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精深凝练的典范之作──学习邓小平同志一篇口述新闻李显宗去年10月号的《中国记者》杂志,发表了一篇郑德金同志撰写的老新闻工作者吴象的回忆文章:《“一则小平同志口述的新闻的由来”》,其中披露了邓小平同志1946年10月口述的一篇新闻作品。这篇消息新华社曾...  相似文献   

2.
关于一篇电讯的说明李庄《中国记者》1994年第10期刊登访问记《一则小平同志口述的新闻的由来──老新闻工作者吴象的回忆》(以下简称《一》文),介绍新华社1946年10月7日广播的一篇电讯的采写情况,说这篇电讯由邓小平同志口述,随刘(伯承)、邓(小平)...  相似文献   

3.
6月16日《新闻出版报》第二版全文刊登了全国记协主办的“现场短新闻”评选活动获得一等奖的五篇作品。这五篇现场短新闻是:《人民日报》记者孙毅采写的邓小平同志会见最后一批外宾侧记:《难忘的时刻》;新华社记者邹爱国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罗观星合写的《总书记的问候》;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省长解决农民卖蘑菇难》;新华社记者胡泰然采写的《美军入侵一周后的  相似文献   

4.
新闻敏感对于记者采写新闻至关重要。蓝鸿文在《新闻采访学》一书中指出:“什么叫新闻敏感?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子能识别出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简言之,新闻敏感就是记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笔者1985年从街头拾来的一则新闻《商丘市居民争相购买窝窝头》,在商丘报刊出后,文汇报、北京晚报等报纸相继转载。这则消息被评为河南省广播电视系统好新闻三等奖,全国地报好新闻二等奖。《全国地报好新闻》一书登载此文时,赵远化同志著文这样说:“这篇连标点在内只有415字的消息,是一篇以新取胜、因小见大的经济报道。它向人们报告一件悄悄地闯入群众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5.
秦殿杰 《今传媒》2005,(10X):37-38
《今传媒》9月号(下半月刊),登载了郗望同志写的《怎样写出可读性强的新闻》一稿,读来受益颇多。这不由得引起笔者的联想。新闻稿件为什么“可读性不强”呢?如果能防止新闻稿件的“不可读性”,那么自然就能增强稿子的可读性了。因此,笔者写了《论新闻稿件的不可读性》一文,求教于新闻同行。  相似文献   

6.
秦殿杰 《今传媒》2005,(10):37-38
《今传媒》9月号(下半月刊),登载了郗望同志写的《怎样写出可读性强的新闻》一稿,读来受益颇多。这不由得引起笔者的联想。新闻稿件为什么“可读性不强”呢?如果能防止新闻稿件的“不可读性”,那么自然就能增强稿子的可读性了。因此,笔者写了《论新闻稿件的不可读性》一文,求教于新闻同行。人们读到一篇精品、好稿,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读到它会高兴得爱不释手,总想多读几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可读性,非细细地品味一番不可。为什么可读性强?因为文章内容丰富、生动、形象、有声、有色,而且通俗、有趣;写得活泼,有现场感,让读者好像身临其境…  相似文献   

7.
《1984年全国好新闻七篇特等奖作品》每篇作品附有评介文字。胡绩伟同志专为这本书的出版撰写了评论文章。它是新闻工作者学习的参考书,也是一本新闻学的教科书。每本定价0.40元。  相似文献   

8.
《新闻与写作》辟“新闻标题写作”专栏,陆续发表了许多有实例、有见解的好文章,读来很受启发。于是,也想来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一) 《新闻与写作》今年第五期上发表的郭映普同志《擦亮新闻的眼睛》一文,对新闻标题制作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分科诊断,针砭“题”弊,指出病源,开出医方,是一篇很有新意的文章。不过,文章第一段中的举例分析,所举例证有不准确处。文中是这样写的: 有些标题忽视了标题应突出新闻中最新鲜、最重要、最本质的事实这一要求。1984年5月26日,许多报纸以《邓小平接见港澳六届人大代表》或《邓  相似文献   

9.
今天读贵刊1993年第3期发表的盛沛林同志文章《浅论邓小平的新闻宣传思想》(以下简称《盛论》),令人吃惊。无可非议,这个题目是新鲜的。据我所知,自从198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陈力丹发表《新时期新闻工作的指南——学习<邓小平文选>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指示》(收录于刘国光主编的《学习<邓小平文选>发展和繁荣社会科学》),几乎还没有读到过关于邓小平同志新闻思想的比较系统的论文。今天有人来论,当然引人注意。但是,读了《浅论》后,感到作者仅仅想用这个题目来产生一点轰动效应。说“论”(即使“试论”总还是要“论”),但文章中几乎是邓小平同志讲话文稿的摘编。而且还  相似文献   

10.
“有新闻而写出来却平平淡淡”或“总感到没什么新闻可写”,这是初学新闻写作的同志常遇到的问题。本期我们请解放军报记者部副主任王文杰同志回答河南战士黄增瑞提出的有关新闻敏感性的问题。王文杰同志是解放军报主任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从事新闻工作二十多年,当记者18年,发表多篇文学和新闻作品。出版过《军中好男儿》、《蛛网》等五本报告文学和散文集子。《飞向南太平洋》、《冰峰哨卡》等10多篇消息通讯获全国、全军多种新闻奖。  相似文献   

11.
今年第二期《中国记者》的“外国新闻佳作赏析”专栏中刊登了熊昌义同志的文章《“没有什么新闻”的好新闻——介绍美国新闻史上的一篇名作》。“赏析”也好,“介绍”也好,属于评论的范畴应该无疑。然而,先读过被评论的佳作,再来读这篇评论,却使人产生一种憋闷之感,不鸣不快。首先冲到舌尖的话是一个问句——这篇新闻名作的新闻究竟是什么?《“没有什么新闻”的好新闻》,这是一个绝好的题目,然而读到最后,欲从评论中获知“好新闻”内容的读者恐怕会大失所望:这“好新闻”无非是用了巧妙的文学笔法写出的“旧闻”,真真地“没有什么新闻”了。评者(为下面叙述方便,姑以“评者”和“记者”分别称评论的作者和原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在中共中央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的讲话中,号召全党在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战略思想和理论观点的同时,要学习邓小平同志在长期革命实践中锤炼出的鲜明的革命风格。他指出:小平同志“文风朴实,不讲空话,在简明扼要的论述中,总是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作为新闻工作者,在学习邓小平同志的思想、理论的同时,认真学习他的文风,对于改进新闻工作,’提高宣传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邓小平同志是十分重视文风问题的。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未篇,他对“会议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长,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  相似文献   

13.
去年11月中旬,河北日报农村部记者郝斌生同志用大信封给我传来两个复印件:一是发表在10月12日《河北日报》三版头条位置的新闻访问记——《田头三盼》;一是中宣部新闻局阅评组关于这篇报道的评介文章。实际上,在斌生没有寄来复印件之前,我就在《河北日报》上读过《田头三盼》了。这篇访问记在我脑海里留下很好的印象,当时就想写点感言,但由于其它原  相似文献   

14.
王伟亮 《网络传播》2005,(11):34-35
1新闻信息的界定 新《规定》第二条对“新闻信息”进行了界定,这是《暂行规定》所没有的。按照其规定,新闻信息是指时政类新闻信息,包括有关政冶、经济、军事、外交等社会公共事务的报道,评论,以及有关社会突发事件的报道、评论。而新“规定》对“新闻信息服务”的界定则突破了《暂行规定》单纯“登载新闻”的范畴,按照目前互联网站已存在的形式。分为“通过互联网登载新闻信息”、  相似文献   

15.
新华社军事记者阎吾,以擅长“情景新闻”而饮誉新闻界。他写的《杜聿明匪部最后覆没情景》和《战后谅山》就是两篇最著名的“情景新闻”。所谓“情景新闻”,就是指那种能够再现新闻现场情景的报道,它不是一种体裁,而是对达到这种境界的新闻特写、新闻速描或曰现场报道、目击式新闻、视觉新闻等作品的赞誉。阎吾同志每逢大战,便有这样的传世作品产生,因此,又常常被人们称誉为“情景记者”。这里刊载的阎吾同志的这两篇作品,我曾阅读过多次。可以说,每次阅读都受到深刻的教益。这教益有作品本身的,也有作品之外的。作品本身,它让我理解、掌握一篇现场情景新闻的基本要素和写作技巧;作品  相似文献   

16.
台州日报编辑部林维横同志撰写的《来而不往亦有理》这篇言论,在台州日报5月18日《集思广益》专栏中见报后,农民日报(见1987年7月13日二版)、浙江日报(见1987年8月31日二版)、人民日报(见1987年9月7日一版今日谈专栏)均作为花边言论登载。从我接触到的一些读者看,他们对这篇言论也点头称好。一篇只有4 70多字的“豆腐干”言论,引起了读者的叫好,这无疑是一篇成功之作。成功在哪里?本文作个浅析。党报的新闻具有指导性,言论的指导性则更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深刻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集中体现了党和人民的意志和愿望,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是我们夺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全党各项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理所当然,也是我们新闻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因此,必须对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新闻思想和新闻观点进行深入学习、体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闻工作的正确方向,推动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近几个月来,笔者潜心通读了《邓小平文选》的第二卷和第三卷,深深感到,邓小平同志根据不断变化着的客观形势,论述新时期的新闻工作,他的新闻思想,渗透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是这个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梅松武 《新闻界》2001,(1):13-15
新闻的真实性既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新闻界》 1996年 1期有两篇文章引起了我对新闻真实性的进一步思考。一篇是何光同志撰写的《新闻真实论》,另一篇是喻权域同志撰写的《世妇会报道对新闻学的启示》。前者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本质真实论”在理论上不能成立,在实践中无法操作,认为它不能作为检验新闻真实性的标准。后者分析了某些西方传媒对世妇会的报道“本质上不真实”,认为“本质真实的意思是对的”。近几年,新闻界关于新闻真实性的争论仍然没有停止。   我是不赞成“本质真实论”的。这不仅因为“本质真实”…  相似文献   

19.
一天,一位同志兴高彩烈地来找我:“小孟,这篇报道看了没有?你看人家写得多好呀!”我接过一瞅,原来是1987年10月11日《河南日报》二版登载的成海、李瑟二人合写的消息《“冒富大叔”吴天喜张贴文明经商告示》,文中不少地方还被这位同志用红笔勾了红道儿。“有眼力!”我不由称赞这位门外汉。其实,我早就被这篇消息吸住了,反复研读之后又把它剪贴到存报册子里。这篇消息报道了镇平县经营清真冷冻厂的个体户吴天喜经营讲信誉,不坑人骗钱的事儿。事情虽平  相似文献   

20.
《新闻战线》编辑部联合地市报社,自2002年6月以来已连续举办了3次《地市县报人·我的得意之作》征文活动,刊登了许多新闻精品,交流了不少新鲜经验,使广大读者为之耳目一新,尤其是新闻工作者从中受益匪浅。本人自1991年至今,每年都有一件作品荣获福建省新闻奖一等奖。其中称得上“得意之作”的算是《老台长的饭菜钱》。这是一篇新闻特写,如有的同志所说,是在办公室里“信手拈来”的。有同事问:“能在全省获新闻最高奖的作品有如凤毛麟角,你怎么可以信手拈来呢?”回顾总结起来,这篇作品能获奖,有以下3个特点:一、针砭时弊。任何一篇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