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此文的出彩句是“他奔放豪壮的仙风道骨已为中华民族开创了文化史上另一个‘家’”;使其更加出彩的是——它前面有“他不知道”——后人将李白请回了“家”。  相似文献   

2.
李白生于一个祖辈经商的商贾之家。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万家”,从小就受到了多种思想影响。生在这样一个家庭而自己又不是专以儒术为业的李白,在他的诗歌中竞多次提到孔丘。而那个以“老儒”、“儒生”自许的杜甫,作品中提到孔丘的次数反而远远不如李自多,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力图解释这一问题。他们认为李白多次写孔丘表现了李白“不那么尊敬孔子”和“轻儒的思想倾向”;表现了李白“批儒嘲孔”的精神,甚至断定是李白“对  相似文献   

3.
眼神     
又是那种眼神……他依然坐在垃圾堆上,没有人过问,没有人帮助。有人说,他是个疯子,从家里跑出来的;有人说,他没有家,年轻时是个流浪汉;有人说,他是杀人犯,潜逃到这里的……可他的眼神告诉我,他不是!那天,我走近他,他惊恐地看着我,那双眼睛里流露出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我看着他。他眼里的恐惧渐渐消散。“孩子,有事吗?”我不知所措。“伯伯,你为什么不回家?别人下班都回家了。你没有家吗?”“孩子,你不懂得……”他给我讲起了他的故事——他有五个子女,每个人都在他的事情上推诿责任,谁也不愿意赡养,最后,儿女们把他赶出了家门……“伯伯,那…  相似文献   

4.
丁舒啸 《小学生》2006,(5):38-39
我的家不大,有三口人,就是爸爸、妈妈和我。看我——道来——“博爱座” “没事座”老爸我爸爸是南京某上市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他是我们家的顶梁柱。在厂里他忙这忙那,可是一回家,除了看报、看资料,就是看电视。看  相似文献   

5.
我们班人多,鬼点子也多。刚刚掀起过了一阵“弹指神功风”,而今又掀起了一阵“作诗风”。这回,“李白再世”,我们班的“李白”可多了。“唉,你考得如何?”陈嘉楠问“李白1号”。“李白1号”眼睛一眨,便大声吟道:“考后—看罢成绩泪纷纷,垂头丧气欲断魂,借问回家如何好?屁股开花无疑问!”他边吟边踱步,原来他数学考砸了。上课时的气氛是紧张的,可一下课,教室里便充满了“诗味”。同桌施展抢了个“李白2号”的称号。他眉头一皱,抑扬顿挫地吟道:“平时学习吊儿郎当,一到考试稀泥糊汤。老师报分心里发慌,回到家里乒乒乓乓。”看他那摇头晃脑的样…  相似文献   

6.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赏析:李白的这首诗叫《桃花潭绝句》,又叫《赠汪伦》。汪伦是谁呢?他是泾川(今甘肃泾川县)地方的豪士。他曾经写信给李白,说:“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等李白兴致勃勃地来到泾川后,汪伦才实话实说:“桃花是一个水潭的名字,实际上此地没有桃花。信上说的万家酒店,是指有一家酒店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一万家酒店。”李白被他的机智友好逗乐了,非但没有责怪,反而开怀大笑。汪伦款待李白游玩了几天以后,又赠送了他名马八匹、官锦十匹。离开的那天…  相似文献   

7.
<正>【主题导语】李白,作为中国诗坛上一个不可或缺的符号,他的英名与他的诗篇融入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血液,也融进了千百年来中华乃至世界无数景仰他、崇敬他、迷恋他的人的心中。中国只有一个李白,中国有没有李白不一样;世界也只有一个李白,世界有没有李白也不一样。所以,李白身后说李白,成为中国文化中一个长久不衰的话题。  相似文献   

8.
汪伦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听说李白被贬官后周游到湖北一带,很想认识这位诗人。他知道李白平生有两大嗜好:一是赏花,二是喝酒。于是他给李白写了一封信,说泾县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希望他到泾县畅游。李白兴致勃勃来到泾县,奇怪的是到达之后却不见一朵桃花,只见几家酒店,与信中所说大不相同,心中不禁疑惑起来。看着李白迟疑不解的神情,汪伦开心地笑了。他说:“我信中的桃花指的是潭水名,这里有桃花潭方圆十里,所以称十里桃花;我们这里酒店的主人姓万,人们便以万家酒店相称了。我何尝骗你呢?”李白听了之后,对汪伦毫不…  相似文献   

9.
    
冤! 他满脸阴云,心乱如麻,简直濒临崩溃。当清脆的铃声送走最后一节课,同学们纷纷收拾书本准备离开教室时,他却仍然默默地呆坐在座位上。那一串流言蜚语久久回响在他的耳畔,挥之不去——“呵,我们的班长,伟大的恋爱家!”“每天和陈美人一起上学,同进同出,中午都不回家吃饭,恋到何等地步!”  相似文献   

10.
无奈的高峰     
作为诗人的李白,被给予了太多的评价——杜甫说:“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赵翼说:“不属于雕章琢句,亦不劳于镂心刻骨,有天马行空,无羁绊之势。”余光中说:“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事实上,李白确是一位天才的诗人,是中国诗歌史上继屈原之后浪漫主义的最高峰,后人评价他是“百代词工之祖”。李白的诗飘逸豪放,语言流转自然。然而细品李白的诗,总会在洒脱的身后,牵扯出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别有然而对于李白,他是要兼济天下的,他以为自己可以做宰相。他无奈,他悲哀。在长安遇到贺知章,贺知章问他:“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  相似文献   

11.
找家     
小熊第一次来到田野上,望着田野上的一切,真是新鲜极了,小熊玩呀玩呀,太阳落山了,他才想起得回家了。“呜呜——”谁在哭,小熊扭头一看,是只小鸟。“小鸟,你怎么了?”小熊问。“我找不到家了。”小鸟哭着说。原来,小鸟是第一次出门,他玩呀玩呀,太阳下山了,也不知家在哪儿。  相似文献   

12.
核站买羊     
秦山核电站有位姓朱的同志,每年冬季来临,他都要到海盐镇买3头羊回家,卖羊的老伯给他过秤后,他付了钱,把羊装上车,直奔他的“家”——核电站环境应急处。在“家”里,他并不像常人那样烧煮羊肉,而是打开各种仪器,把羊肉放进烘箱烘干,然后在各种仪器的帮助下,一...  相似文献   

13.
回家     
人物众多,但聚焦于“外婆回家”——姨妈“回北京,回唐山,回太仓”,但不以为是“回家”,只有回到“小时候踩过的那片土地,她才露出舒心的微笑”;“一对刚来中国不久的英国夫妇”是作为外婆的“邻居”出现的,外婆断言“他们想家——住不长”。记事,由实到虚,用“寻找精神的栖息地”诠释标题“回家”!此文还需要升格,补充外公、外婆“回家”的超常举动。  相似文献   

14.
《三十六计》是我们班很多同学的掌中至宝,奇谋妙计自然在我们班也被应用得出神入化,我们班随时可以找到它的身影。“瞒天过海”之彭凯“瞒天过海”这招使用最为娴熟者非彭凯莫属。相信你已经猜到他使用此计之原因——作业没完成呗!今天早上,彭凯说忘带作业本了。老师问他为什么不带。他可怜巴巴泪眼汪汪地说:“昨晚忘装……”“那就回家拿去呗,去,快去快回!”彭凯大步流星,打道回家,可不一会儿(我们猜他准是在校门口逛了三圈)他就回来了,满腹委屈地回报:“没找着……”老师再赏他一通批,命他回去再仔细找,彭凯去了,又是三分钟,回来了:“家…  相似文献   

15.
【原文】“名师出高徒”,事实真的全是这样吗?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他“弟子三千,七十二贤”,可见有两千九百名弟子都很一般,其中还有白天睡大觉的被孔子斥之为“朽木不可雕也”的宰予。就说“七十二贤人”真正算得上高徒的实际上只有子路、冉有、颜惠等十来个。由此可见,名师未必出高徒。古今中外有很多高徒也未必出自名师。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铁棒磨成针的启示下,奋发努力,终于成为“诗仙”。李白即便有师,也不会多有名气。美国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因为爱提一些老师也答不上来的问题,最终被赶出了校门,只好回家由母亲教。可他…  相似文献   

16.
农家·农人     
家是农家,人是农人。夕阳在山,燃烧成火的模样。父亲站在村外那条斜坡上努力地朝路口张望——父亲又在等我归来了。不识字的他竟精确算出了我回家的日子。我远远见了,心里一酸,便飞跑过去。那边,父亲早已快步下了坡。“累了吧?”父亲接过我的背包。“不累。”我和父亲并肩走着,竟高出他许多。  相似文献   

17.
《赠汪伦》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给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传统诗歌教学——朗读、字词解释、串解全诗这三步曲,学生早已感到乏味。因此,教这首诗时,我用愉快教学法进行教学探索,效果很好。具体设计如下: 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唐代有个叫汪伦的人,他十分仰慕诗仙李白的才华与人品,很想结交李白。但自己怎样才能将闻名天下的诗仙请到家呢?他左思右  相似文献   

18.
“铁杵磨成针”讲的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故事。李白小时候在学堂读书,颇感枯燥,决定逃学。路上,他遇见一位老奶奶在路边一块石头上磨铁杵,感到很好奇,就问老奶奶磨铁杵做什么用。老奶奶告诉他,她要把那根铁杵磨成缝衣服用的针。李白大为吃惊,问:“这么粗的铁杵什么时候才能磨成针?”那位老奶奶信心十足地告诉他:“只要你坚持,总有一天铁杵会磨成针。”老奶奶的话启发了李白,于是李白放弃回家的念头,返回学堂,从此勤奋学习,终于成为“诗仙”。这个故事一直被成人作为教导孩子要有恒心的道德范例,他们希望孩子能像李白一样领悟其中的道理,…  相似文献   

19.
胡桂芳 《学语文》2006,(6):38-39
回家,多么温暖的字眼,也是一个多么稀松平常的举动。而当在这两个字前面加上另两个字——“请你”,那么,是“请你同家”?不,更准确地说,是“请你替我回家”。因为,那是我的家,我日日夜夜痛苦思念并为之辗转反侧的家,我想回却暂时无法回去的家。  相似文献   

20.
王泽风 《新读写》2023,(12):36-37
<正>李白,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继屈原之后,李白将浪漫主义发挥得淋漓尽致。下面我从李白的名篇中一步步揭开他浪漫背后的神秘。酒与人的统一——《将进酒》:豪放背后的低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生的目的是什么?李白认为是及时行乐。作为一个自我世界的陶醉者,作为一个社会洪流中的定石,他是真正的主动者,他的自信让他不会为世俗的眼光改变自己的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