指挥》指出:“战争中参加的社会阶层的广泛性”,“在我们中国方面,当然更--求全民战争,因为敌人给我们的威胁,加于我们的压迫损害,是整个民族的。”④人民军队报刊宣传党的抗战主张,促进了军事战略的贯彻,促进了人民军队的抗战。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桂林化城的报刊与报人研究”形成的一个历史语境在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在抗战期间迅速发展成为西南大后方的一个进步化中心,成为国统区抗战舆论的前哨阵地,这里人会萃,救亡化活动蓬勃展开,盛况空前,被誉为“化城”而蜚声全国。  相似文献   

20.
早期香港报刊对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影响极大,但目前内地各图书馆收藏的香港报刊很不齐全,属于19世纪的更为罕见,给报刊史研究带来诸多不便。笔者近年主要从事香港史研究,因工作需要,1985和1988年曾前后两次赴港进行学术访问,在香港大学孔安道纪念图书馆等藏书单位,查阅过《香港政府公报》、《中国之友与香港公报》、《德臣西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