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在辅导学生课内自读《一往情深疏而不散——也谈谈<项脊轩志>》一课(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时,有几个问题感到困惑,百思不得其解,想求教于专家。一、什么叫“不完整的题材”? 文章第一段说:“遇到不完整的题材,作者需要更好地把它们组织起来。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就是一例。”显然是说《项》文(简称,下同)的题材原本是不完整的,得力于归有光把它们组织起来,然而历来专家学者公认《项》文是一篇古代散文,而散文的题材可以是一花一草,一笑一哭,没有听说写散文有题材是否完整的问题。对于散文来说,不知怎样的题材才叫做“完整的题材”? 二、什么叫材料的“天然联系”?为什么要把《项》文归为“地方志”或“人物志”?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市场经济“物”与“权”的急速膨胀的大背景下,支撑着古老的物权法理论的“一物一权主义”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正饱受争议。其实,在对其理解加以严格限定后,即所谓的“一物”仅是指具有独立性的特定的物,而“一权”仅是就所有权而言,民商事实践中出现的“一物多权”和“多物一权”等都并不能构成对“一物一权主义”的充分否定,这些矛盾皆源于现下我国法言法语规范性尚有待提高的阶段性实情。我国《物权法》以物权绝对原则取而代之的选择应值肯定,但是,“一物一权主义”在所有权领域的基本原则地位也仍需重视。  相似文献   

3.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托物寄意散文比较多,如《白杨礼赞》、《荔枝蜜》、《茶花赋》、《井冈翠竹》、《松树的风格》等。这类散文有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通过大自然中的某一具体事物的细腻的描述和刻画,引伸出深刻的哲理,表达出浓郁的思想感情,寄理于物,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简言之,就是“托物”以“寄意”。要搞好这类散文的教学,就  相似文献   

4.
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是散文教学的牛鼻子。抓住“三美”进行教学,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力。那么,如何进行“三美”教学呢?我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从线索入手,学习散文的结构美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从形式上看,散文的结构是“散”的。它题材广泛:宇宙之大,昆虫之微,无所不谈。它写作自由:样式,语言,全无定格。从内容上看,散文又是聚焦的。无论怎样散的材料都被集中在一个焦点上,那就是表达作者情感的主题———即散文的“神”。例如《我儿子一家》,材料散得不得了,二千多字的文章,零零杂杂写了十多个人物,十七八件…  相似文献   

5.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从寻常景、平常物中感悟人生,是散文《拔稗子》与这些千古名句的共同处。《拔稗子》托物言志,借“稗  相似文献   

6.
高二册 风景谈【一课一法】“形散神聚”领会法 散文的“形”指散文的外在形式,散文的“神”指蕴含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形散神聚”是散文的基本特点。领会“形散神聚”是阅读散文的基本方法。它适用于阅读那些以写真实的人、事、景、物为基础来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各类散文。其方法步骤一般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看选取材料,析材料组织; 二、抓住“文眼”,理清线索; 三、品味语言,学习借鉴。 【操作示例】 一、看选取材料,析材料组织 散文的题材范围极广。内容琳琅满目,材料很散。以《风景谈》为例,作者撷  相似文献   

7.
“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详见初中语文教材第四册,人教社1988年版第33页)。这是知识短文《谈谈散文》对散文“形散”的论述。从短文的下文可以得知“形散”的“形”指“形式方面”之义。是与“表现方法不拘一格”同类,与“神不散”(即主题思想)相对的。文艺理论在《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一章提到题材是文学作品内容的首要要素(详见十四院校编著《文学理论基础》第121页)。散文,属于文学范畴。作为文学作品的一个分支,散文的题材也应是散文的内容要素,则不是形  相似文献   

8.
《眼角眉梢——刘心武散文集》出版:新华出版社主编:张宝瑞定价:26.00元【内容介绍】这是《金蔷薇散文名家新作文库》中的一部,收入的都是作者最新创作的散文作品,作品无论是表达自己的生活感悟,描摹众生的活法,还是探究新生事物的奥妙,追索历史深处的玄机等,无不从人或物那“眼角眉梢”的细微处着笔,虽平凡,却最富感情。【读书人语】当年以《班主任》等“伤痕文学”小说成名的著名作家刘心武,不仅是写小说的好手,散文也写得不错。他对于人生、社会、历史、艺术的诸多深沉思考,让我们不得不被他的睿智折服。比如收入书中的一篇《气盛出文》…  相似文献   

9.
《窗口》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散文单元)写作训练中的一个文题。训练要求“学习本单元课文的写法”,以《窗口》为题,写一篇散文。对于此题,笔者指导几届学生作过试写,但均因文体走样而告失败。今年,笔者草拟了“审题概述”、“灵思引发”、“点拨举例”和“下水作文”的教学方案,再行施教,收到好的效果。下面是这个方案的一个大概。 审题概述 关于“本单元课文的写法”: 本单元课文的写法,有三种情况:一是《荷塘月色》、《绿》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二是《灯》的托物言志,运用象征;三是《蒲公英》、《故乡的榕树》托物抒情,寄情于物。权衡三种写法,可以看出,以《窗口》为文题写一篇散文,宜采用第二种,即学习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练习写托物言志的散文。 散文《窗口》,“窗口”应是象征物,人们在“窗口”  相似文献   

10.
疯狂的朋友     
话说“世间一物降一物,一物配一物,关键要有物懂你是何物”。我的朋友磊子就是那种让我们这些人捉摸不透的“妖物”,他没钱也敢任性,没颜还爱耍帅,平时没事就把办公室里的饮水机桶拆下来练习推举,胸肌硬得能夹碎核桃。当然,最骇人听闻的传说,还是他在体检的时候把肺活量计给吹坏了。  相似文献   

11.
优秀的散文往往以它巨大的艺术魅力吸引着读者。每当我们吟诵朱自清先生的《绿》,就会被他的传神之笔逐渐引入作品的艺术境地,不仅令人心旷神恰,而且提供了驰骋想象的境地。欣赏这一散文佳作,顿觉得充满诗情画意,“绿”得醉人。如果从艺术美的角度而论,《绿》表现出以下三方面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说,古代议论兼叙事的一种文体,义取解述,名始于《易·说卦》,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便是这种文体的典范之作。《爱莲说》,是繁花似锦的古代散文园地里的奇葩,它很象一首以“物”为题材,托物寄意、抒发情思的咏物诗,精致玲珑,给予读者以美的享受和深刻的启迪,因而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颂、所喜爱。用极短的篇幅,极少的文字,努力表现出丰富的内容、深邃的境界,是这篇散文最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一篇优秀的散文,作者往往要引用一些古代诗人所描写的同一题材的有关诗句,使文章增色生辉,锦上添花,从而使散文做到“诗文并茂”,引人入胜。这些例子在语文课本中不胜枚举。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开头就引用了杜甫《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意...  相似文献   

14.
针对《庄子·逍遥游》“野马”、“尘埃”为一物还是两物的争论,以王叔岷《庄子校释》“野马”、“尘埃”是一物为参照,指出其古籍注解之方法存在的问题;又运用语言学之语法相关理论,考察了《庄子·内篇》时代判断句“A也,B也,C也”的主语和谓语分布情况,得出A、B为主语,C为谓语的结论,进而证实“野马”、“尘埃”当为两物.  相似文献   

15.
<正>“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吟咏起这样的句子,我们每每被“物”中之“志”感怀。托物言志不是古诗文表达哲思的专属,现代散文也常常用到这种手法,我们学习过的《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白杨礼赞》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  相似文献   

16.
“托物言志”的散文大致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致力挖掘“物”本身所蕴含的意义,多用象征、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另一种是以“物”为线索,通过描述与“物”有关的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某种思考。以写“树”的散文来看,茅盾的名篇《白杨礼赞》属于前一种写法;刘耀仑的《白果树湾的回忆》(载《少年世界》91年2期)属于第二种写法。《白杨礼赞》众所周知,对前一种写法的论述也多;本文主要刘耀仑的以《白果湾的回忆》为例谈谈第二种写法。  相似文献   

17.
《初中生》2015,(26):95-96
马笑泉(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套会员.出版长篇小说《愤怒青年》《银行档案》《巫地传说》、诗集《三种向度》等):王小波生前针对国内小说叙述艺术的贫乏,力倡小说的叙述艺术.其实任何一种文学体裁,都是需要讲究艺术的.古人强调章法,这种章法就是散文艺术之一种.现在的语文教育,还是侧重于题材、主题、思想,也就是说,把“写什么”放在第一位,似乎“题材”一重大,“主题”一鲜明,“思想”一先进,文章自然就会好,“怎么写”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18.
《阅读与鉴赏》2010,(7):38-41,109
乔叶有“中原大地上的紫色牡丹”之美称。近年来,乔叶的散文作品频频被《散文选刊》、《读者》、《青年文摘》等刊物转栽,仅转载量就达二百余篇,乔叶也被多家媒体评为“十佳青春美文作家”。2003年。乔叶又被国内最具影响的第一文摘期刊《读者》聘为签约作家。她的散文,评论界称道为:“文笔细腻独特,清新隽永,富有哲理和智慧,对生命和人生的意义有着深沉的思辨和探索.多样化的题材统摄在机敏的基调中。蕴藏着准确动人的知识内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吧!  相似文献   

19.
著名女作家张沽的《挖荠菜》,是一篇感情真挚、寄意深刻的散文。文章通过对“我”童年时苦难生活的回忆以及新老两代人对挖荠菜、吃荠菜的不同感受和理解,表现了作者憎恨旧社会、热爱新生活、关心下一代的思想感情。文章之所以写得情文并茂、深刻感人,主要在于下面的几个“巧”字。一、老题材巧出新主题。老一辈对新一代进行忆苦思甜教育,本来是一个老题材,但《挖荠菜》不流于一般的忆苦思甜,经过作者的精心安排,巧妙构思,已脱出老题材的老写法,  相似文献   

20.
我在儿时就听说了“天才神童作家”刘绍棠先生,很早就读过他的《运河的桨声》。刘绍棠先生是中国一位真正的民俗作家,他的作品诸如《鱼菱风景》、《花街》、《孤村》、《水边人的哀乐故事》、《渔火》、《蒲剑》、《二度梅》、《狼烟》、《蒲柳人家》等,是现代中国乡土文学作品的圭臬和瑰宝。不论是小说还是散文,刘先生都将“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力透纸背地镌刻在他的作品中。这篇《本命年的回想》,就是作家对于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的最好诠释。刘绍棠先生用他的神来之笔,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京郊大地春节民俗的美丽画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