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伊斯法罕半天下”——伊朗人喜欢用这样的诗句来形容这座古城.不仅是赞叹它的瑰丽与宏伟.也是怀念它在16、17世纪繁华盛世时期的荣耀[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文坛忆旧     
高进贤 《北京档案》2000,(11):36-37
学生时代,每每提及文化知名人士及大的文艺机关,便羡慕不已.想不到从大学步入社会时,分到全国文联工作,经常与文艺名家们打交道,奇闻趣事经历过不少,现将其中的点滴记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早上刚下飞机的陈义理,晚上又要飞回香港,对于这个行迹匆忙的人来说,这种地点的转换非常自如。“看看我,就知道京港是怎样的共融了”,在香港马会北京会所,他放下自己的背包,爽朗地微笑。  相似文献   

4.
胡昌方 《军事记者》2006,(11):67-67
“站着写作”著名作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海明威,治学态度十分严谨。《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页,曾修改了30多遍,直到他认为简洁明了为止。《老人与海》的手稿,也修改了近200遍才放心地拿去付印。有位记者问海明威:“你的小说为什么写得那么简洁?”他回答说:“我的秘诀很简单。我是站着写作,而且只用一只脚站着。”他解释说:采取这种姿势,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状态,逼得自己把文章写得言简意赅,免得读者费时读我的文章。“愿做中间派”当年,陈毅同志在与一些报刊接触中,平易近人,十分谦逊。他每次寄稿总是要求编辑严格地“按质论处”,不以“官职…  相似文献   

5.
八十年代,我在研读现代文学时,造访过不少文化老人,或核实史料真伪,或了解创作背景,或探询流派争论,在解惑释疑的同时,我也记录了一些史书所不曾记载、世人所鲜为知晓的现代文坛轶闻。  相似文献   

6.
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一八八三至一九三一),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画家,和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同时,他又是阿拉伯现代小说和艺术散文的主要奠基人,二十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本世纪二十年代初,以纪伯伦为中坚和代表形成的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即"阿拉伯侨民文学")曾闻名全球.  相似文献   

7.
他们是这样一类动物——如果我能每年组约到他们当中任何一位的一两部书稿,就能让出版社的头头常年见到我都会端出一副温婉如春风拂面般的笑容。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先生"文革"遭遇七八次抄家,住房被历史博物馆没收,分给了一个工人住.北京东城东堂子胡同原住处保留一间小屋,成了沈先生的工作室和宿舍.沈夫人从五七干校回来无处安身,由作家协会在人民美术出版社相邻的小羊宜宾胡同(原小羊尾巴胡同)找了一间小东房(不足十平方米),拥挤不堪,住着沈夫人和两位小孙女,就是这样的居住条件.一九七五年一友人要去找自称是沈先生学生的江青,当着我和王予予的面被沈先生坚决回绝,当时的形势,我们着实又为他捏一把汗.  相似文献   

9.
前年,我到广州时,曾向一位办文艺期刊的朋友提及一个藏怀已久的问题:“据说原《佛山文艺》副主编戊戟的武侠小说在广东读者群中很有影响,有一家期刊试着不发他的作品,结果这一期刊物就很难卖出去,有没有这回事?”朋友答:“戊戟的武侠小说在广东很有影响,这是大家公认的,最近他还荣获了广东通俗文学奖呢!但说不发他的作品,文艺刊物就发不出去,倒没有这回事。不过,戊戟的武侠小说,带活了包括《佛山文艺》在内的广东几家文艺期刊,  相似文献   

10.
我和景唐兄的相识,已记不起始于什么时候了,大约在20世纪50年代,他在上海市委宣传部主管出版方面的事,因工作关系,我去上海或可能他来北京开什么会时相遇而识,大概如此。我们的交往,虽彼此分处于京沪两地,但数十年中未间断过,可算是老友了。既是老友,不时有书信往返,他每有  相似文献   

11.
李治亭 《军事记者》2003,(12):10-11
~~怀念文坛老友穆青@李治亭  相似文献   

12.
章克标这名字和《文坛登龙术》这书名,都是从《鲁迅全集》中看到的。1933年9月1日,鲁迅先生以苇索为笔名,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了杂文《登龙术抬遗》,劈头一句就说到:“章克标先生做过一部《文坛登龙术》,因为是预约的,而自己总是悠悠忽忽,  相似文献   

13.
与二十世纪同步成长的诺贝尔文学奖,经过近二十年的大力译介,已逐渐为国内读者所熟悉。以出版“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享誉国内外的漓江出版社,又精心组织了一部《诺贝尔文学奖辞典》,以近百万字的篇幅,以翔实而齐备的第一手资料,为国内读书界提供了所有获奖作家的获奖情况,并对其文学创作作出了颇具说服力的评述。作为世界文坛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大奖,诺  相似文献   

14.
澜涛狂飚逆行舟,何惜鹤发染壮头,党气雄伟民气浩,不撰辽水死难休。 这四句,概括了我的一生。可是在“大浩劫”的日子里,因为这四句,挨了狠狠的批斗,定为极端个人主义者。这四句,写  相似文献   

15.
16.
“欧洲现代主义的核心人物”一一葡语文坛巨匠佩所阿,曾把欧罗巴比作一个曲肱而卧的美女。她的左右肘,分别是意大利和英格兰;她希腊式的眼睛回眸沉思,深邃的目光凝视着远方的葡萄牙。于是每一个欧罗巴的欣赏者,都成了身陷巨人国度的格列佛,纵使有缘瞻仰美女的玉胸,看到的也不过是凹凸不平的毛孔。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对欧洲文坛的盘点,都不过是“一孔之见”。一孔所见的景观,往往让人麻木;然而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孔亦有所得。  相似文献   

17.
女中豪杰,文坛奇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长 久地伫立在太平洋彼岸,凝视着烟波浩渺的远方。她在思念久违的故乡,思念湘江的流水,洞庭湖的波光,岳麓山的彩霞,青枫峡里的红叶、溪流……读完《从"女兵"到教授--谢冰莹传》,浮现在我脑海中的是如此一幅清晰的画面。感谢作者,让我们第一次这样真实、清楚地了  相似文献   

18.
在今日俄国,所谓民主派作家的创作活动显得格外活跃,雷巴科夫、叶甫图申科、普里斯塔夫金、马卡宁、叶·波波夫、叶尔马科夫等几代作家都在不断发表自己的作品。与此同时,所谓保守派作家也能按自己的意愿写作与发表作品。例如,邦达列夫几年来一直笔耕不止,在1991年发表小说《诱惑》之后,1994年又发表了一部中篇小说,而在这当中时常有随感式散文发表,以不断增补其《瞬间》一书。斯塔德纽克则干脆把自己的新作题名为《一个斯大林主义者的自白》(实际上,书中有许多暴露斯大  相似文献   

19.
20.
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前苏联“改革”的开展,在前苏联出现过一个空前的文学热,曾引起国际文学界的注目。1988—1989年间,我在莫斯科大学进修时目睹了这一20世纪末叶奇特的人类文化景观:文学刊物的印数达到七位数,公交车辆里乘客们悄然无声地在阅读所谓“回归”文学、解禁文学、反思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