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隔着窗外淅淅沥沥的春雨,学生们“游历”在《林海》中。琅琅的读书声从耳边响起:“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的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够描绘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当思绪还在内蒙古兴安岭上遐想时,一只小手高高举起,打破了美丽的景致。生:老师,我看作者虽为大作家,但这里却用错了一个词呢。画家总是“画画”,怎么会是“写画”呢?语毕,满堂哗,前前后后的小脑袋凑拢来,声音在耳边此起彼伏。生:我觉得用上“写”,说明绿颜色变化很快,如果不用“写”,而是“画”…  相似文献   

2.
隔着窗外淅淅沥沥的春雨,学生们“游历”在《林海》中琅琅的读书吉从耳边响起:“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的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够描绘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当思绪还在内蒙古兴安岭上遐想时,一只小手高高举起,打破了美丽的最致。  相似文献   

3.
[案例]前几天听一位教师讲《剪枝的学问》一课 ,学生初读课文后 ,教师检查了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再读课文 ,让学生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尔后 ,他分别请5位学生分小节朗读课文(课文共5个自然段) ,在学生读到相应的自然段时 ,教师把“满怀好奇”一词板书在黑板上 ,并告诉学生这是文章中写“我”心理活动的词语 ,又提醒学生下文还有一些描写“我”心理活动的词语 ,在听其他同学读课文时注意把它们找出来。课文读完 ,学生也分别找到了其他表示“我”心理活动的词语 :“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 ,教师也一一把它们板书在黑…  相似文献   

4.
《黄河的主人》全文464个字,但写艄公的文字并不多,课文中直接描写艄公,也是赞美艄公品质的,即课文第8自然段。这一自然段是这篇课文的“文眼”,是整篇课文的总结。作者袁鹰直抒胸臆,不惜浓墨重彩,不惜溢美之词,正面描写艄公。作者用4个词语“勇敢”、“智慧”、“镇静”、“机敏”赞美艄公,称赞艄公“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写得激情澎湃、激荡人心。  相似文献   

5.
案例师:同学们,学到这儿,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生A:课文第十自然段写“到了河伯娶媳妇的日子,漳河边上站满了老百姓”,我觉得“站满”一词用在这里不够准确。师:你能说说不够准确的理由吗?生A:因为课文第一自然段写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而这里又写漳河边上站满了老百姓,这不是前后矛盾吗?师: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师面向其他学生)同学们,你们有和他一样看法的吗?生:我也认为“站满”一词用得不够准确,因为课文第六自然段写“有女孩的人家差不多都逃到外地去了”,所以这天漳河边上不可能站满了老百姓。生:还有,课文第八自然段写到邺“年…  相似文献   

6.
《苏州园林》教学片段摘记: (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快速读课文,说说自己喜欢哪一部分?并谈谈理由. 生1:我喜欢第5自然段,这一段作者用了拟人和打比方的修辞方法,把苏州园林描写得很美. 师:对,作者用优美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花草映衬的美丽图画.还有谁来说一说? 生2:我喜欢第4自然段,这一段写了假山的堆叠,写了池沼和其他景物的配合,还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活泼戏耍的游鱼,充满生气,让人觉得真的是“如在画图中”.  相似文献   

7.
一、边读边悟 《西湖的绿》一文语言流畅,意境优美,很适合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比如第3自然段中写飞来峰、灵隐寺的“绿”,写得苍翠,有气势,让学生感情朗读,在读中去感悟大自然的壮美及“绿”所表现出的意境。  相似文献   

8.
一、词句训练词句训练应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在进行《海滨小城》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浩瀚”的意思.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找出作者的观察点即“街道的巨头”,再让学生思考:“课文中用哪个词描写了大海的样子?”学生回答:“课文中用‘浩瀚’一词描写了大海的样子.”我继续问:“‘浩瀚’是什么意思呢?”学生联系前文可以答出:“‘浩瀚’是指海水广大无边的样子.”  相似文献   

9.
《中彩那天》是人教版第五册一篇新选的记叙文。文章通过父亲解决“道德难题”告诉学生:“诚实+信用=财富”这一道理。备课中,我对本课作了如下教学设计:一、略读课文,初知文章大意首先板书课题,从解题入手:同学们知道彩票吗?什么叫“中彩”呢?如果你家中了头彩,你和你家人会是怎样的心情?可是文中的父亲中了彩之后,却没有一丝喜悦,为什么呢?在学生轻读课文,克服生字词障碍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让学生标画出哪些自然段是写中彩“那天”的事情的;哪些自然段写的不是中彩“那天”的事情。学生带着问题略读课文…  相似文献   

10.
《可爱的草塘》(九义教材六年制第九册第5课)是一篇文笔清丽,描写细腻,借景抒情散文.全文紧扣“可爱”,着重写了北大荒草塘的“优美景色”、“丰富物产”、“奇特风光”三方面的内容,由浅人深,由表及里地抒发了作者对草塘越来越深的爱.教学时,可根据课文的特点和本组“理清课文的条理”的阅读训练重点,紧抓题眼,层层导读,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入境悟情;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相似文献   

11.
以下片断是有位教师在教小学语文第八册课文《趵突泉》第二段的教学过程 :教师 :“这段描写趵突泉的泉水 ,你最喜欢哪一句?谁愿意说说 ,并把你喜欢的理由与大家分享一下。”学生 :“‘一溪河水 ,清浅 ,鲜洁 ,’我认为这句很简洁。”教师赞赏地重复 :“简洁。”学生 :“我喜欢‘岸边的垂柳倒映在水面’的优美意境。”教师发出会心的微笑 :“大家和这位同学一样闭上眼睛体会一下优美的意境。”教师 :“大家对喜欢的句子理解得真好。老师最喜欢第三句 :‘假如没有趵突泉 ,济南会失去它一半的妩媚’ ,妩媚这个词写得很传神 ,你们怎么体会这一句…  相似文献   

12.
一、教学难点课文第3自然段最后一句“船头飞溅起来的浪花.唱若欢乐的脉。”与全文最后一句“啊,我仿佛听见大海正在唱着一曲新用。”二、难点分析大海会唱歌吗?为什么说大海在“咽歌”,大海唱的是什么歌,这是理解这两句话含义的难点所在。三、难点突破文中两次写大海在“唱歌”,是把人的行为特点“赋予”大海,即把大海当做人来描写,这是拟人的写法、那么,作者为什么写大海在唱歌?大海唱什么歌呢?对于文中这两句话的含义,应当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1.联系海港繁忙景象,来理解“浪花唱着欢乐的政”。教学第2自然段时,宴…  相似文献   

13.
《蓝树叶》是第三册的一篇讲读课文,叙述了在一堂美术课上,李丽向同位的林园园借绿铅笔的事。全文分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李丽正要画树叶,可是绿铅笔找不到了;第二自然段写李丽向林园园借绿铅笔,林园园吞吞吐吐地说她还没有画完呢;第三、四自然段写李丽再次借绿铅笔,林园园要求她注意不要削,不要用力,不要画得太多,还皱眉头,李丽没有接她的绿铅笔;第五自然段写李丽拿起自己的蓝铅笔画了树叶,林园园不由得脸红了。本课教学重点是训练朗读,理解内容,并能分角色朗读。为了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建议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  相似文献   

14.
教法来之于对教材的钻研我刚拿到《燕子》这篇教材,心里是什么法儿也没有的。就是那么看了一遍又一遍,才看出了点“道道”来。就拿第三节来说,这一节共有两句话,写了燕子飞行的情景。燕子飞得怎么样呢?课文是通过“斜”、“掠”、“沾”等词的描写,展示了燕子飞得很轻,很快,很美的情形。我这样理解课文后,教的时候,就提出了以下两个问题,让学生边读书边思考: 1、默读第三节,看看这节有几句话,每句话写的什么,这节总起来写的什么。 2、划出描写燕子飞行姿态、动作的词,想想  相似文献   

15.
有这样一个例子:著名教师支玉恒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问学生:“课文哪一个自然段写得最美?”然后他让学生自由议论。有的认为写“山”的那一段最美,它写出了山的奇、秀、险;有的认为写“水”的那一段最美,它写出了水的静、清、绿;还有学生认为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得最美。这个意见出乎许多人的意料之外。我们来看《桂林山水》的第四自然段: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一段将桂林那奇、秀、险的山和静、清、绿的  相似文献   

16.
《养花》这篇课文写得很有特色。在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中心,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理解内容,学习写作知识呢?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一、抓“乐趣”——明中心课文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在解题  相似文献   

17.
一位教师在教《林海》(第十册)一文时,学生提出:这篇文章是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来写的,后面又说“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如果文章的标题用“兴安岭”不是更好吗? 《林海》这篇课文确实是围绕着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叙述了这个原始森林美丽的景色,并展开联想。但以全文的内容看,主要是围绕大兴安岭的美丽和富饶来写的。“林海”一词有“象海一样辽阔的原始森林”的意思,这中间既有“美  相似文献   

18.
《威尼斯的小艇》是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一篇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相结合的典型课文,课文的第4自然段紧紧围绕"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这一特点,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对人物的动态进行了描写.为了让学生掌握"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表现人物特点"这一写作方法,在对这一自然段进行仿写练习时,我们教研组的老师经过研讨,巧妙地运用了变式训练的方...  相似文献   

19.
《古井》是一篇讲读课文。文章虽短,却集境、情、理于一体,是一篇感情真挚、意境优美、哲理深刻的课文。教学时可分四步进行。一、初读感知教学时可设计几个问题: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2.文中写了古井的哪些事?3.哪几个自然段的意思联系得比较紧密?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然后通过检查初读情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林海》(五年制第十册14课)是我国著名作家、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中景丽、物美、情挚,读后令人感到无比的亲切舒服。景丽。老舍先生宛如一位丹青妙手。他写大兴安岭,着眼于绘形。你看那岭“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绵延起伏,温柔可亲。他写林海,工于调色。在他的调色板上,绿色是那样变化无穷:“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的难以形容。”特别是“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象海边的浪花吗?”这一具有三重修辞格(比喻、拟人、反问)的句式,简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立体的彩面,使人感到一种说不出来的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