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文献资料法及逻辑分析法对日本体育概念发展的四个时期--"养生论"时期、"身体教育"时期、"通过身体活动的教育"时期和"运动中的教育"时期进行分析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日本把体育看作是一个学科概念,这几个时期体育的概念是不断进化的,呈现出由重视"身"的发展到重视身体教育的发展,再到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到重视"运动"的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选择狭义体育作为突破口,对我国当前体育本质及定义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对美国"针对身体的教育"到"通过身体的教育"的思想演变说明体育的本质仍然是教育。"运动教育"只是一种体育教育模式。美国的体育是身体教育,其内涵是通过身体对人的教育。认为借鉴英美体育研究的成果,将体育与竞技区别开来,是解决中国体育概念困惑的捷径。  相似文献   

3.
体育是个人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国现代语境中的"体育"可被分别界定为"作为教育目的范畴的‘体育’""作为活动形式范畴的‘体育’"以及"作为课程类型范畴的‘体育’"3个层次的内容。学校体育具有教育性、基础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它是"作为活动形式范畴的‘体育’"在学校情境中的具体表征。在学校体育中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既是理论思考的必然,也是实践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从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按岗位设专业、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的视角,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在阐述"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教育"与"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的基础上,对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提出了一些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5.
从应然学力视角对我国近现代具有代表性的四种体育学力观的含义、时代背景、内容进行分析和解读.研究表明:军事主义学力观强调学校体育为军事服务,突出学校体育内容的军事性,各种儿童组织的体育活动以军事内容为主;体质教育学力观强调"体育"即为"身体教育","身体教育"的实质在于"学会健身",体育课程内容要围绕"健身"主题展开;技能教育学力观强调以掌握"运动技术"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强调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身体发展的统一;终身体育学力观强调将"能力"建设作为教学的核心,强调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6.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和高校体育教育思想的发展方向。重视"终身体育"思想和重视体质健康的教育模式,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在此基础上,优化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发展不同高校的特色教育形式,完善高校体育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法梳理和评析我国学校体育领域出现的"三基"教育,体质教育、快乐体育、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等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时代价值、历史局限性。主要结论: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产生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价值取向经历了从"以政治为中心"的工具价值到"以人为本"的本体价值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王林 《湖北体育科技》2006,25(3):271-273,276
"体育生活方式"是现代人建构生活方式系统的必然选择,高校"体育生活方式教育"的本质与"终身体育教育"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建构"体育生活方式"必须优化组合"体育活动的主体"、"体育活动的条件"及"体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等3个要素,依据这一特点,高校体育应通过"提高体育价值观教育水平、改进能力培养措施和改革课程内容与方法"等与之相对的"体育生活化"教育途径,培养学生建构体育生活方式的"意识、能力和习惯".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福建省漳州市"城中村"妇女体育参与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城中村"妇女的工作时间长、体育意识淡薄,体育参与率和体育消费较低,对体育活动的组织和体育设施的投入要求不高。影响"城中村"妇女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有年龄、工作时间、受教育程度、职业、家庭月收入。建议政府管理部门加强对"城中村"妇女进行体育卫生健康教育的宣传,适当增加"城中村"体育活动和体育设施的投入,并协调相关劳动部门调整中低阶层群体的收入分配,缩短女工的工作时间等。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探索实践校园"体育年"理念,将校园体育比赛、体育活动贯穿到学校一整年的教育教学中。"体育年"不仅仅是体育比赛、活动的叠加,更是将体育作为一条主线,将学校其他教育教学内容整合到其中,打造成多学科共同参与的育人大平台。探索"体育年"评价创新方式,将校内体育活动、校外个人比赛和班级总体体质状况纳入学年总评,将更多因素参与到学校体育改革中来。  相似文献   

11.
为生活的体育还是为体育的生活--现代体育教育目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教育与学生的生活之间的关系正被颠倒,不是体育教育适应学生生活而是学生生活适应体育教育.学生原本渴望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体育运动也原本为繁荣的学生生活自然展开,学生则可以自由自在的在运动场上"玩耍"、"游戏",充分吸收体育运动的营养助长其生活能力,张扬起生命能力并创造美妙的生活.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体育教育则肆无忌惮地控制了学生本该属于他们的生活,出现了"学生爱打球、喜欢玩耍,却不喜欢体育课"的奇怪现象,这使得他们不自然、不自由和不自主,同时,也产生了对体育课的逆反,甚至厌恶的抵触情绪.因此,体育教育者应当深刻反省自我,为了学生今天和明天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2.
世界各国对中国竞技体育的辉煌赞不绝口,而对"中国是一个真正的体育强国"却缄口不语。当前,中国竞技体育已经创造了无数个辉煌。然而,由于教育的缺位,科学化训练仍未普及,大多数运动员在退役后仍难以适应社会,成为"社会累赘";大量道德失范现象仍然存在。通过分析体育和教育的共性特征及体育价值的逻辑起点,对我国目前竞技体育疏离教育的现象进行解读,得出教育和竞技体育是造血和输血、包容与共赢的关系,从而提出体育必须回归教育,教育反哺竞技体育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大学体育生活本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的体育教育,应该在"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下,把体育作为生活元素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大学体育回归生活,形成生活化体育的教育理念,确立"欣赏"和"参与"并存的教育目标,以学生为主体。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教学意识,使得大学体育的授课形式和教学的手段及方式走进学生生活,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体育特色学校建设进行分析。主要结论:以体育项目为特色进行学校建设应致力于培育学校体育文化、打造体育特色课程与教学、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关注学生体育需求。建议:体育特色学校应积极凝练体育项目背后承载的体育精神与体育文化,使之成为引领全校师生发展的群体价值观念,应在"素质教育"、"健康第一"、"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下定位与思考。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先生始终认为,体育关系国家兴衰,并深刻认识到学校体育对民族强盛的社会价值.他注重体育教育生活化,积极把体育引向文化领域其体育思想既有倡扬"健康第一"作为教育的根本原则,亦有"生活教育"式的朴素体育思想核心理论,充分体现其体育思想的人本理念.缘此,他实施一系列富有积极实效性和科学预见性的体育实践,提高学生健康与运动水平,对我国当今学校体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启示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张汇兰是我国近代女子体育运动的倡导者和推进者,倡导"女性取向"的体育思想,注重发挥体育的教育功能,反对"选手体育"、推广普及化体育思想.她认为:提高"女子体育专家"素质是发展女子体育之根本,主张加强女子体育教育,并呼吁成立全国女子体育组织.张汇兰女子体育思想对中国近代女子体育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进作用,对当今中国女子体育进一步发展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体育明星上大学现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从教育公平的视角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多数大学忽视体育明星所具有的"学训矛盾"、"缺乏系统基础知识"等特殊性,对体育明星的大学教育没有遵循教育公平的基本原则,造成教育起点、教育过程、教育结果的不公平;建议教育部与体育总局共同制定以开设"大学预科班"、组织"预科毕业考试"为主要形式的体育明星招生政策,实现其大学教育的起点公平;大学应制定符合体育明星特殊性的"弹性"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同时做到"宽进严出",以增进其大学教育过程与结果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18.
试论体育课程拓展性目标的展开与教学空间的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问卷调查和多元分析等方法,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拓展思 想为基础,探究体育课程拓展性目标在课程空间和教育功能方面的展开问题。结论:应将大众传 媒、家庭、社区、同伴群体等拓展性目标所客观包含的展开性环境因素纳入学校体育的教育范 畴,通过有效开发体育课程的多维教育功能,构建"点"--"线"--"面"的新型体育课程教学 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9.
"刚-柔"是教育的基本维度,理想的教育模式是"刚柔并济"。"刚性教育"是一种尚武、制欲、以社为本的教育模式,而"柔性教育"是一种重文、顺欲、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刚性教育"与"柔性教育"被作为一对理想类型使用,实际的教育模式总是复合的。教育模式成效的好坏并不仅取决于"刚性教育"或"柔性教育"的自身特质,还要看教育子系统与社会大环境的耦合情况。教育柔性化并不单指从"刚性教育"向"柔性教育"的倾斜,更强调教育在"柔性"文化主导的时代采取顺应和迎合"柔性教育"模式(而不是采取"刚性教育"模式进行引领或救治)的过程。教育柔性化表现在教育价值"消费化"、教育环境"温室化"、教育手段"轻快化"和教师职业"女性化"等各个方面,这些变异都会对学生的体质与健康造成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赵晨  张桂香 《体育博览》2011,(7X):53-53
随着终身体育思想越来越受重视,新课程改革也对体育教育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新学力观给予体育教育未来改革朝向的启迪——体育教育应以"综合能力"的内在素质为支撑,促进"三基"外在表现的不断提高,从而构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体育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