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教版《〈史记〉选读》是选用频率最高的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沉浸在《史记》篇目的教学世界里,笔者心中总萦绕着一个问题:文本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因为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鲁迅先生就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既然《史记》可比《离骚》,当然就不得不探究其章法意义和文本意义了。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就对修史目的直言不讳:"恨私心有所不尽""退论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动因是多方面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创作《史记》的终极目的,也是一个重要的创作动因。如果作进一步的考察,我们发现司马迁创作《史记》的直接动因是为了“事亲”、“事君”、“立身”而“以显父母”、扬名天下。本文试从司马迁“事亲”、“事君”、“立身”三方面来谈论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动因。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撰《史记》,记录春秋一段历史,其史料的基本来源是《春秋》、《左传》,《国语》,《世本》及谱谍等先秦典籍。《史记·五帝本纪》说:“予观《春秋》、《国语》。”《汉书·司马迁传赞》:“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当然,先秦的各种史料对司马迁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所起的作用大小也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4.
一.什么是互见法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不仅开创我国纪传体史学,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其思想意义是和司马迁独具匠心的谋篇布局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密不可分的。司马迁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的主人公,某些事件不载或略载于本传,而载于或详载于他传,  相似文献   

5.
新教材第四册(山东人民出版社)第一单元,有这样一个活动题:屈原遭受奸佞小人陷害,不愿苟活终至投江而死: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要“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最终著成《史记》。请以二人的不同选择为话题展开讨论,并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完成一篇小论文,主题为:屈原与司马迁生命价值观比较:这是在学习了本单元的《屈原列传》和第二册《离骚》的基础上设计的一道综合活动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6.
《史记》是应时代需要而产生的巨著,而司马迁能成为巨著的执笔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父亲司马谈。司马谈要求司马迁“绍时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使司马迁在述史时具有了哲理性和时代性的特点;而司马谈述史欲论载的是“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这使司马迁在人物塑造选择方面有所取舍,又能做到以人折射历史发展的态势;司马谈身为太史有着中国史学家高尚的品德和执着精神这深深地影响着司马迁,以致他身处逆境时仍能隐忍苛活,以史学家的正直实录精神记载历史,并能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思考历史,重视人事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春秋》,历来以为是孔子所修,这一说法最早见于另一部儒家经典《孟子》[1]。司马迁祖述其说,在《史记》中亦表达了一样的看法。[2]孟子和司马迁说的“孔子成《春秋》”,“因史记作《春秋》”,实际上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修订、删订”《春秋》的意思。西汉以后,虽有今文、古文之争,但关于孔子“修《春秋》”的说法,没什么评议。到了唐代,几个学者开始怀疑“孔子修《春秋》”的传统看法。刘知几在《史通·惑经》中记载说: 观汲冢所记,皆与鲁史符同。至如周之东迁,其说稍备,隐、桓已上,难得而详,此之烦省,皆…  相似文献   

8.
对司马迁的天人思想研究,一直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毫不怀疑地把《天官书》正文当作司马迁思想;一是认为他接受了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思想,宣扬了“天人感应”神学.本文认为,《天官书》正文乃司马迁之前的史官所作的天象记录,《天官书》的论赞才代表司马迁对天人关系的认识。作为一代文化巨人,司马迁是站在时代的巅峰上雄视千古的。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哪位思想家像他那样对“天人”问题给予如此强烈的关注和进行过如此深刻的思考。说他宣扬了“天人感应”的神学,或说他受时代与阶级的局限,都是不公正的。  相似文献   

9.
两则随笔,皆为《史记》而发:一,抓梳,论列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说与茅坤“各得其物之情,而律于心“说的渊源关系;二,追索司马迁在汉武帝时代打出“一家言”的旗帜所为何来,意义何在?  相似文献   

10.
现在,很多中学语文教材都收录了《陈涉世家》一文。众所周知,《陈涉世家》节选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然而,对于“尉剑挺”中的“挺”字应该如何解释存在许多争议。  相似文献   

11.
张瑚 《现代语文》2006,(4):34-34
王实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语言大师,他吸收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继承唐宋诗词优美的语言艺术,融化百家,创造了文采斑斓的元曲词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文采最杰出的作家之一。选自《西厢记》的《长亭送别》就是最好的明证,尤其修辞方面,迭彩纷呈,情文并茂,而且常常把多种辞格综合在一起,相辅相成,自然贴切。请看例子:①恨相见得晚,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屯屯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黾长亭,减了玉肌,比恨谁知?②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温做晕晕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相似文献   

12.
前人关于《史记》中屈原、贾谊合传原因的讨论,多停留在现象总结的层面。从发生学角度,联系《史记》的全书体例和《屈原贾生列传》中对二人挫折人生的描述,可知该传创作的一个根本之因是寄托司马迁“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的“明世观”。同时,司马迁在该传中还欲呈示其所创设的“楚辞学”。为了展示此学派的完整和规模可观,于是只得选贾谊来与屈原“合传”,甚至不惜破坏全书中的时间体例以及贾谊思想的丰富性、深刻性。另外,立足司马迁的楚辞学,考察处于其前后的刘安、刘向编《楚辞》的相关议题,可发现刘安作了《楚辞释文》式的编纂,逻辑未密,而刘向作了《楚辞补注》式的编纂则颇为成理。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和他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口『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在史学史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已成定论,无庸置疑。《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班固说:“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史记》的文章具有独创的风格,唐朝韩愈称其“雄深雅健”,宋朝苏辙称其“疏荡颇有奇气”。  相似文献   

14.
“文采派”作家王实甫的戏剧语言素有“花间美人”之称,他在《西厢记》中直引化用前人的诗句使其剧本语言典雅,文学味浓,无怪乎贾仲明由衷赞叹“《西厢记》天下夺魁”。《涛声依旧》的歌词援引张继的《枫桥夜泊》而一夜间唱遍大江南北。还有很多直引化用古诗文的歌曲历久弥新。可见,化用比直接引用效力更大。如果我们在行文时化用诗文,既能充实内容,又可增添文采。那么,怎样化用才能点靓语言呢?下面探讨几种化用诗文的方法与大家共飨。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一首爱的颂歌,恨的诅曲。本分析评述了太史公表达善恶爱憎的几种最主要的褒贬笔法,诸如于序事中寓论断,行中随事评判,传后论赞等等,认为这是太史公史笔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6.
江家华 《语文天地》2012,(11):30-31
《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是苏教版《史记选读》第一模块“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人其事”中非常重要的篇章,司马迁在这两篇文章中,将自己的家世谱系、生活经历、志向抱负、创作始末等等作了含蓄而深刻的表述。实际上,这是整个《史记选读》的导引,是解读整部《史记》的一把钥匙,是研究司马迁生平与思想最直接的资料,其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7.
自江淹《恨赋》、《别赋》被萧统收入《昭明文选》之后,遂作为江淹辞赋之代表作广为人知,其次第也多从《文选》编排,先《恨》后《别》,钱钟书先生更以为"《别赋》乃《恨赋》之附庸而蔚为大国者"。但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并结合江淹仕宦经历的考察,认为《别赋》先出《恨赋》后作的可能性更大。《别赋》所写并非简单地按类排比,而融入了江淹本人与亲友、家人辞别的感受;《恨赋》也不仅仅是代古人申恨,其中秦帝、赵王等人都寓有特定的指向;故《别赋》或作于江淹赴吴兴途中,《恨赋》当是江淹自吴兴返京口后所为,二赋之写作动机及命意均与江淹特定经历,尤其是江淹与建平王景素的关系密切相关。循此入手,不但可以对《别赋》为何而别,别者何人,《恨赋》为何而恨,恨者何事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而且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别》、《恨》二赋之写作特征及在江淹诗赋创作历程中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何谓文采     
在文学创作或欣赏过程中,我们常以有无文采作为品评作家作品的审美尺度之一。但是,设若问及什么是文采,我们往往又会觉得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其实,追根溯源,“文采”作为一个独立的词语出现在六朝。刘勰《文心雕龙》一书就多处使用这一范畴。不过,当时的人似乎更倾向于只用“采”字表达文采的各种意义。《文心雕龙》就有30多篇出现“采”字,合计115次。文采一词蕴含的意义较为丰富,此举荤荤大端如下。首先指色彩。中国古籍中,“采”与“色”相联。《庄子·马蹄》云:“五色不乱,孰为文采。”意为各种鲜美色彩的错杂交织,构成文采。刘勰由此…  相似文献   

19.
博硕 《新读写》2008,(12):17-17
用以记人叙事。起于司马迁《史记》之列传,以记述翔实的史事为主,此为史传。后发展为文学传记,用形象的手法描写各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及其历史背景,以史实为依据而不排斥想象。我国“前四史”里的许多优秀人物传,属于史传;而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写的《种树郭橐驼传》《梓人传》则带有较多的艺术虚构成分。  相似文献   

20.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负责诸兄: 当贵学报的“司马迁与《史记》研究”专栏设立18周年之际,作为一个司马迁与《史记》的爱好者与研究者,特向你们表示深深的感谢之情与敬佩之意。《渭南师范学院学报》作为一个司马迁故乡的高等学府所办的学术刊物,应该说是办了一件既有光于本地先贤,又为我国当代学术研究增色的工作。[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