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一九八○年《语文学习》第三期上,有吴奔星同志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文,副题是“简说杜诗《望岳》”。吴文谓此诗是一首五律。我认为不很妥当,似可商榷。为便于讨论,抄原文最后一段于下: “顺便指出:这首五律,以仄声协韵,平仄不同一般,有人把它看作五古,其实是拗体五律。因为古风,不论五古或七古,一般均戒对仗,因为一讲对仗,古风的气势就萎糜了。”五古同五律的区别,似乎并不是单纯由于有无对仗。杜诗《大云寺赞公房四首》前三  相似文献   

2.
对联,俗称对子,运用的主要修辞手法是“对仗”。“对仗”一词,源于古代仪仗队分两边列阵的格局,因此又称“对偶”。用“对仗”手法造成的句子,叫“对仗句”或“对偶句”,简称“偶句”。偶句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  相似文献   

3.
《语文知识》杂志1998年第10期刊登了一篇题为《“别枝”不同注释小议》的文章,该文提到词调的对仗问题时说:“同样,下阕头两句,也是《西江月》词固定要用的对仗。”作者认为,词调《西江月》上下片首两句必须对仗。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其实,词的对仗不像近体诗那么严格,对仗的位置也不那么固定。词调有上千种,各调句式都有所不同,并没有什么统一的规定。笔者考  相似文献   

4.
一、对仗是律诗的必要条件律诗和绝句,在平仄方面,格律要求相同;但在对仗方面,格律要求却不一样。在绝句中,对仗可有可无;在律诗中,对仗却非有不可,否则便不入律。律诗共有四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在这四联中,“颔联”和“颈联”必须用对仗,“首联”和“尾联”可用可不用对仗。例如: 观猎王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对仗)  相似文献   

5.
所谓诗律即诗的格律。是指诗的句式(每句诗的字数)、每首诗的句数、诗句的押韵、平仄和对仗等构成诗体的要素。在近体诗尤其是律诗和律绝中,除对诗的句数、字数、平仄和用韵有严格的规定外,还对诗句的对仗也有极其严格的要求。以律诗为例,就可以说明对仗在诗中是多么严格整齐了。  相似文献   

6.
五、律诗的对仗 对仗就是对偶。“对仗”中的“仗”,取意于仪仗队中的“仗”,两两相对,排列整齐。律诗产生以前,作为修辞手段,对仗在古诗文中早已存在,只是不像律诗那样作为一种规定必须使用并要用在固定的位置而已。和平仄一样,对仗也有很多讲究,  相似文献   

7.
我在教学陈然烈士所写的《我的“自白”书》这首悲壮的诗歌时,是以充满诗意的方式来作总结的。实录如下: 师:同学们,陈然同志是在敌人威逼他写自白书,也就是要他投降时写下这首诗的,陈然同志写的这首诗实际上是对蒋家王朝必然灭亡的宣判书。学完这首诗,我们能不能也用诗一般的语言来表达我们的感受? 生:陈然同志,您所写的“这就是我——  相似文献   

8.
鸳鸯,在我国一些文学作品中是爱情的象征,人们把恩爱夫妻喻为鸳鸯。其实,在我国古代最早是把鸳鸯比作兄弟的。 《文选》中题为苏子卿诗四首的第一首,有“昔为鸳和鸯,今为参与辰”的句子,而从诗中“骨肉缘枝叶”,“况我连枝树”等句看,这显然是一首兄弟间的赠别诗。三国魏嵇康的《赠兄秀才人军诗》中,也是用鸳鸯来比喻兄弟和睦友好的。晋人郑丰有《答陆士龙诗》四首,第一首题名《鸳鸯》,序文说:“鸳鸯,美贤也。有贤者二人,双飞东岳,扬辉上京。”显然,这里的鸳鸯是比喻陆机、陆云兄弟的。再上溯到《诗经》“小雅”中有“鸳鸯于飞”的句子,也不是比喻夫妇的。  相似文献   

9.
古诗绝句的对仗有四种情况:第一是前两句,即诗的第一联对仗,如“熏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望湖楼醉书》)第二是后两句,即诗的第二联对仗。如“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李白《军行》)第三是全诗两联都对仗,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第四是全诗两联都不对仗,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这种  相似文献   

10.
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雪,门泊东吴船。这是一位朋友开的玩笑。他故意把杜甫这首《绝句》中的“两个”、“一行”、“千秋”、“万里”等数量词删去,并问我:“此诗如何?”我答道:“通是通的,对仗也工巧,但比起原作来,诗意就要淡多了。”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知识短文《古代戏曲鉴赏》说:“曲词中常用对仗。对仗形式灵活多样,有隔句对、联珠对、重叠对、首尾对、衬字对等许多名目。”戏曲曲词的对仗,与古典诗词中的对仗,既有共同点,又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以课文为例,对曲词对仗的形式及特点予以说明。曲词对仗的主要形式,据周德清《中原音韵》、朱权《太和正音谱》、王骥德《曲律》等书的记载,有如下数种:一、合璧对。两句相对,与诗词中的对仗无异。这种对仗形式在曲词中普遍采用。1.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长亭送别·四煞》)2.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  相似文献   

12.
玩友BBS     
《少电》暑期游戏特刊《仗剑走天涯》已经正式上市了,各位玩友可以在书店、书摊或汇款邮购来购买。《仗剑走天涯》共分3卷,分别是“传奇卷”、“单机卷”和“网游卷”,《少电》以前的游戏编辑梦天还即兴为每卷写了诗渊,下面就是其中一首: 梦江南·传奇挥法杖, 孤胆斗群敌。勇闯千关安可挡, 身经百战几人及? 豪情与天齐。  相似文献   

13.
吹面不寒杨柳风”出自南宋和尚志南的《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此诗广为流传 ,深为人们喜爱。它平仄工整 ,对仗严谨 ,用十分平常的语言建构出一个表现了自然的、喜悦的、淡淡的而又深远的意境。诗中值得玩味的地方甚多 ,这里单说末句“吹面不寒杨柳风”。这一句不是用的肯定句 ,而是用的否定句 ,这使得该句的句式不同于该诗中的其他三句 ,全诗在句式上到了诗末来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其实 ,不光是这一首绝句是这样 ,还有很多广为流传的绝句包括四句的古诗也是这样 ,几成一种写作程式…  相似文献   

14.
对偶是一种修辞方式,就是用对称的字句来加强语言效果。“偶”在这里是双数、成对的意思。对仗是指律诗(包括赋)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而对联则是指将诗赋中的对偶句独立成为上下两联完全对仗的文学形式。要弄清对偶、对仗、对联这三者的关系,关键在于弄懂什么叫对仗。律诗共八句,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做出句,下句叫做对句。上句和下旬的平仄关系,叫做“对”;前联和后联的平  相似文献   

15.
近来翻阅图书,发现不少古诗词十分有趣。从学习我国古代诗人的聪明才智,借鉴其写作构思技巧出发,现将笔者所见选录于下,与读者诸君共赏。一、谜语诗请看明代诗文家于谦所写《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就是一首典型的谜语诗,它既是诗:讲究押韵、平仄、对仗,有深刻的思想,有极浓的意境;但同时又是谜语:正文就是谜面,题目就是谜底。据说,王安石很善于写这种诗。《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三引《遁斋闲览》记载: “或传一诗谜云:‘佳人佯醉索人扶,露出胸  相似文献   

16.
次北固山下(略)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选出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客·路(旅途)青山外B.潮平两岸阔·(宽阔)C.海日生残·夜·(夜将尽未尽之时)D.乡·书·(家乡来的书信)何处达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按律诗要求,首联本不须对仗。看看此联是否对仗?探讨与思考4.唐代殷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河岳英灵集》)请想一想,这一联诗好在哪里?拓展练习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山暝听猿愁①,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  相似文献   

17.
在小学语文所选古诗中,有一些诗句运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对仗又叫对偶,它象古代的仪仗队那样,要求两两相对,因而叫“对仗”。对仗在修辞上的作用是加强诗的整齐美,形成诗的起伏跌宕的气势,有波澜,有变化,更好地表达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七册中的《望天门山》这首诗时,我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教材的“预习”是说这首诗赞美了雄伟的长江,而《教师教学用书》的“教材说明”却说这首诗是“诗歌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赞美了神奇壮丽的天门山景色,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感”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语文第三册《古诗两首》中的《山行》,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写的。诗中“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字,在教材生字表中标读“xié”。依我愚见,该字在这里应该读“xiá”才正确。根据诗歌的表现形式,该诗属于格律诗。格律诗是唐代产生的诗体,讲究字数、韵脚、平仄和对仗。这首诗中“,斜”“、家”和“花”必须押韵。查看《辞源》《、辞海》,斜”字在古代读“xiá”,在现代读“xié”。《山行》是属于今体诗平仄格式中的“仄起入韵”格式,首句必须入韵。试看《山行》的平仄格式:仄仄平平(平)仄平,远上寒山石径斜·,平平(平)仄仄平平。白云…  相似文献   

20.
一 咏史诗,顾名思义,即以历史题材为内容的诗歌。最早以“咏史”题名的诗,是班固的五言诗《咏史》,写的是汉文帝时孝女缇萦为赎其父之罪而自愿没身为奴的故事。自此以后,咏史之作代不乏人,且不断繁盛,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百花园中引人注目的一簇奇葩。《昭明文选》(下称《文选》)选录诗434首,分为23种类型,其中就有“咏史”一体,说明萧统对“咏史”诗的重视。《文选》“咏史”诗类共选录诗歌21首,它们是:王仲宣《咏史一首》,曹子建《三良诗一首》,左太冲《咏史八首》,张景阳《咏史一首》,卢子谅《览古一首》,谢宣远《张子房诗一首》,颜延年《秋胡诗一首》、《五君咏五首》,鲍明远《咏史一首》,虞子阳《咏霍将军北伐一首》。从诗体看,这21首都是五言诗;从顺序看,这些诗基本上按作者年代先后排列。就诗题来说,其中仅4位作者标题为“咏史诗”,但就内容而言,这21首诗,都是以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题材的。这说明萧统并不单纯以“咏史”名篇与否作为入选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