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代兵法举世闻名,《六韬》以"规模阔大、本末兼该"著称,具有深刻的军事研究价值。其中论及的某些军事规律,在当今社会的其他方面仍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将《六韬》中的思想与今天的企业领导学相结合,从企业领导的自身完善、人才选拔到员工激励,《六韬》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曾国藩早做京官期间,就目睹了“士大夫司于优容苟安,榆修袂而养加步,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之风”,觉察到清政府的腐败和社会风气的败坏,且“痛恨次骨”。①他提出的救世之道是选拔人才,整顿空治。在《应诏陈言疏》中说:“今日所当讲求者,惟在用人一端耳”②。他还在《应诏陈吉流》中提出了关于“转移人才之道”、“培养人才之方”、“考察人才之法”;又在《书札》、问记》、《杂著》、《治兵语录》等篇章中,总结出了“访求人才之道”、“任用人才之方”、“待遇人才之法”等一整套的人才理论和作育人才的方法。曾国藩这种以…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六韬》中“文韬”、“龙韬”对军事人才的选拔、考核、使用等原则、标准与方法对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和管理的借鉴意义。提出了“民本思想”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趋势,“选人、用人、留人”是企业管理者用人之道,“五材、十过、六守”是选人的重要衡量标准,“八征“是选人的基本方法,“上贤、举贤”是用人的可靠途径,“赏罚激励”是留住人才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六韬》论     
《六韬》提出的兵端启自道德,文治先于武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修德爱民为国务之首要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是较一般兵书更高明的地方。《六韬》论军事以战术研究为重点,并及谋略、组织、兵种、兵器等方面,就其内容广度而言较之现今看到的《孙子》《吴子》《三略》等书要丰富。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六韬》思想对企业人才运用的启发,提出了现代企业在人才运用中应注意的原则和方法。现代企业要认识到,做好人才的规划,实施合理的人才战略对企业至关重要。企业在人才被识别、挖掘出来后,企业要合理使用人才,以科学的机制确定人才的在企业中所能带来的最大效益,为人才开创发挥潜力的平台,采取措施激发人才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6.
《六韬》格局宏大,重视大战略,是先秦兵书的集大成之作.《文韬》《武韬》讨论政道,即政治战略,核心包括“公天下”政治革命理论和对以“圣人”为核心的政治秩序、统治谋略进行必要的规范,为圣人取天下、守天下提供了政治哲学依据和政治实力保障.《龙韬》讨论兵道,也就是军事战略问题,详细论述了军队作战司令部的组成、将帅在战争中对军队的绝对指挥权以及情报在战争中至关重要的作用.《虎韬》《豹韬》《犬韬》讨论兵法,即具体战术问题,在对军用、军备以及阵法等问题讨论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战场上常见的一些战术原则,尤其注重特殊兵种、骑兵的使用等.  相似文献   

7.
通过文献整理法将《六韬》中有关将帅选拔、考核、激励等方面内容与现代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培养、考评结合起来,探索了《六韬》管理智慧在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六韬》是我国先秦名兵书,唐孔颖达首先对该书产生怀疑;宋代疑古之风盛行,真伪问题一直成为争论的焦点;元、明、清及近代学群起而应之,对《六韬》疑而不信,认为该书是一部伪作。通过对存世献与地下出土资料的考证,《六韬》确为先秦之作无疑。  相似文献   

9.
《周易》之中 ,有《损》《益》两卦 ,在古代备受推崇。在古人看来 ,《损》《益》两卦充分体现了“变通趋时”、“与时偕行”的观念 ,是对《周易》“时”观的高度概括 ;它体现了“损上益下”、“以上下下”的为君之道 ,以及君子的全身之道 ,凝结着儒家改过迁善、提高精神境界的价值追求 ;更为突出的是 ,它还集中体现了天地之道和《周易》学说的基本特征 ,《损》《益》之道也就是《易传》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 ,由此 ,“足以观天地之变” ,“足以观得失”。正因为如此 ,古人青睐《损》《益》两卦 ,高扬《损》《益》之道 ,也就不足为奇了。  相似文献   

10.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评说《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不能偏离这个核心。《老子》论道,涉及音乐的话虽然只有四旬,却体现了“道”是音乐的灵魂,音乐是“道”的音、声外现的思想。“大音希声”是《老子》音乐审美的至高境界;“音声相和”是《老子》音乐审美的标准;“五音令人耳聋”是《老子》的音乐批判的准则;“乐与饵,过客止”是《老子》的音乐审美追求。这四句话共同体现了“道为乐魂”的音乐美学思想。“道为乐魂”是《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实质。  相似文献   

11.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唐·高适《燕歌御)“美人二八颜如花,泣向春风畏花落。”(唐.顾况《悲砌)“厚赂珠玉,娱以美人。”(《六韬·文伐》)“贾母又道:‘凤丫头和平儿还不是个美人胚子?你还不知足?’”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六韬》中的管理知识,提出在《六韬》中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要义,应懂得如何识人用人。管理者礼贤下士,才能将天下人才为我所用,才能得到下属的信服和恭敬。只有懂得能识人、会用人,治国才能国泰民安,治军才能兵强马壮,打仗才能百战百胜。  相似文献   

13.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课文的一些字词值得商榷。1、教材第17页资料卡片引用唐朝张籍的’《贾客乐》:“夜夜算络眠独迟,金多众中为上客。”原来的版本是“夜夜算缗眠独迟”。“缗”,古代穿铜钱用的绳子,又指古代计量单位,  相似文献   

14.
从象状和内容两个方面对《老子》之“道”、“一”进行了研究。认为《老子》之“道”、“一”二者都具有实体、过程、原则之义,这三方面的内容又渊于一源;《老子》对“道”之象状的直接描述虽惜墨如金,但它使用了“以‘一’写‘道’”的形象笔法对其作了泼墨尽写,这一笔法是《老子》所从属的荆楚文化的典型特点  相似文献   

15.
《原道》篇是《文心雕龙》全书的枢纽之枢纽。《原道》开篇首句之“德”和《原道》之“道”相对,起呼应、点题作用。“道”指制约万物的普遍规律,“德”指具体事物的特殊规律,含有“得道”,即具体事物体现“道”之意。自然之道无时无地不存在,体现自然之道的文也无时无地不存在;有此广大普遍存在之属性,故有此广大普遍之功能,所以“功能”与“属性”这两种对立的解释是可以统一的。刘勰“人文之元,肇自太极”的论断,不是说“太极”状态下便有了“人文”,而只是说追溯“人文”的始因,也要追到太极,他看到了“人文”和“太极”的同一性。刘勰所持的基本立场观点是儒家的,但他总结出的“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是研究了儒、释、道众家的概括而不只儒家一家。他夸大了儒家圣人对自然之道的认识,是他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相似文献   

16.
由于教师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择师不可不慎也”①;历代人们对为师者提出的标准和要求都很高。人们历来将师与道并重,《学记》有“师严道尊”,《中庸》有“修道之谓教”,王通《文中子》有“道之所存,惟师所存”,韩愈《师说》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相似文献   

17.
《大学》是中国传统的道德经典之一,它与《论语》、《孟子》、《中庸》一起,并称“四书”,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作品,也是传统社会的道德教科书。“大学”语义有二:一是所谓“大人”之学,即培养“大人”即道德上的合格人才的学问;二是古代大学的教育。二者之中,前者意义更普遍,“大学之道”即古代造就道德上的“大人”的途径。《大学》明确提出了两条最基本的道德修养原则,即“三纲领”说和“八条目”说,这两条道德修养原则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建立了道德教育文化思路1.明明德“明明德”是“大学之道”的始点与基础,其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基本观点 ,即得人才方能得天下的观点。蜀国之所以能与魏、吴成三足鼎立之势 ,其根本原因在于刘备和诸葛亮能用人。刘备用人的“仁治”之道和诸葛亮用人的“法治”之道 ,这两条路线各有不同的特色 ,在蜀国的建立和发展中 ,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各自的特点又都为蜀国的灭亡留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19.
《文心雕龙》的《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是全书的“枢纽”,即总论部分,而《原道》则是枢纽之枢纽。《原道》之“原”,意为本原,“道”指“自然之道”。“原道”即包括一切文章作品的文学本原于“自然之道”。刘勰讲“自然之道”的“自然”,意为本然、天然、自然而然而非自然界或自然科学之自然。“自然之道”即本然、天然、自然而然的道理或规律。刘勰讲文原于自然之道的理论,对新闻也颇有启示,细细想来,新闻又何尝不本原于自然之道,其产生何尝又不符合自然而然的道理或规律?一《原道》开头就讲:“文之为德也…  相似文献   

20.
孔子的大学之道与六经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十有五而志于学”,首先学的是《诗》.“三十而立”,是立于《礼》.“四十而不惑”,是因为深刻领会了《书》.“五十而知天命”,是因为深刻领会了《易》.“六十而耳顺”,是因为深刻领会了《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得益于《春秋》的创作.孔子从一个苦难的少年成长为中华民族世代景仰的圣人,他用一生的不懈追求实践了他自己所开辟的,以六经为主要教学内容,目的在养成个体和谐人格的大学之道.追随孔子的大学之道,我们的大学一定能培养出人格完美的人才来,和谐社会的理想亦庶几可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