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写议论文,必须在“议论”上下工夫。“议”,要议得实在,不能光说空话、套话;“议”,要议得合理,这就要讲究方法,或举例,或对比,或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议”,还要议得辩证,切忌简单化、绝对化,话不能说死说绝,在论述某一事物时,不要忘记事物的另一面及其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2.
我校位于农村,九个班,只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操场,加上体育器材缺乏,看起来要开展体育活动困难好象不少;但是,不能光看困难的一面,还要看到有利的一面:学校周围树多林密,沟渠纵横,道路宽  相似文献   

3.
梁王问案     
《初中生之友》2009,(12):F0002-F0002
看待事物,要从多个角度分析,这样才能真正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相似文献   

4.
正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不一样,对同一问题的认识,只有选对了角度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师生关系也一样,传统师生关系主要是师道尊严下专制的非平等的关系,而新型师生关系是提倡以民主、平等、和谐为前提的关系,二者在理念上存在着对立。不可否认,新型师生关系得到当今理论界的认同,但从哲学上看,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是对传统师生关系的否定,其结论也有不妥之  相似文献   

5.
初学习作者,往往对记叙文中的议论感到迷惑。所谓议论,通俗点讲,就是你对某人或某事物的好坏、是非发表意见。“这菜真好吃”、“这人真漂亮”、“这事真公道”都是议论。有次宴会,山珍海味、满桌佳肴,一人称赞道:“这菜真是色香味俱佳”。这一议论,使在一旁嘘寒聊天尽兴谈论的同行、朋友不由得转目餐桌,举箸仔细品尝,顿时食欲倍增。可见,在记叙、描写的过程中,恰当地进行议论,常常会使文章锦上添花。因为它能引起读者联想,激起读者思想上的共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些记叙文段与段之间插一两句议论,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效用。那么,一篇记叙文在什么地方进行议论恰当呢?文无定法,这要看文章的需要,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常见的形式一般有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  相似文献   

6.
陈弯 《读写月报》2023,(6):42-46
<正>师:老师这里有一张神奇的图片,大家看一下,现在这是一个邪恶的巫婆,随着图片的转动,我们看到它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公主。由此我们发现——生:不同角度看到的事物不一样。师:对,一张图片,从不同的视角去看,观察到的事物也不同。图片如此,看人看物也是如此,正所谓千人千面千般事(展示PPT标题:千人千面千般事,浮生浮世观贾府)。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中高阶思维有三个显著特点。(一)语文教学中的高阶思维常常表现为看到事物的另一面。高阶思维的批判性、求异性、创造性运用在语文教学中,常常表现为:追求看到事物的另一面。比如给学生讲陶渊明,我们把一个怎样的陶渊明形象储存到学生的文化记忆里呢?  相似文献   

8.
练习七课题一事一议短论加工之四(辩证思维训练) 要求认真阅读习作提要《过马路》,仔细推敲它的说理部分,议一议如何将理说得更深入更透辟一点。指导要点 (1) 指导思想。除了“真”和“切”,说理还应努力说透,就是将包孕在事物中的理尽可能充分地、透彻地阐发出来。从观察的角度说,应使自己的眼光不停留在现象上,不以看到的那一些外在的特征为满足,从写文章的角度说,应避免就事论事,议论浮在事物的表面,而要尽可能地深入一步,因事论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对形而上学的定义如下:形而上学基于它对世界的理解,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只看到一个个孤立的事物,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只看到事物的现状,看不到事物的过去和将来,或者只看到事物数量的变化和场所的变更,看不到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只看到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看不到事物的整体;只看到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看不到事物发展的内在根据。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相似文献   

10.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成立,事物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展变化。石头固然不可能孵出小鸡,鸡蛋也必须有一定的温度才能孵出小鸡。确定一个事物的性质,或者衡量一个事物是否达到某种标准,就要分析这个事物需要具备哪些属性或条件。分析事物  相似文献   

11.
新编高二《思想政治》(下)教材在“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框中指出:“人们按规律办事,不仅要区分不同的规律,而且还要区分同一规律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表现”;“按规律办事,还要注意当事物由一种存在状态转化为另一种存在状态时,其中的规律也随之变化。”(人教社98年版。第7页)又说人们“只有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同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结合起来,以客观规律为指导,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条件、改变条件、创造条件,才能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前进。”(同上。第9页)对此,学生往往产生疑问,既然规律是客观的,为什么事物由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时,其中的规律也随之变化?既然规律是不能被创造和消灭的,为什么人们可以创造条件、改变条件,变有害为有利呢?要解决学生的这些疑问,就必须准确地讲清规律的客观性和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性。  相似文献   

12.
苏轼是我国古代哲理诗人的代表之一,他的《题西林壁》想必许多人读后深有感触。这首诗告诉我们:看一个事物要从多个角度观察、思考,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写作文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马鞍山市薛镇初中何修斌教师回答: 辩证思维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活动中的运用,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强调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认识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运动规律,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对立,又要看到事物之间的统一;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反面,并且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4.
第九次作文〔训练目标〕学会对事物进行辩证分析、比较分析、因果分析,提高议论能力。〔达标提示〕辩证分析·比较分析·因果分析议论文要“议”,议就是论证。作者通过对论据的阐释、分析、推断、归纳,揭示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这个过程,就是论证过程。怎样展开论证,这里从思维方法的角度,谈几点意见。 (一)善于辩证分折。事物是一分为二的,写文章时,善于全面地、发展地、历史地去进行分析,从偶然与必然、量变与质变、外因与内因、历史与现实、条件与时机等方面入手,就可以由表及里,揭示事物的本质。比如说“善败者不亡”这个命题,就是从事物向对立面转化这个辩证观点提出来的。“善败”就是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这就构  相似文献   

15.
《颐和园》(六年制小语第八册第2课)介绍了颐和园的几个主要风景点,摹写出其旖旎的自然风光和富有特色的建筑,表现出作者热爱祖国的秀美河山和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其描写手法,有如下三个特点: (一)动定交织我们观察事物时,所站的位置叫立足点。定点描写,就是固定立足点,将所看到的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描写出来;动点描写,就是立足点不固定,可以从高低、远近、前后,左右等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描写同一对象。《颐和园》是一篇游记,所记对象规模宏大,不仅要写外观和表面,还要写内部和深处,才能反映  相似文献   

16.
一篇文章中,如果有几处精妙的色彩描写,那就如同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怎样才能运用好作文中的色彩描写?首先,对事物要注意认真观察,对于一种事物,不仅要观察它整体的色彩,还要观察它局部的色彩。比如:观察一朵鲜花,远看,整体感觉是什么颜色;近看,各部分又是什么颜色。对于同一类事物,要仔细观察它们各自不同的色彩。如,观察人的面部,见阳光少的青年脸色白皙,经常在太阳下晒的人脸色黝黑;健康活泼的脸色白里透红,多病的人脸色是蜡黄或苍白;动怒时脸色发青,平静时脸色较白。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时间、不同发展阶…  相似文献   

17.
上好的记叙文必须要有议论,这是大家的共识。问题是如何议论法?教科书上强调说:适当。这种极为宽泛的说法.实际教学与实际行文都很难把握尺度的。我根据20余年作文教学的实践,就“适当”的议论,谈一些认识。 先谈一下议论的位置。关于位置,传统说法有三:一是先叙后议;二是先议后叙;三是央叙央议。这三种  相似文献   

18.
在议论文中,叙、议本为一家,具体地说,叙为议之表,议为叙之魂,叙为议蓄势,议为叙增势。无叙而议成为无源之水,无议而叙之精髓得不到发掘。由此可见,在议论文里,叙议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但很多同学写作文时往往是叙多议少,缺乏对材料的透彻分析,这样议论就显得苍白而无说服力,请看下面的文章。  相似文献   

19.
诚然,《澜沧江边蝴蝶会》是篇融情于景,托物抒怀的文彩斐然的佳篇。它娓娓而谈云南大理蝴蝶泉的奇异动人的蝴蝶盛会,赞颂了“祖国的江山是如此多娇”,激发人们热爱生活的健康情怀。立意无疑是很好的。但是,正确地认识生活中的事物,是需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的,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而且要看到事物的反面。不然,一味乐道阳光花丛间飘飞的彩蝶的美丽形象,竟忘却  相似文献   

20.
这句古诗说的是对庐山的观察:如从横的角度看,则成一片山岭;倘若从侧的角度看,则又成了一个山峰。这说明看同一个事物,站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就不同。由此联系到论说文写作,亦是如此。对同一个问题和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也可提出不同的论点,进行议论说理。比如一九八○年七月五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浙江省宁波海洋渔业公司二十四岁的女共产党员范熊熊因揭发本单位主要负责人在招工问题上弄虚作假,受到多方面压力,被迫愤然跳海自杀的通讯。对于范熊熊这一行动,各报刊评论的角度都不同。《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学习范熊熊的斗争精神》(刊登在一九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