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6年7月14日,文汇报在要闻版上刊出一条震惊中外的独家新闻:《李公朴被刺殒命后昆明学生痛哭失声,李氏临终说:我准备好了,为民主而死。》这是文汇报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由记者唐海同志根据我提供的情况撰写的一条“本报昆明加急专电”。  相似文献   

2.
正丰子恺先生是徐开垒记者生涯中长期关注的前辈大家,他在1956年《文汇报》复刊之际,敦请丰子恺先生重开了"缘缘堂随笔"专栏。新时期后,1983年再次在《文汇报·笔会》副刊披露丰子恺遗作《缘缘堂续笔》。他在几十年中撰写了十余篇相关的散文和新闻报道,并且与丰先生的子女保持了较多的联系。徐开垒这些有关丰子恺先生的文章,对记录、完善丰子恺先生的人生经历和学术研究,自有其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正2019年10月下旬,坎坷一生的报人郑心永先生以百岁高龄无疾而终。郑心永先生年长我一辈,但按广东汕头人的称谓习惯,凡关系亲密者,都称姓名中的后两个字。同事不分长幼,都叫他心永。我也从众,跟着叫心永。一上海解放前夕,心永在中共地下党领导的《上海人民》报工作,以迎接上海的解放。解放后,参加接收旧新闻单位工作,并任上海新闻协会(市文委所属)党组成员,分管《文汇报》有关党务工作,并  相似文献   

4.
1947年5月上海文汇报被国民党封闭之后,我从上海文汇报驻香港特派记者变成失业者。7月间上海文汇报的同事陆续来到香港,我和上海来的同事刘火子、唐海、黄立文几乎每天都到中环香港大酒店喝下午茶。对我们来说,在这个叫做“鳄  相似文献   

5.
案头摆着上海《文汇报》唐海同志于1982年4月1日的一封来信。信上说的是复制一条36年前《文汇报》“加急专电”的事。 36年前登出的一条新闻,为什么要舍近求远,从北京到上海复制呢?原因是新闻研究所报刊史研究室的同志,向我谈起这条新闻时,感慨地说,徐铸成同志到现在还念念不忘《文汇  相似文献   

6.
忆黎丁     
<正>2014年8月14日夜10时,《光明日报》上海记者站的朋友发来短信:黎丁先生今日去世了,享年96岁!黎丁是《光明日报》的资深高级编辑、京城著名的老报人。他生前有两个"头衔":中国文化名人活字典;京城冬泳寿星。初识黎丁我和黎丁认识是在1979年。那年春天,我奉命赴北京《文汇报》驻京办事处工作,暂借《光明日报》大楼609室办公。有一次,我在大楼底层食堂吃饭,一位朋友说要给我介绍一个老乡,把我拉到靠墙壁的一张桌子旁边坐下,指着对面的一位老者说,他就是你们泉州老乡。  相似文献   

7.
在《文汇报》“历史写真”栏目中,1998的2月4日曾经发表过钱宗灏先生《爱因斯坦发表演讲的地方》一文,同时配发了原上海工部局市政厅的照片;而《科学时报》摘发的《科学界的憾事:爱因斯坦访华未果》一文中说:“(爱因斯坦)1922年到日本时还曾在香港停留,却始终未能来华。”今年,我就两者之间的差异给《文汇报》写信质疑。《文汇报》把我的信转给了钱先生。不久前,我收到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钱先生寄来的一封信,随信还有一份1923年1月3日的《民国日报》第  相似文献   

8.
正1978年8月28日,时任《红旗》杂志文艺部副主任的柯蓝通知我:本社秘书长林肖硖同志要去看望周扬同志,借此机会,我们约请周扬同志为《红旗》杂志写篇稿子,谈谈党和文艺的关系问题。我当时在《红旗》杂志文艺部当编辑,柯蓝让我和他一起,陪同林肖硖前往,先只作礼节性的访问。周扬同志被"解放"之后,一直住在中央组织部招待所。当天晚上七点,我和柯蓝陪同林肖硖,驱车前往万寿路中央组织部招待所,周扬同志和他  相似文献   

9.
1948年底,我应香港《文汇报》总经理张稚琴先生之邀,准备去文汇报工作。到了香港之后,由于《文汇报》内部人事关系的原因,改变了主意。有一天,在皇后大道华人行九楼的老正兴,张稚琴请我吃饭,席间碰到了胡希明同志,胡这时正在《星期报》作总主笔。因该报的总编辑李子诵先生要去北平,胡约我去接李的工  相似文献   

10.
解放前,我曾两次在《文汇报》工作。第一次在1945年12月至1946年5月;第二次在1948年7月至1949年6月。1945年11月,我同郑永欣、钱伯城离开重庆回江南,12月到上海。那时,《文汇报》刚恢复,想扩大篇幅,打开局面。经徐铸成先生介绍,入《文汇报》工作,以编辑主任名义主编要闻版。旧人如柯灵,新人如孟秋江等,均为《文汇报》贡献力量。1946年元旦,报纸扩为一大张,新年献词是徐先生写的,新闻版面与副刊均以新的姿态出现于读者面前。我当时的心情  相似文献   

11.
去年12月23日,《文汇报》唐海同志电告我新闻界前辈徐铸成同志因病逝世的噩耗,开始我还不愿相信。直至我打电话给他的孙子徐时春同志,才证实此不幸消息。真是新闻界的一大损失,而我更为失去一位良师益友而深感悲痛!不久前,我们还一起参加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和《联合时报》的社务委员会议,亲聆他中肯的发言,这次他匆匆和我们永别,实出乎意外。因为他虽有85岁高龄,除了目力较差外,身体尚健,晚年勤奋写作,老当益壮。  相似文献   

12.
(一)先说爱情1977年夏天,我写出了《班主任》,以短篇小说的形式,发出了"救救被‘四人帮’坑害的孩子"的沉痛诉求,作品在当年《人民文学》杂志11月号刊发后,引出了一个纷纷以小说形式表达清算"文革"恶果的潮流。1978年5月,卢新华在《文汇报》发表了《伤痕》,使这个潮流获得了一个恰如其分的符码:"伤痕文学"。《班主任》、《伤痕》以及这个文学潮流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命题,被绝大多数人所认可。  相似文献   

13.
谢蔚明 《传媒》2003,(1):48-49
老友郑永欣离开人世两年多了。想起我与他60多年的友谊,难以抑制思念之情。 永欣要我做《文汇报》地下记者 上世纪40年代,我和永欣都在南京从事新闻采访,他任《文汇报》、驻京记者,我的工作单位是国民党国防部的《和平日报》。当时国共两党正在南京举行和平谈  相似文献   

14.
郑重印象     
正郑重是我的好友,《文汇报》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他是1961年进文汇报当记者的,从一而终;我是1960年进文汇报当记者,1998年离开文汇报。然而,他的年龄比我长5岁。两人共事38年,现在还常有交往。他当了一辈子的记者,除去粉碎"四人帮"之后做过一任文艺部主任外,一辈子没有当过新闻官。几十年来,别人对他有过不少称谓,但他自我认可和重视的,  相似文献   

15.
一件往事遇机触缘常在我脑中泛起。1947年夏天 ,我碰巧与已故徐铸成先生同车 ,由南京回上海。那时正好《文汇报》和《联合时报》、上海《新民报晚刊》等三家进步报纸被蒋政权封禁后不久。谈到时局 ,徐先生沉郁地道 :“《文汇报》是站在第一线的 ,现在第一线没人挡了 ,看别的报纸谁能承担……”接着是评估了几家别的报刊 ,那些话如今都不宜说。徐先生当时的感情是很沉重的 ,那份庄严的历史责任感在一般报人中并不常见 ,使我深深感服。1957年《文汇报》和徐铸成被点名批判时 ,我想起了这次谈话 ;五十年代后叶“莺歌燕舞”时期 ,报刊的…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个在香港生活过、工作过的人,对于香港的回归,更有不同的感受。 解放前夕,我在香港办过三家报纸——《星期报》、《周末报》和《文汇报》。《星期报》出了一期就停办了。《周末报》和《文汇报》办的时间要长些。 《周末报》是夏衍同志提议办的,我在香港做着《文汇报》和《周末报》两个报的总编辑。好在那时年纪轻,精力足,可以应付。当时我经常用“吴士”将军的笔名在报纸上发表军事评论,在香  相似文献   

17.
整整25年前,原台湾《书评书目》杂志总编辑隐地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曾经大叹"苦经"说,他当初主编的是一份"易于招惹是非的刊物",因为所谓"书评","在我们这儿,一向被人看成不是骂人就是捧人,而我的朋友十分之七八都是写文章的,看样子,总有一天全会被我得罪光了。"他回忆说:  相似文献   

18.
《伤痕》发表前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年前的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发表青年作者卢新华写的短篇小说《伤痕》。小说发表后,被全国二十多家省、市广播电台先后播发。新华社、中新社先后播发新闻,法新社、美联社的驻京记者对外报道说:"文汇报刊载《伤痕》这一小说,说明中国出现了揭露'文革'罪恶的'伤痕文学'。"一篇短篇小说,为何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当时我是文汇报的总编辑,发表这篇小说的前前后后,勾起我  相似文献   

19.
吴跃龙 《新闻记者》2007,(11):107-109
很多人知道,现在的《文汇报》是1938年1月25日在上海问世,2008年是《文汇报》创刊70年大庆。但很少人知道,在此前几十年,上海已有一张《文汇报》,创办于1879年4月17日(清光绪五年三月二十六日),到1930年被《大美晚报》归并,存续51年。为方便叙述,我们姑且称之为"前文汇报"。  相似文献   

20.
由开明书店出版,丰子恺、夏丐尊、叶圣陶等主编的《中学生》杂志,在中国期刊出版史和教育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和地位。它1930年1月在上海创刊,到1949年5月上海解放出到215期。①在这长达20年的艰难岁月里,该刊一直坚持以先进的思想内容、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中学生及其他青年读者,被几代中学生视作良师益友,在中学教育界、编辑出版界乃至整个文化界有口皆碑。半个多世纪以后,它的一些读者,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社科巨擘胡绳等回忆起自己的中学时代,仍不免深情地提起该刊。杨振宁先生在1995年7月22日《文汇报》上曾谈道:“1933年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