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0年代是中国20世纪文学创作的高峰,尤以小说为甚。女性文学崛起、文学期刊互动、读者素质提高,现代教育机制、公共服务体系下形成的较为完善的文学接受机制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小说的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
凌叔华是新文学初期活跃于文坛的少数女作家之一,其小说创作成就主要集中在20世纪20、30年代。关注女性生存、审视女性弱点,揭露军阀罪恶、谴责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和老少皆宜的儿童小说是其三大主题。细腻的女性观察,柔美、幽深的诗的意境和精巧的现代小说结构布局形成了凌叔华小说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凌叔华20世纪20、30年代的小说创作以不容忽视的成就垂名中国现代文学史。  相似文献   

3.
王林 《襄樊学院学报》2014,35(10):51-55
考察20世纪英美主要小说理论论著在同时期中国的译介概貌、译介背景及译作对中国小说理论与创作的影响。20世纪中国对英美小说理论的译介主要集中在20、30年代和80、90年代这两个时期,是特定历史时期和文化语境下译者个人或国家有关机构引进和学习异域小说理论的重要举措。研究认为,翻译目的和特定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会影响小说理论翻译选题,20世纪英美小说理论的译介对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建设和小说创作都具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澳门近代文学的起点可以界定在19世纪40年代,下限可以界定在20世纪40年代末。20世纪30年代开始,澳门近代小说在时局动荡的背景下走向繁荣,从《华侨报》早期刊载的小说可见,1937—1947年的10年间,澳门近代小说在语言形式和题材内容方面开始了小说文体的近代转型。主要表现在小说语言由文言向现代白话转变,题材内容由旧式言情、侠侣小说向艳情、侦探、恐怖、战争转变,关注现实的小说增多。彼时,还开启了澳门本土题材小说的创作尝试。《华侨报》所载小说文体的近代化变革趋势对认识澳门近代小说的发展较具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5.
"速写"是一种能扼要地揭示生活真相的宏大叙事文体,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它与现代小说互渗融合则生成速写体小说。30年代速写体小说以场景化和断片化展示而形成的"场面"叙事取代了20年代速写体小说的"个性化形象"叙事,它经历着由抒情型文体向叙事型文体的变迁。30年代速写体小说的文体规范是与特殊的时代氛围密切相关的,即以"场面"叙事表征着一种"合理性"的社会图式,这正是中国现代速写体小说的文体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6.
《觉醒》是美国著名女作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作品刚问世,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强烈批评。直到20世纪30年代,随着女权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评论家开始重视这部小说。20世纪60年代,《觉醒》被奉为女权主义的经典作品。  相似文献   

7.
左翼小说构成了20世纪30年代小说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价值的.左翼小说蕴藏着丰富的人文主义关照.这种人文关怀在20世纪30年代左翼创作中往往外化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把山水化为作家的关怀和思考的代言人.在体材上则更容易选择速写体和讽刺,在左翼小说的创作中这两种手法的广泛应用正体现了左翼作家深刻的哲理思考,隐含着左翼作家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的美国小说研究非常活跃,但不同阶段却具有不同特征。20世纪20年代之前,中国的美国小说研究刚刚兴起,仅有为数不多的评介,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研究;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的美国小说研究相当繁荣,既有大量简单评介,又有很多深入研究;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美国小说研究略有衰退,但其研究意识明显增强,深入研究多于简单评介,而且译介国外研究成果不少。整体上讲,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的美国小说研究以"写实主义"和概论性批评为主,总论性研究居多,具体文本分析较少;主题研究较多,审美研究较少;主观性评价较多,共识性结论较少。  相似文献   

9.
新感觉派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文学流派,它作为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以特有的形式进行现代主义艺术的实验,创作出一种独特的都市文学。在20世纪中国小说流派的发展中占有一个不可予夺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0.
左翼小说构成了20世纪30年代小说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价值的。左翼小说蕴藏着丰富的人主义关照。这各人关怀在20世纪30年代左翼创伤中往往外化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把山水化为作家的关怀和思考的代言人。在体材上则更容易选择速写体和讽刺,在左翼小说的创作中这两种手法的广泛应用正体现了左翼作家深刻的哲理思考,隐含着左翼作家的人关怀。  相似文献   

11.
《水星》存在的时间虽然不长,然而它打破了当时北平文坛的沉寂,消除了南北文学观念的分歧,其在沟通学院派与文坛关系方面的功劳也不可忽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把《水星》小说作为研究对象,会发现京派作家、左翼作家、中间派作家在《水星》中形成了"三家鼎立"的创作局面,且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文学合流的趋势。如此,探讨《水星》小说及其合流现象,有助于我们近距离触摸20世纪30年代文学多元共生的历史场景,有助于我们了解20世纪30年代文学发展嬗变的历史轨迹和真实面目,也有助于我们明确《水星》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40年代的后期海派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流变中,曾经以其艺术上的探索性和独特性为当时的文学创作吹来阵阵新风。后期海派小说在艺术倾向上描画精神之梦,反映出现代都市中人生的精神迷乱和寻梦之旅,反对侵略战争,又浮现出恋家爱国的民族意识。他们的小说创作承继了20世纪30年代新感觉派的现代性追求,但又具有自己非常鲜明的不同于前者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3.
经过19世纪20年代诗歌的鼎盛时期后,30年代的俄国文学呈现出文体的丰富多样性,现实主义文学以及与其相对应的现实主义小说产生了。这时期以普希金和果戈里为代表的小说影响较大,他们的小说区别于感伤主义的小说,具有重大的现实的、社会的意义,从而丰富了俄国文学的主题内容,建立了俄国现代小说的典范。  相似文献   

14.
李琦 《培训与研究》2006,23(4):10-12
在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创作中,萧红《生死场》的叙事模式独具一格,它标志着萧红文体由探索向成熟的转折,在萧红文体研究以及在中国现代小说结构史上具有创新意义和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5.
先锋小说因其独特的反叛精神和话语实验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文坛上沸腾;到20世纪90年代先锋小说开始式微,甚至沉寂;到21世纪先锋小说家重现江湖。  相似文献   

16.
京派小说与新感觉派小说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小说界最具代表性的两大小说流派,深入对京派与新感觉派小说时空观的比较,有助于了解在一个文学共同体内存在的非主流文学流派小说之间的对峙性和互相穿透性。  相似文献   

17.
茅盾小说在经济视角上对中国现代化做了特别深刻的剖析,但同时对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存在一定的误读.  相似文献   

18.
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西部小说家赞恩·格雷依托真实的美国社会历史,以西部牛仔为主人公完成了30余部西部牛仔小说的文学创作。格雷的作品在美国西部牛仔小说发展史上承上启下,既继承了20世纪初"文学牛仔"英雄形象的塑造传统,以模式化的方式展示了"文学牛仔"的浪漫传奇和侠肝义胆,从而持续推动了美国西部牛仔神话的形成;也通过对牧区战争、黑人牛仔、印第安人和现代牛仔形象的写实塑造,在间接反映"牧牛王国"发展真相的同时,为20世纪后半期西部牛仔小说从通俗走向严肃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知识小讲堂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中国小说一般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三大品种。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微型小说才作为一个新兴的独立的小说种类,跻身于小说之列,成为小说家族的第四个成员。  相似文献   

20.
“祠堂”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20世纪的中国乡土小说一直未正。面多视角地对“祠堂”进行过深层文化透视。以各个时期有关“祠堂”的经典文本,清理和剥离出20世纪乡土作家对乡村看取视角的几种基本模式:即20年代以鲁迅为先河的文化批判视角,30年代社会问题剖析小说的社会政治经济视角,40年代到十七年文学的政治意识形态视角,80年代的多维文化视角。探讨制约着看取“祠堂”视线的诸多文学因素与非文学因素,借此获得对20世纪我国乡村认知与言说历史的某种程度上的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