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昌龄的诗论,是在“兴”论框架基本形成的条件下出现的。其中包含“发兴生意”论、“景情相兼相惬”论、诗“境”论等重要组成部分,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潜体系”。从中也可看出中国古代诗论从“兴”论发展出“意境”论的脉络。王氏的诗“境”论还不是完善的“意境”论,但已揭示了后世所说的“意境”的发生论机制和最基本的性质。王昌龄称得上“意境”论的先驱者或奠基人。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李洪林否定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观点,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是“灌输论”的奠基者;列宁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灌输”概念并系统阐述了“灌输论”的思想;当前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灌输论”有重要的意义;否定和反对“灌输论”其实质是否定和反对向广大群众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3.
政治·经济价值规津系统与经济体制改革 杨永林(1.3)关于·《资本论乡开篇商品的“简单”规定 性问题刘朝明(1.7)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杨秋宝(2 .3)关于马克思恩格斯所有制理论的几个问题 胡健(2 .20)马歇尔均衡价格论中的合理因素及其现实 意义霍云鹏(2.17)论思格斯晚年革命  相似文献   

4.
为了正确认识“国家分配论”与“公共财政论”的关系,本文首先从财政本质、立论基础、所有制基础及财政职能等方面分析两种理论的不同观点:“国家分配论”是本质论,以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为立认基础,是建立于“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的公有制财政模式(或类型)。而“公共财政论”是模式论,以“社会契约论”为自己的立论基础,是建立于边际效用价值论基础之上的私有制财政模式(或类型)。故双方关于财政职能的涵义与具体内容也不同。其次,从财政本质、财政四要素和财政的理论框架等方面揭示两者的统一性:“公共财政论”在本质上与“国家分配论”是一致的,前者是“国家财政”这一“财政一般”在市场经济下的一种特殊表现类型。两者的财政定义均可看成是“主体、客体、形式和目的”四要素的统一体。两者都认为财政运行过程包含“收、支、平、管”等内容,即财政活动是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平衡和财政管理等运动过程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5.
苗族生成哲学是在与巫教文化的斗争中产生 ,并在巫教文化的掩饰下生存的 ;它的基本思想是“三位一体”论和“一分为三”论。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建立之后,劳动力商品问题曾被多次争论过.改革开放以来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计划与市场同时受到了重视,所有制形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劳务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促使人们对劳动力本身观念发生了转变.本文拟就劳动力商品问题谈点浅显看法.一、劳动力商品是一个历史范畴马克思指出;“劳动力并不向来就是商品”.这就告诉我们,劳动力商品本身就是一个历史范畴.既然是历史范畴,它就有自己从成长到衰亡的过程,它的发展大体上呈现为商品→人身商品→人的劳动力商品三个阶段.社会有了商品后就有了商品交换,“商品交换是在共同体的尽头,在它们与别的共同体或其成品接触的地方开始的”.接下来的发展是把奴隶当作原始的货币材料进行买卖交换,“奴隶的买卖,按其形式来说,也是商品的买卖.”“奴隶是商品,可以从一个所有者手里转到另一个所有者手里.奴隶本身是商品,但劳动力却不是他的商品”,只有当一  相似文献   

7.
20 0 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张新科教授的新作《史记学概论》。这部著作分“范畴论”、“价值论”、“源流论”、“本质论”、“方法论”、“生存论”、“主体论”等 7论 17章 ,第一次建构起“史记学”的框架体系 ,奠定了“史记学”的理论基础。该著具有如下三个明显的特征 :一、  相似文献   

8.
《保生要录》一书,系宋代司议郎蒲虔贯所撰写,全书共分为“养神气”、“调肢体”、“论衣服”、“论饮食”、“论居处”、“论药食”等六门。这是一本择要选录前人养生经验及有关著述的专书,故名《保生要录》。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曹丕创作《典论》时的心态入手,解释了历来研究者在“建安七子”说、“文气”说、“(?)文章,经国之大业”说和“通才”论中所发现的矛盾,提出了曹丕写作《典论·论文》是为自己做皇帝所作的宣传准备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当前学界多以为“理一分殊”只是体用范畴,其实这种理解是局限的。以“意象诠释”观之,朱子哲学实乃以“理一分殊”为结构与纲领、思维与方法,建构其整个哲学体系。具体而言,“理一分殊”贯通其本体论、工夫论与境界论,体现出本体、工夫、境界三者的同构性。在本体论中,“理一分殊”表现为“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在工夫论中,“理一分殊”表现为“敬贯体用,彻上彻下”;在境界论中,“理一分殊”表现为“一理”与“分殊”的圆融互摄,体中有用,用中有体。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关于体育起源问题,许多人进行了新的探讨,提出的观点有:(1)“劳动创造论”;(2)“生理心理起源论”;(3)“多源论”等。我认为“劳动创造论”是正确的,这个论点比较符合客观历史发展的实际。现作如下粗浅分析,以求同各家观点商榷。  相似文献   

12.
“内圣外王”是中国古代士人的人生理想。从文献来看,真正发挥“内圣外王”之旨的主要还是儒家。“内圣外王”也是当代新儒家的新道统论,这种新道统论虽然有所承于传统儒家道统论,但亦有其现代的新意涵,民主与科学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不论传统儒家道统论还是当代新儒家的新道统论,大都主张“内圣”开启“外王”,坚持“内圣”与“外王”的一致。熊十力虽对“内圣外王”提出了自己新的见解,但仍然局限于此。“内圣开出外王”的命题在理论上是可以成立的,人人都有成圣的可能性,但在现实上其实现的可能性的概率几乎是零。其实,内圣与外王不一不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主观世界也会得到改造。也就是说,不是“内圣”开出“外王”,而是在“外王”的过程中,改造自身,以外王的事业功效充实心性道德,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才能实现自己理想的、圆满的内圣人格。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的实事求是论是在中国革命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这个形成过程再现了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是对毛泽东实事求是论的继承和发展。他指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的进行,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体功夫论是我国宋代出现的一种独特哲学思想,是直承儒家心性论的演变结果。以本体功夫论的视域去解读李贽的哲学思想,旨在理清李贽“童心”为本体、“真人”为功夫,即本体即功夫的哲学内涵,由此而揭示出李贽“真人”功夫是通过其“成吾”践行和“贵己”思想具象地表达出来的,并且以“真人不死“的生死观诠释了自己“童心”本体与“真人”功夫的完满境界。  相似文献   

15.
柯林武德的“历史重演”论,是“历史是过去经验在史家头脑中的重演”。他强调历史事件是人思想的产物,“思想”能在人们的头脑中重演。了解人的思想,才能真正了解历史。史家重演古人的思想时,必须把过去、现在统一起来。今天,更加需要强调重演论的“重演”,从而把这种“历史的艺术”应用到历史研究中,成为“艺术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在林彪卧室中,他亲自抄录了宋代地主阶级保守派人物苏轼《留侯论》中一段话,写成条幅,挂在墙上,日夜重温,念念不忘。这段话是: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注:《留侯论》原文是“卒然”,林彪改为“骤然”,在“卒然临之”之前,原文有“天下有大勇者”,在“无故加之而不怒”后,原文有“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①“留侯”是汉代张良的封号。苏轼的《留侯论》是专门颂扬张良的。苏轼推崇张良有“盖世之才”、是“天下大勇者”,是一个有“过人之节”的古代“豪杰”。他总结  相似文献   

17.
老子“象论”与毕达哥拉斯学派“数论”分别构成了中西古典美学的意义之发端。两者在思想路向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老子“象论”及其人生论的思想路向启发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象”本体论和以“境界”为最高审美理想的思想 ;毕达哥拉斯学派“数论”及其知识论的思想路向启发了西方古典美学中的“形式”本体论和以“真理”为最高审美理想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中州派”琴人王封采在乾隆元年至乾隆二十一年与崔应阶琴曲相酬于豫楚之间,并编纂《龙吟阁秘本琴谱》。该琴谱指法多抄自《万峰阁指法秘笺》,但部分指法更详细、易懂,指法理论主要为“圆实论”“走弦论”;书中琴论虽多为抄录,但提出了“谐律说”“悦己论”等核心思想,并在“伪断纹”“古琴阴阳材”等琴制方面有新的内容。随着清代琴人群体的扩大化,特别是像王封采这样的民间琴人增多,其琴谱编写理念趋于实用,琴学理论更加简洁。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收入分配思想的内容丰富,但概括起来说是一个“双论结构”,即可以全部包容在“收入差距论”和“共同富裕论”之中。“双论结构”所包含的思想,是我国现阶段解决公平与效率问题的理论均衡点。我国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公平与效率的矛盾,不仅不是“双论结构”引发的,而且必须依靠“收入差距论”和“共同富裕论”这两大“理论阀门”的不断调节来解决。  相似文献   

20.
非命思想的核心意义就是在为殷周革命或者夏殷周革命理论作诠释的新的王权交代论。以齐侯为开头的诸侯称王是根据墨家的非命型王权交代论进行的。儒家将这个尚贤型王权交代论叫做“禅”或者“禅让”。孟子革命论承认墨家的尚贤型和非命型王权交代理论的有效性。秦以后墨家非命型王权交代论被称为“起义”,跟近、现代性革命的核心概念相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