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对话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相互尊重、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以语言和非语言为中介而进行的话语、精神、思想等方面的双向交流,旨在达成相互沟通与相互理解的一种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对话的前提是自由与平等、热爱与谦虚、信任与尊重、倾听与理解、开放与分享。  相似文献   

2.
王希 《培训与研究》2009,26(11):73-74,90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两个基本要素,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最基本关系。正确的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含义,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研究的历程,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以主体性认识论作为其哲学基础,以注入式灌输构成其实践背景。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马克思的实践认识论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的理论基础,完整灌输论也要求注重交流与沟通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实施。  相似文献   

4.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作为教育过程中共在的主体,以语言、教材、技能、活动等为中介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与互动,促使主体间相互理解、共生共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教育主体的主体性的交往实践活动。开展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认识论维度使思想政治教育坚持贴近现实生活,从价值观维度使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方法论维度使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交流沟通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两个基本要素,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最基本关系。正确的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含义,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研究的历程,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的两个基本要素,只有同时发挥各自的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主体间性理论的出现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曙光,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也打破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力量不平衡的状态,使两者重新回到了平等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我国历来重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然而,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取单向的理论灌输的方式,而面临信息时代的严峻挑战,这种主客体的思维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学生的客观要求。因此,将哲学中的主体间性原则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中,将对增强其实效性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主体间性: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纠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彪 《教育导刊》2011,(1):13-16
当代西方哲学从主体性哲学正在走向主体间性哲学,这一走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和突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诉求主体间性,交往式和对话式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有效渠道。  相似文献   

9.
主体间性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克服了以自我为中心,视受教育者为纯粹客体所带来的局限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主要包括,树立主体意识,以互惠共赢为目标;选择交往模式,以平等协作为基础;丰富教育内容,以生活世界为内容;创新教育方法,以实践体验为方法。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教育理论突出教育者的主体性,但由于受教育者不是一般的普通对象,传统的"主体一客体"思维模式将向主体间性转变,人与人的关系不应是单纯的主客体关系,而是还具有"主体一主体"的关系.文章也阐释了主体间性教育所坚持的三个原则,即地位平等原则,双向沟通原则,情境性原则.  相似文献   

11.
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和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特殊时期,经济制度和社会构成的深刻变化必然引起人们思想意识和文化观念的转变。文化模式的转型成为针对大学生进行的政治思想、道德伦理和法律素质教育新的社会境遇。我国文化模式转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新的社会境遇回应新的要求,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取得实效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实施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影响和制约着教育目标的实现,这就提出了积极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迫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突破点,有助于综合各种资源,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相似文献   

13.
文化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基础,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文化资源,都应该具备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属性,并表现出不同的层次类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4.
文章首先概括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然后阐述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和传统思政教育的优势,最后提出了几点优化策略,主要包括加强高校思政网站建设、加强高校互动机制的构建、延伸传统思政教育内容、强化思政教育的辅助性作用等,从而实现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与传统思政教育的互动整合目标。  相似文献   

15.
文化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意味着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引入文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文化的视域中进行特殊的考量。其基本立意在于开拓一个崭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思维空间,梳理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的内在联系,从文化反省的角度来探析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探索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品质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6.
传统文化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强人文关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人文内涵深厚的重要资源。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还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相通、功能互补,是充实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载体。利用传统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身心发育成熟的大学生来说正是有利时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在把握主体性原则、创新性原则...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入手,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和文化特征,阐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的内在关系,为文化育人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探索如何以文化传播规律为依据,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性、普及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特性是从文化视野来阐释和描述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属性的一个范畴。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特性的凸现提供了现实的社会依据。伴随这一历史嬗变,其价值偏向一方面表现为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容的各要素涵量及位序发生变动;另一方面表现为个体与社会的价值序列发生位移,即由“以社会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9.
郭玉华 《科教导刊》2021,(2):98-100
课程思政是高校教书育人模式的一种创新,是高校全员立体化育人的有效途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包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价值引领是课程思政的目的.地方本科高校在价值引领上应体现地方文化、历史和经济发展成效,突出地方思政特色.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应围绕人才培养方案,设计"阶段式、课程群式、联动式"的立体化、全方位模式.通过把课程思政内容纳入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设立示范项目、建立多元化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和提升教师育人水平等途径,有效实施课程思政内容.  相似文献   

20.
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面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深入实施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遭遇的严峻挑战,研究者尽管见仁见智,但大多拘泥于各自领域。事实上,这二者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及教育途径与方法上都有着极大的相关性和互补性。因此,对二者进行机构、人员、课程等的有机整合,不仅是可行的,而且能克服二者由于“工作化”所导致的弊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