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的社区矫正的发起模式主要是国家机关主导模式,但在实践层面的运作模式上并非是单一、完全吸收其他地区性的;构建我国本土化的社区矫正机构模式,需要正确看待社区矫正试点与我国现行法律框架的冲突问题,在此基础上应允许各地因地制宜,大胆实践。  相似文献   

2.
社区矫正对象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区矫正制度在未来的发展空间和实际效能。作为试点阶段的权益之计,目前将社区矫正的适用对象划定为“五种人”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选择标准不统一和发展空间狭窄的弊病。因此,有必要在重新明确社区矫正的定性以及社区矫正的适用条件的基础上,将开放式处遇对象、刑释人员和劳教人员纳入社区矫正的对象范畴。而要实现这一拓展,取得刑事政策、刑事审判、矫正技术和社会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社区矫正制度是现代各国刑罚发展的新趋势,我国也正式将社区矫正写入刑法.文章首先阐述了社区矫正的含义及理论基础,然后对我国社区矫正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对国外社区矫正法律实践的比较分析,最后就如何完善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4.
社区矫正缘起于英国,盛行于欧美国家。我国近年来也开始探索社区矫正并开始试点,作为一种非监禁化的刑罚执行方法,它也应该受到人民检察院的检察监督。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主要内容在于社区矫正措施和程序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5.
社区矫正的性质不仅仅是一种刑罚执行活动,而是一种复合型的处遇方式,既包括刑事执行活动,也包括行政执行活动。对社区矫正的性质作出这样的解释,不仅可以完善我国法律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而且还可以完善严密预防犯罪的法网。刑罚目的统一论和刑罚人道主义思想,为复合型社区矫正制度的设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从2003年起试点,社区矫正工作在我国实践已有14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社区矫正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持续跟踪完善社区矫正制度,加快推进立法,理顺工作体制机制,加强矫正机构和队伍建设,切实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水平。近年来,各省市地区广泛动员各种社会资源共同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形成了专业社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矫正小组、志愿者团队、群众组织等多股各具优势的队伍,打造多维度帮扶的参与格局。如何创新社区教育,推动社区教育发展,是学界和实务界一直在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社区矫正是指被判处管制和剥夺政治权利、被宣告缓刑、被裁定假释以及被决定暂时监外执行的罪犯在社区里接受服刑、监管、考察和矫正的一项刑罚执行制度,它以避免再犯和复归社会为目的,以个别化、社会化、人道性为原则;社区矫正是行为规制、思想教化和心理矫治三方面的统一,司法行政机关在社区矫正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由专业矫正人员与社会志愿者共同组成。  相似文献   

8.
开展社区矫正试点,是我国量刑及刑罚执行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也是我国司法制度改革的重要一环。在我国现行的司法体制下,无论是监禁刑罚执行还是社区矫正无疑都是以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为前提,社区矫正工作离不开人民法院的参与。然而,法院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应如何定位,当前试点实践中法院参与的具体活动是否合理、合法,效果如何,法院到底应以何种身份、何种方式具体参与社区矫正,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9.
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已试行9年,但社区矫正适用规模没有明显扩大,社区矫正的优势未充分体现,有观念上的障碍、立法和制度上的制约和行刑社会化基础薄弱等原因。理性看待社区矫正的安全性是推进我国社区矫正发展的认识前提。扩大我国社区矫正适用规模的路径在于,确立和贯彻监禁矫正必要性原则,完善现行刑法有关社区矫正适用的规定。外延式的发展模式是当前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发展的主要模式,但应遵循渐进式的发展步骤。  相似文献   

10.
社区矫正是在社区中对罪犯执行刑罚的活动,近年来成为我国刑罚执行改革的重要举措。正确理解社区矫正的性质、特点和意义是支持社区矫正刑罚执行改革的前提,而借鉴世界刑罚领域社区矫正的先进经验、加强社区矫正的执行管理则是推动我国社区矫正成熟和完善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1.
社区矫正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一种刑罚个别化,刑罚轻缓化,行刑社会化的趋势。在我国也有广泛的施展空间,对于犯罪人的改造、重新回归社会大有益处。但在实践过程中,还需要一系列相关的制度保证。本文讨论了社区矫正制度的发展历程、理论探源,在我国发展的基础以及需要完善的方面等。  相似文献   

12.
为了更好的控制和预防犯罪,近年来我国推行社区矫正的试点工作。并在刑法修正案(八)中明确规定了社区矫正制度的负责部门。社区矫正在我国的实行,是预防犯罪的需要,是我国刑罚制度改革与国际接轨的需要.是实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需要。在过去社区矫正的试点阶段,我们总结出了许多实践上的经验,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的问题。实践证明,社区矫正对预防犯罪、降低重新犯罪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我国在此方面刚刚起步.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笔者认为,社区矫正工作不仅是一项执法活动,也是一项社会工作。具有专门性与群众性。要在社区支持下达到社区矫正的预期目的,必须充分重视社区矫正辅助力量的资格、素质与培养。笔者试对社区矫正辅助力量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作用及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作一探讨,以期为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提供些许建议。  相似文献   

13.
犯罪引发于文化冲突,终结于文化调适。社区文化既是实施社区矫正的门槛,又是促使犯罪人由犯罪人格向社会人格回归的酵母。社区矫正应从文化接纳入手。加强宣传和引导,促进人们树立“以人为本”的刑罚理念,加强相应的组织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提倡人文关怀,为服刑人员设计共性与个性相兼顾的行为规范,整合构建开放、和谐、互动的动态文化环境,促进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4.
社区矫正制度的建立能充分体现宽容精神和人性关爱理念,能实现罪犯回归社会的目标,符合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笔者试图通过分析我国目前在社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社区矫正的完善谈个人浅薄之见。  相似文献   

15.
我国历来重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处理,确立了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形成了区别于成年人犯罪的处置体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现阶段我国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矫治措施仍是将其集中在相对固定且封闭的场所进行管理,尚缺乏独立、协调、统一的教育矫正机制.社区矫正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行之有效的行刑社会化方式,充分体现了我国青少年犯罪再预防的刑事政策,符合对未成年犯行刑的非刑事化、非监禁化和轻刑化的国际刑罚执行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社区矫正是国家一项刑罚执行措施与罪犯改造制度,是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一种与监狱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反映了现代刑罚“报应主义”向“目的主义”的转变。社区矫正工作有其自身的特征和发展规律,但社区矫正工作在理论基础、法律依据、法律程序、具体工作方法等方面存在缺陷,诸多热点和难点问题都亟需解决。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我国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现状的描述,分析了当前我国社区矫正适用率过低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和后果,从而引发对我国现行假释制度适用不足的认识和思考,在阐明假释制度在刑罚执行中的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对假释制度的适用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观点,以及完善我国假释制度的四点对策。  相似文献   

18.
英国和美国同属于英美法系国家,两国有着许多相通的文化传统和法律意识,特别是在社区矫正的法律实践中,都经历了从萌芽、定型到完善的发展历程。探讨和借鉴英美社区矫正的历史发展进程,对完善我国法律制定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强调政府职能的调整和优化,主张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让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共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社区矫正制度设计和安排应以公共管理为指导,使社区矫正管理真正成为政府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公共管理行为。在社区矫正公共管理中,是将社区矫正管理作为国家或政府的职责和义务。社会力量将以独立力量参与到社区矫正中,通过这种特殊的社会治理结构实现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矫正和教育。社区矫正制度由国家主导的一元体系转向"国家一刑罚、社会一矫正"的二元体系。  相似文献   

20.
现代意义上的社区矫正制度肇始于19世纪中叶,人道主义以及教育刑理论的流行使公众将注意力由对犯罪行为的惩罚转向了对罪犯的矫正,刑罚执行的场所也开始由监狱转变为社区,缓刑、假释等非监禁刑的适用构建了社区矫正的基础。同时,随着刑罚理念的更新、刑事政策的转变,社区矫正在缓刑、假释制度的基础上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