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930年代,父亲赵家璧是上海良友图书公司的编辑,良友图书公司位于虹口区北四川路851号(现在四川北路溏沽路口)。那里的剧场、影院、茶楼和酒家林立,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许多文化出版企业也在虹口经营。良友公司被迫停业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良友公司内的设备、存书,两日之内被盗窃一空。爱文义路(现北京东路)泥城桥一带地摊上《良友文学丛书》只卖一角一本,精装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十卷,花三四块钱也能买到。总经理余汉生(此时公  相似文献   

2.
童年时期我在椰风蕉雨的爪哇岛,《良友》是我认识祖国真实形象的读物之一。它每期刊印在封面上的两个红色艺术字体——良友,从那时起就深深地留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忘。在经过了漫长的数十个春秋以后,我竟有幸走访香港《良友》画报社,并见到了社长伍福强。在湾仔金丰商业大厦十一楼上的《良友》编辑部一间不大的办公室里,他回答了我提出的问题。伍先生说,“许多人都喜欢问我,  相似文献   

3.
自将磨洗认前朝--赏《良友忆旧--一家画报与一个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楣 《出版科学》2005,(4):68-71
现在的年轻人已少有人知道风行一时的老画报<良友>,而它作为一位忠实的记录者,灵敏地捕捉了当时生动的日常细节和真实的生活气息,它所记录下的那些稍纵即逝的生活场景,自有其不可忽视的历史文化价值. "人终为灰土,书终以传世".九旬老报人马国亮先生去国数十载,耄耋之年回顾<良友>岁月,未及看到它的出版即已匆匆辞世.而他在仙逝前为我们留下的<良友忆旧>,以良友人的身份回忆<良友>,第一次为曾经风光无限的<良友>画报(1926-1945)拂去岁月的烟尘,露出了它的真实容颜.正如书的副题--"一家画报与一个时代"所揭示的那样:一方面为世人再现了<良友>从创刊、发展、繁荣以至内讧、衰落的沧桑历史,一方面又重温了<良友>所记录和反映的民国时代的社会氛围和历史情境.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良友》在1926到1937年7月期间,包括"九一八事变"、济南惨案以及"七七事变"等事关民族命运的大事件中时事新闻报道。探寻《良友》从早期的拥护国民党的统治,到后来其民族意识开始自觉和自醒,对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事迹时有报道,显示民国时期都市商业杂志时政新闻的报道内容的变化,《良友》如何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向匹配。结果表明,作为一份立足都市时尚的大型综合性画报在民族危急之际展现出媒体的民族意识,记录动乱时代政治、经济以及军事上的风起云涌,发挥着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5.
爱的阶梯     
从小我就惧怕父亲,而且怕得要死,因为父亲的沉默、暴躁、独断、专横。我从来没有对父亲产生过依恋,有的只是恐惧,就这样一直到长大,这种感觉陪我度过了漫漫的小学和中学时光。我从没有试图去改变这种状态,因为我是父亲的女儿,有着和他一样的倔强脾气。父亲很少和我们搭腔,平时都是母亲传达"圣  相似文献   

6.
提到老上海的风情,就会想到旗袍、百乐门、霞飞路、月份牌广告……这一切都可以在一本《良友》画报中寻踪觅迹。《良友》画报于1926年创办于上海,是中国第一本大型综合性画报,有人说它是一本时尚刊物,也有人说它是一本新闻画报,其内容包罗万象,说它是一个时代的镜像也绝不过分。它的发行量达到4万多份,销量仅次于邹韬奋的《生活》周刊。《良友》画报的发行经营对于期刊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作为一份视觉性期刊,它在审美品格上也是意识超前的,最重要的是它作为一个文化载体对时代的文化和大众日常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李建伟 《新闻界》2007,(6):159-161
《良友》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和文化,在海内外华人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良友》图文并茂,其注重社会效益,全方位的编辑服务意识,先进的经营与管理理念和独特的刊物形式、内容的编排设计均对当时乃至今天的期刊编辑出版都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8.
墙上的镜框里是穿着长衫,昂首前行的鲁迅先生的像片,书柜里满满地排列着良友版的各种图书,写字台上是有些散乱的书刊和摊开的信稿。小客厅显得十分雅致和宁静。我和他坐在临窗的小沙发上边喝茶边聊天,较多的是我聆听着他的谈话,娓娓地。和家璧同志已有过多次这样的小谈,只要有机会去上海,我都在这小客厅里受过他的亲切接待,有时也被留在那里,和他一起享用由他夫人烹制的佳肴……三十年代位于北四川路海宁路附近的良友图书公司和《良友画报》、《良友文学丛刊》等,于我都并不陌生;但开始和家璧同志交往,则已是七十年代后期的事了。可能出于对…  相似文献   

9.
《我的良友》(上集),1946年1月初版于上海,这是为纪念良友图书公司创业二十周年,由赵家璧约请作家撰文而编就的一部散文集。良友图书公司自1925年由伍联德创办后,十余年间,它从最初只承印小报式画报为主的印刷公司变成出版多种书刊的出版公司。特别是赵家璧进入良友,业务更是不断扩大,出版了大量进步的文艺书籍,如至今  相似文献   

10.
结合良友的创办和早期发展历程,梳理其除《良友》画报之外出版的其它各类画报、画册,论述它们在选题、内容、装帧、营销等方面的特点,总结它们在为良友赢得不朽声誉并奠定其日后发展基础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关于老上海的画报<良友>,学界已经进行了不少研究,为此展开的争论也颇为精彩.最早,是李欧梵先生的专著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及其汉译本的出版在大陆掀起的"良友热".  相似文献   

12.
《良友》画报的办刊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豆欢欢 《新闻世界》2012,(1):111-112
《良友》画报创刊于1926年,在近20年的出版生涯中,创造了“良友遍天下”的美誉。本文通过文献分析,认为《良友》的成功与其对反馈的重视和丰富多彩的策划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黄河是我们华夏儿女的"母亲河",但华山是我们炎黄子孙的"父亲山",恐怕就没有几个人详细的了解了.其实,华山和黄河一样,都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之根".中华、华夏、华人的"华",都与华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伍联德(1900-1972)的名字是和良友图书公司连在一起的。他的功绩是创办了良友(1925年,上海)并自任总经理。良友早期名称是良友印刷公司,和商务印书馆一样偏重于印刷业务,后因出版各类歌曲画报画册,才改称良友图书印刷公司。良友并不是一家大牌出版社,却是一家值得注意的出版社。它早期的出版物以各类画册为主,这些画报有一定的知识性,偏重于趣味,注重商业销行,后期由于新生力量的加入,开始以文学为主并进而表现了一定的进步政治倾向。据称这家出版社至抗战乃“遭敌人三次摧残”,在孤岛时期曾遭日寇查封,“以不屈不挠之精神,作再接再  相似文献   

15.
“书标”是成套丛书性质的概括性的标志。早在30年代,为新文艺事业做出贡献的良友图书公司出版的卷帙浩繁的“一角丛书”、“中国新文学大系”、“良友文学丛书”、“中篇创作新集”的里封、环衬或包封上,都印着一帧小小的作  相似文献   

16.
创刊于上世纪20年代的《良友》画报,是上海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画报之一。起初,它记录上海都市生活,构建都市图像,是文明生活理念的倡导者。抗日战争爆发后,《良友》画报迅速调整刊物风格,全力配合抗战宣传工作。在抗战时期,《良友》画报的新闻活动历经四年余,它以服务抗战为准则,以图说新闻的方式宣传抗日救亡。  相似文献   

17.
一、苦乐童年郑云云多才多艺。郑云云是江西日报文艺副刊主编。闲暇之余她弹琴作画写文章,却不是随随便便的那种。论琴艺,早年她就靠一手娴熟的柳琴技艺谋得了一份工作:论画,她是国画大师梁邦楚先生的关门弟子。今年初,她在南昌成功地举办了个人画展,震惊江西画坛,论写作,她是当代中国散文的代表性人物之一。迄今为止,她已出版了三部散文集。为此,她赢得了"江南才女"的美誉。郑云云说,这与她的父亲有关,也与她坎坷多舛的命运有关。郑云云的父母都是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父亲郑维扬,早年曾在上海师从美术大师刘海粟学习绘画,抗战时期,受地下党影响参加了新四军,成了新四军军报的一名记者。全国解放后,父亲先是在新华社江西分社任社长,后调湖南分社任社长。1953年,郑云云出生在长沙。几年后,父亲重又调回江西分社工作,又举  相似文献   

18.
<正>我是上海人,老家在浦东高桥镇,但出生在东北沈阳。我的父亲是北洋大学采矿系毕业的,在东北工作了十几年。后来东北"九一八"事变,日本军占领了东北,把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都赶了出来,我的父亲也被驱逐回来。为什么驱逐呢?因为煤矿里经常发生事故,事故之  相似文献   

19.
“书标”是成套丛书性质的概括性的标志。早在30年代,为新文艺事业做出贡献的良友图书公司出版的卷帙浩繁的“一角丛书”、“中国新文学大系”、“良友文学丛书”、“中篇创作新集”的里封、环衬或包封上,都印着一帧小小的作为书标的木刻画:一位头戴阔边草帽的  相似文献   

20.
永远的收藏     
<正>在四川省档案学校工作了25年。花甲之年,属鸡的我光荣退休了。有了大把的空余时间,刚好又看到四川省档案馆向全社会公开征集民间档案资料、照片、实物等史料的公告,我立刻就想到了我曾在西康省工作过的父母。我的父母都是原西康省的干部,一个在西康省广播电台工作、一个在西康省财政厅工作。父亲在世时总爱收集保存一些个人资料、照片什么的,我想,会不会有什么值得捐出来的东西啊?想到此,我就花了些时间去"翻箱倒柜",希望能找出一些父亲保存的有意义的东西。翻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