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西方学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发展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期以来,我国的价值观教育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界定,而是与道德教育互相混合和重叠,价值观教育方法也很少有研究者专门涉及。而西方的价值观教育已有很悠久的发展历史,也已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我国的价值观教育及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价值观教育是美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美国以一套行之有效的价值观教育体系成功解决了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多元文化社会的整合的难题,积累了许多价值观教育经验和教训,赢得了民族熔炉的美誉。面临着同样问题的中国也应当借鉴该国的价值观教育有益经验,为实现国民的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和强国强民强魂奠定坚实基础。总结美国价值观教育的特点,有利于提高我国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科尔伯格的德育理论,主要是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和公正团体的理论,此理论突出体现出科学性、发展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吸收借鉴和创造性地转化其合理成分,对我国的德育理论和德育实践,尤其是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娄先革 《文教资料》2011,(17):117-118
伴随着多元文化的到来,价值观多元化的问题凸显出来,这对学校的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应构建和谐社会,探寻西方多元文化背景下价值观教育的发展轨迹,即经过三个阶段:价值澄清、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品格教育等,探讨适合我国当代价值观教育的新路径:坚持多元价值观认同与一元价值观导向相结合;坚持价值自主选择与价值引导相结合;破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隔离墙,注重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5.
价值澄清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早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方法而出现,旨在对传统道德教育理论进行批判剖析并提出新的道德教育模式。在我国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科技发展的背景之下,人们的价值世界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借鉴价值澄清理论,对我国当代价值观教育实践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6.
杨笑红 《教书育人》2023,(24):65-68
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因此,必须把价值观作为根本性内容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切实加强高校价值观教育。本文深入分析研究国外高校开展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方法,分别从导师、课程、学校等六个方面展开阐述其对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并且总结了国外高校在价值观教育方面值得我国高校学习借鉴和给我们启示的七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由于价值观的多元化、内隐性及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学生价值观教育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中的一大难题。美国是一个重视价值观的社会,其学校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价值观教育。美国学生价值观教育,以培养合格公民为教育目标,基于培养合格公民而设定教育内容,运用隐性渗透的教育方法,并形成了动态评价为特征的教育评价体系。这启示我们,为改善我国学生价值观教育现状,需在教育目标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教育方法上,注重课外课程与家庭教育在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隐性渗透作用;在教育评价上,去功利化,关注学生的内在成长。  相似文献   

8.
美国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途径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学校实施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主要有价值灌输、价值澄清和价值分析等,其实施的途径主要包括学校课程、学校环境、课外活动、学校与家庭、社区协作等,美国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功经验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大陆少年儿童价值观变化状况进行的调查表明,少年儿童最希望有温暖的家,有知心朋友;始终崇尚善良、诚实、勇敢等传统价值观,对敬业和守时等现代价值观认同度较低;幸福取向朝个人价值偏移,集体意识、分享意识渐强,能正视他人成功。建议德育要更加温情、更加生活化,在尊重少年儿童多元价值观的基础上避免出现个人中心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0.
一、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方法科尔伯格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德育理论家,是道德认知理论流派的创始人。经过30多年的潜心研究,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儿童和青少年“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该理论反映了个体道德认识发展的普遍规律,并且在此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德育的道德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随着经济全球化、新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商业实践活动多样性、复杂性、灵活性与不确定性的日益增加,西方国家商学院的教育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具体表现为:前所未有的大众化需求与不断深化的市场细分,强劲的全球化进程与明显的层次划分,不断增长的机构多元化与竞争的加剧,以及危机下承受压力的增加。这些环境的变化和所面临的挑战,虽未从根本上变革西方国家传统商学院教育模式的黄金标准,但也使其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即国际化、学术化与职业化新的平衡、认证与标准化、多样性与灵活性以及综合性与软技能化等。所有这些新的发展趋势无疑对我国商学院教育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ambodian government's attempt to promote civic and moral values in Cambodia schools through the subject “Civics and Morals”.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tensions and challenges associated with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are linked to a fundament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view of education in Cambodia, and the modern view of education promoted by the Cambodian government and external donor agencies. It is further argued that policymakers need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civic and moral values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local community and religious institutions in Cambodia.  相似文献   

17.
认知心理学认为,态度是由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行为倾向因素组成的,人在认知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或反映倾向.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为了将情感与认知目标更好地融合起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应该从培养态度的习得阶段做起.  相似文献   

18.
张远林 《教育导刊》2007,(7):34-34,44
美育是培养人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提高人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指凭借语文教材,在识字、阅读、作文以及课外语文活动中初步培养儿童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下面着重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Bentley and Watts (1986) have recently argued that fundamental changes in science are necessary if girls’ needs and expectations in school science are to be met. They explore the implications of a radical shift, from a masculine to a feminist view of science, in terms of the context and conduct of school science, and warrant their attempt to reconstruct a feminist science largely by reference to ‘new paradigm’ research in the social sciences. By exploring the reasons underlying the adoption of ‘new paradigm’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I argue that their explication of a feminist science lacks an important feature that would hinder its consideration as an alternative vision of scientific inquiry and as a basis for changing the content of science curriculum in schools. I further question their need to look to the social sciences as a model, when many social scientists have turned to the physical sciences for inspiration in attempting to reconstruct their own disciplines. By exploring the tenets most commonly held in present‐day science and examining the nature of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I argue that their view of ‘normal’ science is a highly simplified and incomplete stereotype of scientific inquiry.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nature of science is not the root problem, as Bentley and Watts would have us believe.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