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刚,邓颖超称她为"党和人民的忠诚的优秀女儿",胡乔木对她的评价是"富有热情又富有独特风格和识见的难得的作家"。其实,她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杨刚生前是《人民日报》的副总编,她曾经编辑过《大众知识》、《大公报》,主编过香港、桂林、重庆的《大公报·文艺》,不仅如此,  相似文献   

2.
为了党的需要.随时准备牺牲.即使到了悬崖绝壁.要跳.就毫不犹豫地跳下去。——杨刚杨刚(1905-1957),湖北沔阳人,1928年因学业优秀被保荐免试进入北平燕京大学英文系学习。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杨刚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结识了美国进步女作家史沫特莱。1936年10月担任《大众知识》半月刊的编辑.宣传抗敌救亡。1939年9月受萧乾之邀到  相似文献   

3.
曾在重庆出版了13年的《大公报》如今已度过了百岁华诞。周恩来曾经多次说过,《大公报》的历史贡献,一是爱国抗战,二是她为中国的新闻事业培养了很多人才。包括英敛之、张季鸾、胡政之、王芸生、杨刚、徐铸成、费彝民、范长江、萧乾、蒋荫恩、孟秋江、陆诒、彭子冈等,列入《中国新闻年鉴》“名人”的《大公报》编辑记者有50人之多。  相似文献   

4.
一、关于她的重新发现与认识杨刚(1905.1.30—1957.10.7),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女记者、女作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共产主义文化战士。她出生在清末民初湖北沔阳县一个封建官僚地主的名门望族之家。她从南昌葆灵女子中学到北平燕京大学,在美国敎会办的学校中受的是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敎育。但是她却出淤泥而不染,顽强地求索,追随时代变革的脚步不断前进。早在20年代,她经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熏陶,很早背叛  相似文献   

5.
纪念杨刚学习杨刚吴冷西杨刚同志是现代中国的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从早年参加学生运动起,做过作家、记者、评论家、驻外记者、国际事务活动家,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的国际问题评论家的优秀品质和卓越才华。我同杨刚同志交往较晚,抗日战争时期只爱读她在大公报上发表的...  相似文献   

6.
《新闻与写作》2005,(9):33-33
杨刚(1905-1957),湖北沔阳人,1928年因学业优秀被保荐免试进入北平燕京大学英文系学习。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7.
陈海波 《青年记者》2007,(22):132-134
杨刚(1905~1957),学名杨季徽,杨缤,笔名杨刚,中国现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在中国革命的洪流中,才华横溢的她被誉为"浩烈之徒"和"金箭女神"。从早年参加学生运动起,杨刚做过作家、记者、评论家、驻外记者、国际  相似文献   

8.
王倩 《新闻世界》2014,(11):106-107
美国资本主义"天堂"里的生活情景给中国民众带来了遐想,并成为一些人的追求。然而,这对于一位新闻从业素养极高的新闻工作者——杨刚来说,不过是表面现象。四年的旅美生活,杨刚对于美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观察与思考,并做了详细的报道,终编辑成集《美国札记》出版。本文试从《美国札记》入手,重点分析杨刚美国通讯中的"美国形象"。  相似文献   

9.
王润泽  孙婉露 《新闻界》2012,(16):77-78
杨刚( 1905 - 1957)原名杨季征,又名杨缤,祖籍湖北仙桃,出生于江西萍乡.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杨刚是她的笔名. 杨刚虽生于诗书官宦人家,却性格刚直、反叛.年轻时,她常将贝多芬头像带在身旁,将不向命运低头的音乐家视为自己的"前辈";为入共产党,她不惜与家庭断绝关系;抗日救亡中,曾与丈夫离婚,长期与女儿别离;为不受国民党之培训,不惜放弃去哈佛大学女子学院学习的机会.在《大公报》工作期间,曾因编辑事宜与总经理胡政之发生争执,因据理坚持,最后由胡政之道歉了事.  相似文献   

10.
《读书》杂志1981年第4期,有一篇雷梦水同志写的《朱自清先生买书记》。看了以后,很有感触。雷梦水同志解放以前在北平琉璃厂的通学斋古书店工作,为了向各大学兜售书籍,每周都要到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去几次。有一次他扶着书来到清华大学,遇见著名学者、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朱自清先生。朱先生翻看书的时候随手挑出一本问他: “这书是干什么用的?”“这书的作家是哪一朝代人?”“这个作家还写过哪些书?”这本书有几个版本?哪个本子  相似文献   

11.
《燕大周刊》是燕京大学校内的一种刊物,在“一二·九”学生运动中,它为进步学生所掌握,发表过一些当时环境所不允许发表的文章,对于抗日救亡运动曾经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到今天快要半个世纪了,回想当时这份刊物上所登过的大胆、泼辣、战斗的文字,还是觉得非常亲切。  相似文献   

12.
2013年,《北京遇上西雅图》的热映让编剧、导演薛晓路大放异彩,成为备受关注的新晋青年导演。在此之前她早已是一位优秀的影视编剧,并成功执导过电影处女作《海洋天堂》。她的作品充满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并善于将社会敏感话题巧妙编织到故事之中。她的新作《北京遇上西雅图》在剧本创作和视听构成上都极具浪漫爱情喜剧类型的特质,对国产电影的类型化创作不无指导意义。“沉住气,把自己建设成一个真正的表达者”是她对自己的规范,也是她作为大学教师对学生有感而发的鼓励和祝愿。  相似文献   

13.
时尚人物     
现年54岁的好莱坞女影星梅里尔·斯特里普将被授予美国电影学院终身成就奖,她将是第32位获此殊荣的影星。美国电影学院10月17日宣布了这一消息,并称赞她是“美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颁奖仪式将在明年6月举行。 梅尔·斯特里普曾主演过《猎鹿人》、《廊桥遗梦》、《弦动我心》等著名电影,12次获奥斯卡奖提名,并于1979年  相似文献   

14.
编后语     
<正> 关心《大学图书馆通讯》的读者们一定注意到,随着1989年新年钟声的敲响,一本新的刊物《大学图书馆学报》展现在您的面前。《学报》代替了与读者们相处六年的《通讯》,您一定和我们编辑部的同志们一样,关注着她的使命,她今后的道路。几年来,各地高校图书馆的同志们和广大读者对《大学图书馆通讯》刊名提出过种种意见和建议,也提出过改名的种种方案。经过几番讨论和比较,并征询了全国高校图工委部分常委的意见,我们终于决定易“通讯”之名,存“大学图书馆”之实,改称《大学图书馆学报》。  相似文献   

15.
1980年,编辑部收到一篇来稿,题目是《英雄幕后》。文章写的是一位农学院园艺系的女大学生,在农村扎根苦斗了二十多年,曾经得到党和人民给予的信任和荣誉,可是如今她却陷入了困境。文章题目很醒目,但“幕后”究竟有些什么,作者吞吞吐吐,什么也没有说明白。从文章本身来看,可以说“言之无物”,作者似乎还有点故弄玄虚;但文中写的这个人我熟悉,她是一个实干家。1962年《人民日报》曾有过报道,1976年《文汇报》、《河南日报》  相似文献   

16.
最近,重读了杨刚的《美国札记》。这是一本记述和剖析美国社会的通讯和文章的集子,共收了杨刚的十四篇作品。这些作品写作于一九四六年至一九五○年期间,已经是三十年前的东西了,作者去世也有二十多年了。然而,这本集子至今读来还以其对美国社会的真实生动的记述和明澈深刻的剖析而引人入胜。这是杨刚遗留下来的一部很可珍贵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专访”问题性“专访”是新闻记者带着社会生活和实际工作中人们共同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去作专门的采访,然后写成的访问记。譬如杨刚采写的《蓓蒂——美国社会问题的缩影》(1948年9月25日,见《中外通讯选》下集第959-966页)以及记者就某些商品的调价、新婚姻法的公布、招收研究生的制度、毕业生的分配、中年知识分子的生活待遇等问题对有关人员采访,都可以写成“专访”发表。问题“专访”的现实针对性是最强的。例如,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20年代,中国报纸上广泛报道过一个热门事件,人称“中国茶花女服毒案”。事件的主人公黄白英曾经与现代剧作家田汉相识,田汉给她写过一封题为《给一个“茶花女”的信》的信件,劝她不要仅仅学茶花女表面上的放浪形骸,而没能理解茶花女的“勇气和牺牲精神”。田汉的这封信在现代文学史上时常被视为法国作家小仲马的《茶花女》在近代中国产生影响的例证。然而黄白英实际上并未读过《茶花女》,她之所以被称为“中国茶花女”,大抵是南国社成员万籁天给她取的名号。虽然如此,这一民国初年的社会热点折射出《茶花女》在近代中国文化和社会中的真实影响。  相似文献   

19.
1957年春天,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杨刚因车祸受到剧烈的脑震荡,休养了几个月后,到报社来上班了。因为有脑震荡的后遗症——经常头痛,她在报社编委会中的分工有了一点变动,主要是负责审阅副刊大样。我当时是文艺部的一名年轻编辑,正好值班划副刊版样,经常送大样到她办公室去。这中间她曾精心修改过我写的一篇已经上了版的文章——涉及一个国际问题。那次我去取样时,她对我说:“你写的文章我改了一些地方。”我回到自己的办公室,细细看了修改之处,  相似文献   

20.
周倩 《大观周刊》2011,(19):232-232
翠翠是沈从文《边城》中的女主人公,是集真、善、美于一身的理想的艺术形象。她是全书之魂。也是《边城》中写得最成功的人物。沈从文在《老伴》、《水云》等文中说过,翠翠是南“绒线铺的小女孩”青岛崂山的“一个乡村女子”以及“身边新妇”(即夫人张兆和)三个原型“合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