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上月揭晓,贾平凹的《秦腔》以全票通过摘取桂冠。之前在起点中文网的读者调查“谁最有希望获得本届茅盾文学奖”中,有近30%的网友认为《秦腔》可以问鼎桂冠,呼声最高,此次得奖可谓众望所归。贾平凹表示《秦腔》得奖既意外,也不意外。他说:“在我的写作中,《秦腔》是我最想写的一部书,也是我最费心血的一部书。  相似文献   

2.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上月揭晓,贾平凹的《秦腔》以全票通过摘取桂冠。之前在起点中文网的读者调查谁最有希望获得本届茅盾文学奖中,有近30%的网友认为《秦腔》可  相似文献   

3.
贾平凹的《秦腔》以全景式的视角,俯瞰当代中国农村的现状,再现当下农村的生存图景,描绘了性格各异的典型人物,展示了当代农民在社会剧变中精神的复杂多变,是对乡土文学传统模式的突破,不仅对当代文学创作有重大启示,而且直接关乎"三农"建设。  相似文献   

4.
长篇小说《秦腔》中的人物有三种类型,形成了三个层次的矛盾,形象化地表现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怎样从封闭自足的状态逐渐走向瓦解,昔日的英雄走到了末路穷途;作家对夏家人物之命名,表现出现代化的咄咄逼人之势对传统的冲击以及传统文化的分崩离析。总之,贾平凹以人物一一对应其文化境遇之方式,完成了对故乡的深情告白。  相似文献   

5.
贾平凹的小说《秦腔》融入了作者对关中地区农村生活的深切体验。那里的土地、那里的乡亲、那里的语言,同样浸染了贾平凹写作的整个过程。文章以《秦腔》中的语言为对象,从语言的通俗性、幽默性、哲理性以及语言形式的多样性出发,对其语言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寻贾平凹作品的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6.
贾平凹借生活之恶逼出艺术之美,作他牧歌的咏叹与沉重的悼唁,他以缺失观照缺失,还原了生活现场,疯癫、非理性的话语与行为实际上是贾平凹关于社会变革的命名和按语。贾平凹处于新旧结合的夹缝中,暗淡地转看周遭此起彼伏的尘世人生。贾平凹写了社会变迁,同时,社会变迁也写了贾平凹,特别是他的困境。贾平凹叹息田园生气的不再、一种生活方式的消逝,从而深化了他关于困境的反映。小说的琐碎写法正是困境看法的映射。贾平凹热心于“裂变”的试验,秦腔是贾平凹的精神药方。  相似文献   

7.
雷达对2005年中国小说作了评述,在“突破欲望层面:由家族、乡土、政治化进入民族灵魂”的标题下,对毕飞宇的《平原》与贾平凹的《秦腔》作了评析,录如下.  相似文献   

8.
贾平凹之于中国当代乡村叙事,很大程度上具有"标本"的意义。综观其30多年的创作,清晰传递出中国乡村现实与乡村叙事变迁与更迭的脉动。2005年问世的《秦腔》,在赢得巨大赞誉的同时,也招致严厉的批评。在贾平凹的乡村叙事谱系上,《秦腔》似乎表现出终结之意。无论对乡村新现实的发现,还是表现手法的新探索上,都表现出与此前迥异的品格。  相似文献   

9.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以秦腔这一民间传统艺术为线索,将清风街一系列“泼烦琐碎”的事情贯串在一起,着力表现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没落与颓败。《秦腔》主要从秦腔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衰落、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传统道德的沦丧三个方面着力表现传统文化的没落。《秦腔》是一曲传统文化没落的挽歌。  相似文献   

10.
1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茅盾文学奖自成立之初的众望所归已渐渐沦落到大众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地步,而它的变迁也同时映射了时代巨变带来文学处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茅盾文学奖(文学评奖)与获奖作品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价值生产关系,而是受到茅盾文学奖(文学评奖)在文学场域中的位置以及位置与不同历史阶段文学场域之间张力关系的影响和制约.因此,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古代历史题材作品、现实题材作品在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所占的比例有很大变化,这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学场自主性在增强、读者对文学场有效介入,以及茅盾文学奖在文学场域中位置的不断变化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3.
通过获得茅盾文学奖的现实题材作品来考察茅盾文学奖的生产机制.论文提出:茅盾苘文学奖与获奖作品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价值判断关系.一方面受茅盾文学奖在文学场中的位置的制约,现实题材的作品必然会在历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占有一定的比例;同时,在文学场逻辑的作用下,这种比例关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变化的程度和大小必然又受到茅盾文学奖在文学场中的位置以及与此位置相匹配的配置的规范和框架.  相似文献   

14.
理性地看待文学评奖,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茅盾文学奖评奖的合理性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以文学场中的“他者”为参照。如何将某种具有限定性的文学评价标准普遍化是进一步完善茅盾文学奖评奖的合理性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茅盾的《女作家丁玲》、《丁玲的〈母亲〉》、《丁玲的〈河内一郎〉》三篇评论为基础,评介了茅盾论丁玲创作的时代意义和审美分析,以及丁玲创作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戏曲学史上,20世纪发现戏曲文献犹如一座庋藏金玉、胪列珠玑的煌煌宝库,令人叹为观止,欣喜不已.作为中国古代戏曲文献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戏曲学意义,其大致可概括为恢复戏曲历史风貌、揭示戏曲文献特征、提供戏曲交流资讯、审视戏曲生存环境、拓展戏曲研究视野等五个方面.深入分析、细致解读它们的意义指归,对全面观照和系统把握中国戏曲文化的魅力、地位、影响具有转换观念的推动作用与提升认识的促进功能.  相似文献   

17.
作为茅盾文学奖的研究专著,《茅盾文学奖研究》完整、辩证地概括了茅盾文学奖之“制度——美学”、“文本——美学”以及“比较——美学”,在整体把握对象的同时,充分运用西方文论对茅盾文学奖进行了学理层面的阐释.该著聚焦于茅盾文学奖本及其获奖作品进行论析,拓展了茅盾文学奖研究的学术视野.  相似文献   

18.
<英雄时代>是柳建伟的系列长篇小说<时代三部曲>中的第三部,荻第六届"茅盾文学奖".从表面上来看,它是一部歌颂时代英雄、弘扬时代主旋律的小说,但实为一部"盛世危言":小说不仅全方位、深层次地描写了"盛世"时代所隐伏着的危机,而且还揭示了危机产生的深层根源、对所描写的社会丑恶现象则予以了谴责、写出社会转型在人性层面造成的震撼,同时,艺术形式大气而又典雅,堪称一部"大作".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茅盾文学奖作品汉英平行语料库和英语国家语料库(BNC)中的小说库,对茅盾文学奖作品英译本的翻译共性进行研究。文章采用语内对比模式,以罕用词和高频词为检索项,考察茅盾文学奖作品英译本范化特征的存在情况,并从译者因素进行了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戏曲的种类繁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古老剧种———秦腔,在其悠久绵长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作为祖国文艺百花园中的奇葩,深受西北地区人民群众的喜爱。如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的冲击,秦腔艺术的保护与发展面临很多困难。为了使其走出低谷,焕发生机,秦腔艺术的改革和创新已成为时代赋予的重要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