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主题是文章之“神”,捕捉起来最费功夫。但捕捉不准,不仅影响文章的力道,还会使文章松散、杂乱, 甚至难以成文了。新闻作品之“神”如何捕捉呢?根据许多老新闻工作者的经验,要捉准新闻作品之“神”,首先作者的立足点要高,要把新闻写作看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正如老新闻工作者、原新华日报总编辑高斯同志所说的,从大众传播学的原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什么报刊,总是力求以有限的版面,刊登最多的稿件,增大报刊的单位容量,向读者提供最丰富的信息.那么,显而易见,对已经决定采用的稿件进行一番删改,完成精加工的“头道工序”,就成为编辑工作中十分重要而又十分实际的问题.删改得好,可以使文章短小精粹,耐读耐看,以最小的篇幅,传达最丰富的信息.删改得不好,有可能使本来不错的作品,成为等外品,甚至是废品,即使勉强发表出来,不仅不会收到好的宣传效果,甚至会贻笑大方.这里确实有一个文野之分,粗细之分.一提“删”,有的人很容易认为,无非是对文稿大砍大杀,删得愈短愈好,愈简愈好.这种看法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删,是有原则的,并不是不问什么情况,不管内容与对象地胡  相似文献   

3.
新闻工作者,人们通常理解为记者和编辑,其工作任务大体包括采、写、编三个部分,总之同文章有关,这无疑是对的。那么,就社会责任而言,首先就是要以一种特有的新闻敏感,到实际的社会生活之中去,发现带有普遍传播、教育意义的事件、人物、思潮等等,深入采访,再经过自己大脑的加工制作功夫,使之变为文章(广义的文章含新闻照片、电台录音和电视录像等等)。  相似文献   

4.
为把消息写短,建议实行“四删”: 一删不必要的背景。有的消息背景太多,喧宾夺主。如某村多少户、多少人、多少亩地,某厂哪年哪月建厂、哪年哪月生产什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如何如何等,一写就是几百字。二删不必要的“认识到”。有的消息在提出问题之后、列举措施之前,总爱来上一段“这个单位的领导认识到“如何如何”。其实,这些“认识到”往往是人所共知的政治术语,或空泛的理论概念,无助于提高消息的思想性。三删重复事例。消息中的事例贵精而不贵繁,应该是以一当十而不能以十当一。举一个事例  相似文献   

5.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最初只称为《诗》,或《三百篇》,春秋时期被儒家学者尊奉为经,以后称为《诗经》,一直沿袭至今。书中收入了上起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下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约500年间的诗歌,保存到现在的作品共305篇。这些诗按乐调分为《风》、《雅》、《颂》三大类。《诗经》中除了“颂诗”可能是专门制作的外,风诗和雅诗则是通过“采诗”和“献诗”、“陈诗”集中起来的。《诗经》的成集到底是谁完成的呢?这个问题涉及到“孔子删诗”说。  相似文献   

6.
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南腔北调集·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现在有些不满于文学批评的,总说近几年的所谓批评,不外乎捧与骂。其实所谓捧与骂者,不过是将,称赞与攻击,换了两个不好看的字眼。指英雄为英雄,说娼妇是娼妇,表面上虽象捧与骂,实  相似文献   

7.
一、论版本整理古籍必须鉴别版本的真伪和优劣,这是最基本的工作。而版本的真伪和优劣,又是需要经过认真的、仔细的研究才能得出结论的。如果只凭书目著录或藏书家的题跋而不作切实的调查研究,往往会流于沿袭旧说,人云亦云,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鲁迅先生早年曾致力于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对古代小说作了精密的辑录和校订,因此对古代小说的版本有深刻的了解。他早在1922年写过一篇《破<唐人说荟>》,指出这部书的不可信:  相似文献   

8.
一删不必要的背景。有的消息背景太多,喧宾夺主。 二删不必要的“认识到”。有的消息在提出问题之后,列举措施之前,总爱来上一段“这个单位的领导认识到如何如何”,其实这些人所共识的政治术语,无助于提高消息的思想性。  相似文献   

9.
田鹏 《兰台世界》2016,(4):154-156
先秦元典中"诗"的含义存在演进过程,对其本义的理解应结合语境。以《论语》和《孔子家语》为代表的儒家元典中,孔子"论诗"可分为三类:先秦普遍意义上的四言诗;包含先秦诗学精神和政治教化功用的一种文体;《诗经》三百篇之原始定本。可以结合《诗经》逸诗在其他先秦典籍中之应用推测出孔子或其他先秦学者在删诗时秉持的文学之审美性和政治之实用性标准。从相关《诗经》著述序跋中可以总结出,南宋王柏的诗经学著述《诗疑》受朱熹诗经学观点的影响,也提出"删诗",有学术功利化的色彩,其说和"孔子删诗"说的区别在于其创作动机。该观点体现了南宋时期诗经学研究的经学性和文学性的冲突。  相似文献   

10.
某知名论坛版主透露.有人通过各种方法接近她.然后明码标价说要进行长期合作.其实就是想金钱删帖子。  相似文献   

11.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是曹雪芹的“写作经验”之谈。练达者,阅历多而通达人情世故也。换言之,也就是熟悉社会生活、熟悉人情世故。曹公把“文章”与“人情练达”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可见,“人情练达”是多么重要。老实说,一个人活在世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连一点人情世故都不懂,那无论如何,也是写不出好文章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对人情世故了解得越多,对世态万象观察得越透,所写的文章也就越有深度。新闻报道亦然。  相似文献   

12.
写下标题,觉得自己似乎有点“矫性”或是强词夺理。白纸黑字,都是在纸上印的齐刷刷的东西,难道不是文章么?看来要说清它,还真得费点儿工夫掰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枣阳市原市长尹冬桂受贿案已大白于天下。但在报道中,一些媒体却对尹冬桂的生活作风很感兴趣。有家媒体所做的标题是《枣阳原女市长传与多位男性有染人称"女张二江"》,而另一家媒体则干脆将标题中的"传"字删去,使原本的"市井传言",变得确凿无疑。既是一种"传"闻,那就往往隐含着不可靠、不确定的成分。退一步讲,即使尹生活作风确有问题,真同张二江毫无二致,也不能如此煞有介事地大加渲染。要知道,即便是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其人格尊严、个人隐私照样受到法律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这篇文章的“触发点”来自2月28日河北日报社内部小报《党报人》上的一篇“读报评报”。文章说的是:2月23日《河北日报》上刊出了一则新华社电讯稿,用了这样的标题──上副题:我外交部发言人就美方称中国协助伊拉克修建防空系统事发表谈话指出;主题:美方指责中国是别有用心。这个主题有毛病:既可理解为美国的行为“别有用心”,又可理解为中国被指责为“别有用心”。同日《经济日报》此消息的标题──上副题:美称我协助伊拉克修建防空系统;主题:外交部发言人指出这是别有用心。这就不会产生歧义。《党报人》的这种讨论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你们的稿件怎么这一篇和那一篇都那么像呢?”  相似文献   

16.
有人写文章,往往注重“大块头”,而轻视短文章。但衡量文章好坏,决不是以块头大小为标准。大和小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它们只分别表示事物的空间范围,并无好坏,优劣之别。小的固然不一定比大的好,但大的也未必就比小的优。文章“块头”的大小要根据其表述的内容来定,不能片面地追求大。学术专著和学术论文,由于涉猎内容较多,自然要块头大些。但那种用两句话可以说清楚  相似文献   

17.
春节回广州度假,在一家专为华侨和港澳同胞服务的饭馆里看到陈列的菜式,都很有些名堂,于是引起了我的感想.比如一盘发菜烩脚爪,就定名为"发财欢就手"(广东人叫脚爪做猪手"),一碟(虫毫)豉炒发菜,又叫作"发财成好事".看得出来,那是为了迎合特定顾客的心理,取其开春的吉利而命名的.姑不论这种作法是否可取,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家饭店在节日里招来了不少海外来客,为国家赚回不少外汇,同时把生意做活了.  相似文献   

18.
在一次新闻培训班上,人民日报社王黎江先生曾对我说,写文章要注意与人家文章的距离远一点。此话说得有点含蓄,但意思很明白,那就是写文章选题应忌随人后,要力求出新,写人未写或没有写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两年前,我到石家庄市召开一个座谈会,征求对报纸宣传的意见。一位在企业搞宣传工作的年轻同志,很幽默地讲了一段话。他说,报纸上理论文章我们很想看,有的题目也很吸引人,可就是有的文章太深奥,弄不懂的新名词一串一串,看起来云遮雾罩,有的似懂非懂,有的干脆就看不懂,实在难煞人。我们常在一起议论,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报纸上的文章发表出来就是让众多的人看的,为什么不能写得通俗易懂一点呢?有人说这主要怪作者、编者缺乏群众观点;也有人说,怪不着人家,这主要怪我们知识水平低,人家学问高,又是“理论家”、“专家”,如果把文章写成大白话,让谁都看得懂,那不把人家的水平降低了吗?  相似文献   

20.
两年前,我到石家庄市召开一个座谈会,征求对报纸宣传的意见。一位在企业搞宣传工作的年轻同志,很幽默地讲了一段话。他说,报纸上理论文章我们很想看,有的题目也很吸引人,可就是有的文章太深奥,弄不懂的新名词一串一串,看起来云遮雾罩,有的似懂非懂,有的干脆就看不懂,实在难煞人。我们常在一起议论: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报纸上的文章发表出来就是让众多的人看的,为什么不能写得通俗易懂一点呢?有人说这主要怪作者、编者缺乏群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